哥林多前书第1章-耶稣,神的智慧
A. 问候与感恩。
1. (1)写信人是谁:蒙召作……使徒的保罗。
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同兄弟所提尼。
a.保罗:使徒依从古时写信的常见格式。在写信时,我们首先交代这封信是写给谁的,在结束时,我们交代写信人是谁。在保罗那时的古代文化中,书信的开始要交代写信人是谁,接着表明收信人是谁。
i. 保罗曾与哥林多这个城市有过许多接触,来往密切,他先在哥林多城建立教会,后来又在雅典宣教之旅后,到访哥林多,在那里停留,住了一年半(徒18)。
ii. 后来,保罗去了以弗所,从那里写了一封信给哥林多的基督徒(徒19),在哥林多前书5章9节中,他提到了这件事。不过,这封“先前”的书信已经失传。
iii. 之后,保罗接到消息,革来氏家里的人告诉他哥林多信徒中存在纷争(林前1:11);而且,有可能保罗还接待了来自哥林多的一个信徒代表团(林前16:7)。这些人带信给保罗,信中阐述了会众存有的疑问、不明白的地方(林前7:1)。
iv. 然后,保罗写下哥林多前书这封书信,来回答这些疑问,指正信徒中间存在的问题。因为保罗对哥林多教会投入了不少时间,再加上他写给他们的几封书信,所以,我们对哥林多基督徒的了解不少,比新约中其余任何教会都要多。
b.蒙召作……使徒:在书信的开篇——的确就是,开头的几个字——保罗勇敢地表明自己的使徒资历。正如哥林多前书与哥林多后书所证明的,保罗的使徒地位和权柄,得不到哥林多基督徒的承认与感激。
i. 蒙召作……使徒,从字面的意思来说,也可以解释为“一位蒙召的使徒”。保罗告诉哥林多信徒,他是什么样的使徒——蒙召的使徒。“保罗知道自己不属于十二使徒之一;不过,他与他们处于相同位置,因为和他们一样,他是神所拣选的。”(罗伯特森,Robertson)
ii. 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凭着这句话,保罗强调他的观点,预备好与哥林多基督徒争辩。他就好像在说:“或许,你们都不承认我的使徒资历。对我来说,这无关紧要,因为我不是因受人欢迎、赢得选票而当选使徒的。我不是通过其他使徒的任命而作使徒。我是奉神旨意……作耶稣基督使徒,而非凭着人的意思作使徒。”
iii. 什么是耶稣基督的使徒?在哥林多前书15章里,保罗更全面地阐述了成为使徒的条件。此外,通过古希腊词语“apostolos”的含义,我们可以获得一些了解;“apostolos”含有“特使”的意思。保罗是耶稣基督差派给世人和教会的一名“特使”。
iv. 即使是在引言部分,保罗也已经考虑到需要他向哥林多基督徒传达的重要问题。关于这封信,保罗经过了认真深入地考虑,慎之又慎。
c.兄弟所提尼:所提尼,也许,此人就是使徒行传18章17节中提到的人——他是哥林多一间会堂的主管,因为逼迫保罗而挨打。
i. 保罗初次来到哥林多时,管会堂的人名叫基利司布。基利司布和他全家都信了主(徒18:8),得蒙救恩。因此,他就被免去会堂主管的职务——或者他主动辞职!
ii. 接任他的是一个名叫所提尼的人。犹太人想要迫害保罗,结果引发罗马官员生出某种反犹太的抵制情绪,因此,所提尼遭到殴打。或许,使徒行传18章17节中提到的这个所提尼,与目前和保罗在一起的所提尼,正是同一个人;所以保罗特别提及此人,希望引起哥林多基督徒的注意,他们应当知道这个人:兄弟所提尼。
iii. 在古代世界,向书记员口述信件,由书记员书写下来,是常见的做法。有可能,所提尼是保罗的书记员(或者,从专业角度讲,更确切的称呼是“保罗的文书”)。
2.(2)收信人:哥林多教会。
写信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
a.写信给……神的教会:今日,大多数人将“教会”一词,与基督徒聚会的建筑物联系起来。然而,用来表示“教会”的古希腊词语(ekklesiai)并不是一个宗教用语,它是指人的“聚集”,特别是为某个具体目的而聚在一起的人。
i. “这个希腊词语既有外邦背景,也有犹太背景。从外邦角度来讲,它主要是指希腊城市的公民大会……不过,这个词语用来表示耶稣的信徒群体,是以其犹太用法为基础。在七十士译本里,它是表示以色列百姓的几个词语之一,用来体现以色列人的宗教特征,他们是耶和华的‘会众’(注:又译‘耶和华的会’)。”(布鲁斯【Bruce】,《使徒行传注释》)
ii. “神的教会”,这个词语与旧约圣经有关联,特别是在七十士译本里(希腊文旧约圣经译本)。可以参考这些经文,例如,民数记16章3节、民数记20章4节、申命记23章1节,以及历代志上28章8节。
iii. 因为“教会”一词,是一个世俗词汇(用来指“一个城邦召开的公民大会,目的是为讨论和决定有关公共利益的事项”【马尔,Mare】);所以,保罗称呼哥林多基督徒的聚会为“神的教会”。这不是属世的集会,而是属神的。
iv. 保罗所想到的神的教会,不仅有哥林多的信徒。他用这种方式来称呼巴勒斯坦地区的信徒(林前15:9),也用来指整个教会(林前10:31-32)。
b.在哥林多:哥林多是古代世界的大都市之一,其社会风气与现今的加州南部非常相似。它繁华富裕,不断发展;它以恣意妄为、追求享乐而闻名于世,也的确名副其实地配得上这个名声。哥林多人口众多,各族杂居,是体育、政治、军事和商业中心。
i. 公元50年,保罗来到哥林多城。那时,这座城市已是一座闻名遐迩,历久不衰,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城。古代作家认为哥林多“富庶、繁荣……向来富饶、强盛”(马尔,Mare)。公元前146年,罗马人摧毁了哥林多,然而一百年后尤里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又重建了这座城市。
ii. 哥林多出产丰富,驰名当世。这座城市出产的陶器和“哥林多黄铜”(一种金、银、铜合金),享誉世界。除了丰富的物产,这里的体育竞技比赛声名远扬,“科林斯地峡运动大会”——仅次于奥林匹克运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在哥林多的波塞冬神庙举行。雅典娜、阿波罗、波塞冬、赫尔墨斯、伊西斯、塞拉匹斯、阿斯克勒庇俄斯,以及其他众多神祇都在哥林多受到膜拜,各有供奉他们的庙宇。不过,最盛行的是对哥林多神祇阿芙罗狄蒂的崇拜,其神庙中有超过一千名“圣役”(庙妓和女祭司)服侍她。
iii. 由于其地理别具优势,哥林多是一座商业繁华的大城市,位于一条四英里半(约7.2公里)宽的地峡上。“在地峡最狭窄的部分,有一条叫做‘戴尔库斯’(diolcus)的平坦轨道,船只经过这条轨道,通过滚轮拖动,从这端的港口拖到另一端的港口。这是过去常用的做法,因为这样海员就无需绕行危险的马列亚海岬。”(文森特,Vincent)通常水手不愿沿着马列亚海岬绕行,这段行程凶险万分,有两句当时流行的俗语说明了这条海路的危险:“谁要绕着马列亚海岬航行,就别想再回家”,以及“谁要绕着马列亚海岬航向,就先把遗嘱写好。”如果船只太大,无法拖动,就会在此地卸货,货物经过陆路,运送到哥林多地峡另一面的港口船只上。
iv. 哥林多人也以其特色而闻名于世:爱好宴乐,寻欢作乐,醉酒荒宴,性方面放荡不羁。“哥林多化”这个词语在罗马帝国广为人知,其字面的意思就是,“像哥林多人一样生活”。不过,所有人都知道它的真正含义,“在性方面随心所欲,放浪不拘”。“希腊晚期作家艾利安(Aelian)指出,在古希腊的戏剧中,但凡有哥林多人出场,必定是个醉汉形象。”(巴克莱,Barclay)
v. 对于哥林多的淫乱,费(Fee)这样评论:“在当代科林斯(注:又译‘哥林多’)博物馆的阿斯克勒庇俄斯展室,提供了无声的证据,证明了哥林多城市生活的一面:在展室内的一面墙上,有数量众多的人类外生殖器的陶土许愿品,这些都是为这部分身体器官得到医治而献给神祇的许愿品;显然,【这些器官】因感染性病而糜烂。”在对哥林多进行了一番解析后,费(Fee)写下了这些话作为总结:“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保罗所到的哥林多简直就是古代世界中的纽约、洛杉矶和拉斯维加斯。”里昂·莫里斯(Leon Morris)这样形容哥林多:“从智力上讲,是机灵的;从物质上讲,是兴隆的;然而从道德上讲,是败坏的。”
c.写信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这是一句注意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对比——神的教会(美善之事);在哥林多(不好的地方)。了解教会与这座城之间的矛盾,对于明白哥林多前书十分重要。这里的基本要点为:是教会影响这座城市,还是这座城市影响教会?
i. 摩根(Morgan)对哥林多前书的介绍,十分精辟:“教会有多纵容自己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她在这方面就有多失败……有时,我们被告知今天的教会非常需要的就是跟上时代的潮流。万万不可。教会非常需要的是纠正当世的风气。”
d.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保罗继续描述哥林多的基督徒。“成圣”和“圣徒”,这两个词语传递了同样的概念,就是从世界分别出来,归给神。
i. 注意,“作”一词是由译者添加的。因此,原文应是哥林多信徒“被称作信徒”(注:英文圣经去掉“作”一词,意思由“蒙召作圣徒”变为“被称作圣徒”),而非“蒙召作圣徒”。
ii. 在哥林多前书中,有许多不客气的话,说给哥林多基督徒听,指出他们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道德方面的问题、教义方面的问题、教会管理方面的问题、属灵恩赐方面的问题、教会事工方面的问题,以及权柄方面的问题。我们很容易认为,像他们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得救!然而,他们确已得救。他们“被称作圣徒”。
iii. 我们可能还会认为保罗称呼他们为“圣徒”,只不过是一句奉承话,保罗用这种方式先扬后抑,好让他们可以接受接下来的责备话。然而,这并不是奉承话。哥林多基督徒“被称作圣徒”,不过,这并不是以哥林多信徒的外在表现为基础。这称呼是以神的应许为基础,神曾说:“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徒18:10)。
e.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通过开篇的寥寥数语,保罗为即将在这封信里谈到的一个基本问题奠定了基础:基督徒的合一,基础是他们共有一个主,都有耶稣基督为主治理他们。哥林多信徒蒙召作圣徒,但这并不是他们的专属特权。他们与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同作圣徒。耶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因为基督徒共有一个主耶稣,所以他们联络成为一体,团结合一是他们的根本。
3.(3)问候:愿恩惠、平安……归与你们。
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a.愿恩惠、平安……归与你们:问候包括“恩惠”和“平安”,这是保罗书信中典型的问候方式,源于希腊和犹太风俗。在新约圣经中,保罗另有五次使用这句话。
i. “恩惠总是在前,平安总是尾随在后。因为事实是,恩惠是平安之源。没有恩惠,就没有平安,也不可能有;然而,一旦蒙恩,平安必随之而来。”(伦斯基,Lenski)
b.主耶稣基督:保罗经常(在书信中的使用次数超过17次)用“主耶稣基督”来指耶稣;回想这个称呼的意义,与人有益。
i. 主:这个称呼不仅用来表示主人和老板,还包括旧约圣经所揭示的“主”(众所周知的“雅巍”或“耶和华”)。“这个术语不过是一种礼貌的称呼,如同我们常叫的‘长官’;但它也可以用来表示一个人所崇拜的神。然而,真正重要的的背景是,它在旧约圣经希腊文译本中的用法,在这个版本的圣经里,将神的名字雅巍,译成【主】这个术语……使用这种圣经版本的基督徒,对这个意思等同于‘神’的术语相当熟悉。”(莫里斯【Morris】,《罗马书注释》)
ii. 耶稣:约瑟的养子、马利亚之子的名字;这个名字取自“约书亚”的希腊语发音。“约书亚”一名的意思是,“雅巍是救恩”。
iii. 基督:这是希伯来词语“弥赛亚”或“受膏者”的古希腊译文。这就是旧约圣经所预言的那一位,受父神的差遣,前来拯救我们。
4.(4-9)感恩的祷告。
我常为你们感谢我的神,因神在基督耶稣里所赐给你们的恩惠,又因你们在他里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识都全备。正如我为基督作的见证在你们心里得以坚固,以致你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等候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他也必坚固你们到底,叫你们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责备。神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他所召,好与他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
a.我常……感谢我的神:在随后的篇幅里,保罗会着重谴责信徒中存在的罪,纠正错谬;然而,保罗仍为神在哥林多基督徒中的工作,献上真诚的感恩。
i. 今日,如果有人觉得自己蒙召要谴责教会中存在的罪恶,拨乱反正、补偏救弊,他们就应当效法保罗的榜样。不幸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只知一味纠正和训诫,却没有传递丝毫慰藉与鼓励。
b.在基督耶稣里所赐给你们的恩惠:正是这个缘故,特别触发了保罗的感恩之情。哥林多基督徒所拥有的一切美善恩赐,都是因着神的恩惠而临到他们。恩惠意味着神出于祂自己的情理,而白白赐予人。
c.在他里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识都全备:这正是恩典在哥林多基督徒的生命中产生的作用。哥林多教会是一所“富足”的教会,不仅有物质上的富足,还包括辞令上和信仰知识上的丰富(口才、知识都全备……为基督作的见证),各种恩赐上的丰富(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以及他们生活有充足的盼望,殷切期盼耶稣的显现(等候)。
i. 神在哥林多基督徒中的工作,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看出来:他们的言行、他们所学到的、他们生活中的超自然因素,以及他们殷切盼望耶稣的再来。
ii. 观察哥林多教会,或许保罗可以说:“这些人传扬耶稣,他们认识耶稣,神所赐的超自然恩赐在他们中间,他们切切盼望耶稣再来。”无论哥林多教会存在怎样的问题,他们都有一些可圈可点的优点。今日有多少教会也能用这么多的肯定评语来形容?也许我们为自己感到自豪,我们没有哥林多基督徒的毛病;不过,他们的优点,我们有吗?
iii. 然而,这些优点不能归功于哥林多基督徒自身,这不是哥林多基督徒的属灵功劳,而是神……的恩惠在他们中间成就的工作。
d.你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保罗为哥林多基督徒的恩赐而感谢神。虽然恩赐导致了某些问题的出现;但是保罗承认问题不在于恩赐,而在于信徒对待恩赐的错误态度和观念。
i. 哥林多基督徒确实享有丰富的恩赐,却用在了肉体上。“难道我们还看不出来,若非将恩赐献在神的祭坛上;否则恩赐就一无是处,毫无意义?除非奉献给神,为祂所用;否则雄辩滔滔,又有什么意义;出口成章,又有什么意义;学富五车,又有什么意义;威震四方,又有什么意义?”(司布真,Spurgeon)
e.坚固你们到底:哥林多基督徒有优点,也有弱点。保罗为他们的长处而赞美神,保罗表达了对神的坚定信心——神了解哥林多基督徒的软弱之处,神必看顾他们,坚固他们到底;所以,他们必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责备。
i. 在哥林多教会还存在这么多问题的时候,保罗怎能有这么大的信心,确信他们必定成为完全?保罗有信心,因为神是信实的。正是祂呼召他们与他儿子……一同得分;如此说来,坚固他们到底,使他们无可责备的,也是祂。
f.他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这十节经文里,保罗在每节经文中提到耶稣,共有十一次。通过着重突出耶稣,保罗带出能够医治哥林多教会“病症”的绝对良方:不再看自己,转而注目耶稣。
B.纷争的问题。
1.(10)初次的劝告:不可分裂,要团结契合。
弟兄们,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a. 弟兄们,我……劝你们:保罗是耶稣基督的一名使徒。他在教会中有权柄。在这些事情上,他有权力和权柄命令哥林多基督徒下命令。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因着爱人的心,他劝他们——语重心长地劝告他们——作为信徒,要团结合一。
i. “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优秀外科医生,在痛苦的治疗过程【开始时】,会小心温柔地轻触伤口,在给病患做好思想准备接受责备之后;现在,保罗开始更加严厉地对付他们。”(加尔文,Calvin)
b.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用来表示“分党”的古希腊文词语是,“schismata”。虽然英语词语“schism”(宗派)源于这个希腊词语,但它的真正意思并不是“党派”或“派系”;它的正确意思是,“撕裂或撕碎”。保罗劝诫他们不要再互相撕扯,令基督的身体四分五裂。
c.你们……一心一意,彼此相合:与分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心一意,彼此相合。保罗劝戒他们不要分门结党、四分五裂,而要一心一意,团结契合。
i. 关于“彼此相合”,巴克莱(Barclay)的评论如下:“一个医学术语,用来指将骨折的骨头接好,连合在一起,或者将脱臼的关节复位,连合在一起。这种分裂是不自然的,必须得到医治。”
2.(11-13)保罗揭露分裂的愚昧。
因为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起弟兄们来,说你们中间有纷争。我的意思就是你们各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基督是分开的吗?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
a.革来氏家里的人:革来氏是一个女人(可能是一名基督徒),因为经营业务的缘故,她手下的代表(革来氏家里的人)常在以弗所和哥林多两地之间来往。这些来自革来氏家里的人拜访了保罗,并且告诉他哥林多教会的状况。
i. 关于“革来氏”,克拉克(Clarke)的评述如下:“毫无疑问,这是哥林多地区非常虔诚的一位主妇,她的家人归信了主;可能,其中有些人被差派去见使徒,告知他当地教会中不断发生的种种纷争。”
b.你们中间有纷争:哥林多教会饱受纷争与冲突的困扰。因为不断的冲突,他们分裂成许多不同的“党派”或“派系”,各自为阵,各个小团体都有自己的“领袖”。
i. “我是属保罗的”:这是“保罗党派”的人,他们宣称“我们跟随教会创建者使徒保罗的脚踪。我们才是真正与神对齐的人!”
ii. “我是属亚波罗的”:这是“亚波罗党派”的人,他们宣称“我们跟随一位满有属灵恩赐和能力的伟人,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人。我们才是真正与神对齐的人!”(徒18:24-25)
iii. “我是属矶法的”:这是“彼得党派”的人,他们宣称“我们跟随所有使徒中为首之人的脚踪。耶稣将天国的钥匙赐给了他,而他是我们的人。我们才是真正与神对齐的人!”
iv. “我是属基督的”:这是“耶稣党派”的人,他们宣称“你们全都是属肉体的,非常世俗,你们跟随的只不过是人。我们跟随耶稣本人的脚踪,而不是某个人的脚踪。我们才是真正与神对齐的人!”
v. 有可能,哥林多并没有真的所谓“保罗党派”、“亚波罗党派”、“彼得党派”或“耶稣党派”。在这封书信的后面部分,保罗写道,他拿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这些事,转比自己和亚波罗(林前4:6)。哥林多教会实际存在的派别,很可能是以当地教会中的某些人物为中心,各自为阵;而不是以服事他们的不同使徒来划分派别。即使实际情况如此,保罗的比方也很恰当。有可能,保罗“改变了人物的名称,以保护无辜者”,要么是为了向有罪过者,彰显怜悯。
vi. 哥林多信徒以自己的“派别领袖”夸口,其实,是在夸自己。他们并不是真的认为亚波罗很了不起,而是他们很了不起,因为他们跟随他。
c.说你们中间有纷争:尽管结党纷争是不敬虔的做法,但是区别不同的教会和牧者并没有错。神建立了不同的教会、不同的牧者,各蒙呼召、各具特色,因为传福音是一项大使命,单靠一个团队是无法完成的。
i. “我为有如此多的教派而称谢神。若没有这许多各有千秋的教义、信条,若没有这些各有所长的人,传福音的工作绝不会有现在这样百家争鸣的广阔局面……神差遣不同的人去维护不同的真理;而基督维护并传讲一切【真理】……基督的见证,完美无缺。”(司布真,Spurgeon)
ii. 喜欢一个牧师胜过另一个是一回事,然而,我们不能在一个牧师背后拉帮结派,分门结党。“有可能,教内的某位牧师确实比另一位更受欢迎。我们应当敬重那些神所尊荣的人,就是那些神赐圣灵更丰富的人,那些神使他们的劳苦成就更丰盛的人;不过,我们不应该为此就将某个牧师划给自己,又为了他们,就轻看别的牧师。我们不是必须让每个牧者做我们的牧师;但对于每一位以自己的教义和圣洁的生活,为其职业和圣洁呼召作答的牧者,我们都应当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普尔,Poole)
d.基督是分开的吗?耶稣并不属于某一个“派别”。即使这些派系都打着属灵的名义,但他们都忽视了教会具有多样统一性的真理。
i. 属灵上的精英主义非常糟糕,不论其打着什么样的名号。
ii. 有一位上了年纪又好争吵的贵格会教徒,他在各个聚会之间辗转,一直找不到一间“真正的”教会。有人曾问他,“喂,现在,你在哪间教会?”他回答道,“我终于找到真正的教会啦。”“这个教会有多少会友啊?”“就我和我妻子两个,而且我怀疑她有时还不算。”
e.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比“分割耶稣”更愚昧的,是在教会里分门结党,各自为营,围着自己的小团体转。保罗以比方来阐述这种现象,指出以任何人为中心,却不以耶稣为中心,这种做法是多么愚昧。
3.(14-17)保罗庆幸自己在哥林多没有为更多的人施洗,免得为他们的结党之争增添谈资,火上浇油。
我感谢神,除了基利司布并该犹以外,我没有给你们一个人施洗,免得有人说,你们是奉我的名受洗。我也给司提反家施过洗,此外给别人施洗没有,我却记不清。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
a. 显然,某些哥林多基督徒(可能是“保罗党派”的人),特意强调他们是由保罗施洗的。因为这成了引起纷争的话题,所以保罗庆幸自己没有为太多的哥林多信徒施洗(免得有人说,你们是奉我的名受洗)。
i. 当然,保罗确实为哥林多的一些信徒施洗。基利司布可能是使徒行传8章8节中提到的人,而罗马书16章23节则提到了该犹。
b.我感谢神……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对保罗而言,传福音比施洗更重要,而且显而易见,他并不反对施洗。然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洗礼并不是救恩的要素。如果受洗重生论的教导是正确的,那么保罗绝不可能为自己仅给几个哥林多信徒施洗而感谢神了,况且作为一名宣教士,他绝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
i. 从另一个事实,也可以看出保罗不认为洗礼是救恩不可少的要素,就是他并没有认真保留他施洗的记录:此外给别人施洗没有,我却记不清。保罗当然记得那些由他带领信主的人,但施洗的问题,虽然重要,但是对保罗来说,却不如传福音重要。
ii. 鉴于“我感谢神……我没有给你们一个人施洗”,因此保罗不可能是一个圣礼主义者。“这里,他明确表示,他不认为洗礼是除罪或得蒙赦免的必要手段。”(罗伯特森,Robertson)
iii “虽然将洗礼定为救恩的必要条件或重生的必须手段,不符合圣经原则;但低估洗礼的意义或忽视洗礼,是危险的悖逆行为。”(霍奇,Hodge)
iv. 这段经文清楚指出,施洗者并不会影响洗礼的有效性。受大使徒保罗施洗的人,并不比受不知名的信徒施洗的人更有优势。洗礼的力量在于其所代表的属灵事实,而非由谁施洗。
c.并不用智慧的言语:保罗怎样在哥林多传道?不用智慧的言语,这句话可以译作“巧言令色”。保罗直言不讳,并不卖弄聪明、鼓唇弄舌、炫耀口才。
i. 保罗从雅典来到哥林多,与一群当时鼎鼎有名的哲学家争辩,他所用的术语都是他们能够理解的(徒17:16-34)。有些人认为雅典一行的结果令保罗感到失望,所以他决定在哥林多采用不同的传道方式。
ii. 有些人认为保罗在雅典所传的是“掺水福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就像圣经启示本身,他从神创造万有开始,据理力争,以神审判万有为论辩的结束……他的讲论简明扼要,如同一堂令人钦佩的基督教入门课程,对象是有文化的外邦人。”(布鲁斯【Bruce】,摘自他对使徒行传的注解)同时,从文化氛围浓厚的雅典,来到劣迹斑斑的哥林多,保罗新生出一种激情,想要直截了当、毫不妥协地传扬福音。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iii 此外,保罗在哥林多的工作与他在雅典的服事,存在一处明显的不同。保罗在雅典仅逗留了一两天,而他在哥林多居住了一年半的时间。
d.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保罗明确指出,某些传福音的方法,可能会让福音落了空。如果一个人传福音依赖的是智慧的言语,就会使得福音落了空。
i. 这真犹如一记警钟!耶稣基督的伟大福音,神的拯救大能——因为人的骄傲与小聪明,失了效力,落了空!使徒保罗一直记住这种危险的做法,传道者和教师们,也应当一直牢记这点。
C.十字架的大能与人的智慧。
1.(18)中心:灭亡的人怎样看待十字架;得救的人又怎样看待十字架。
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
a.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哥林多前书1章17节里,保罗指出,若用智慧的言语,可能会使十字架落了空。现在,保罗将要指出为什么对十字架和福音来说,会出现这种情况。
b.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对那些拒绝十架救恩的人来说,靠着一个被钉十字架的人得救,是一种愚拙的想法。
i. 对我们这些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人来说,“十字架的道理”这几个字听起来高尚又虔诚。然而,在公元一世纪时,传讲“十字架的道理”,差不多等同于传讲“电椅的道理”——而且更糟!一个如此凶残血腥、冷酷无情、羞辱贬损人的死亡刑具能够传递什么道理?无怪乎,那灭亡的人把它视为愚拙!
c.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虽然这是一个奇特的道理,而且被灭亡的人视为愚拙,但对那些信从这道理并且得救的人来说,十字架的道理成了神的大能,在他们生命中实实在在地体现。
i. 当人凭着信心领受真正的福音时,福音的传讲就带着内在的大能。听见真正的福音并信从这道,能将神的大能带进你的生命中。
ii. 虽然“福音”一词并没有出现在这节经文中,但它出现在前面一节经文里。对保罗而言,十字架的道理就是福音。对使徒来说,传福音却不传讲十字架的道理,是不可能的。所以,传讲道德上的高标准,不是在传福音;传讲神是众生之父,不是在传福音;传讲天下一家、人人皆兄弟,也不是在传福音。福音就是十字架的道理。
d.在那灭亡的人……在我们得救的人:“灭亡的”和“得救的”,这两个词组十分重要。它们各自体现了一种正在进行的工作。我们每个人必然朝着其中一个方向前进。
2.(19-21)属世的智慧与神的智慧。
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 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
a.就如经上所记:这句话引用自以赛亚书29章14节,保罗指出在属灵的事情上,神阻挡人的智慧。祂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向其屈膝。
智慧人在哪里?保罗这样说道,“鉴于以赛亚书章节里神的话,现在,你们的‘智慧人’在哪里呢?你们的文士在哪里?你们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藉着祂的智慧,神使他们全部变为愚拙。正如祂曾经说过的那样,祂已经灭绝智慧人的智慧。”
i. 这世上的辩士“是那些喜好争辩的人,他们在一切事情上争论不休,以人的推理来解决争执。”(马尔,Mare)
ii. 保罗的意思十分明显:世上没有一个智慧人、一个文士,也没有一个辩士能够达到耶稣基督的标准,做到祂所做的事。
c.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人们倾向于认为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最能认识神;而且这种倾向一直存在。然而,依靠人类的智慧,是不能找到神的,惟有靠着“十字架的道理”。追求人类的智慧,或许,会带来属地的满足感或快乐(尽管这种情况十分罕见),但就人类智慧本身而言,它绝不能带来有关真神的真知识。
i. 十分显著的是,通常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最不尊重神。不过,情况也非绝对如此;有些出类拔萃的历史人物是基督徒(比如牛顿)。不过,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看自己“越是聪明”,他对神的尊重就越少。人类的“智慧”拒绝神、抵挡神,而且向来如此;最终,人类的“智慧”必定显出自身的愚昧,并且因此自取灭亡。
ii. 一天,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班上的学生宣称,他们已经做出判断,世界上并没有神。爱因斯坦问他们,作为一个班级,他们一共拥有多少世上的知识?学生们讨论了一会,然后得出结论:他们总共拥有人类全部知识的5%。爱因斯坦认为他们的估计略多,他回答道:“这样说来,神可能存在于你们所不知道的那95%中,对吗?”
d. 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哥林多信徒愿意相信福音本是智慧的一种升华,正如希腊人对智慧(sophia)的看法。保罗如此回答道,“你们要有多么愚昧?(依据希腊人对智慧的理解来说)一个被钉十字架的弥赛亚能有什么‘智慧’?”
i. “愚拙的道理”和“神的愚拙”,这些话并非意味着保罗真的认为福音道理和神是愚拙的。保罗只是在描述那些灭亡之人的看法,那些世上的“智慧”人怎样看待福音和神。
ii .并不是人的智慧放大到最大程度,就成了神的智慧。这是一种与人的智慧全然不同的智慧。“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8-9)。
iii 保罗并不是在谴责一切学问和教育;他只是在表示,单靠问候和教育本身不能使人获得属灵的智慧。
iv. “盲人当然不能判断色彩,聋子不能判断声音,而一个属灵生命从未开窍的人,也不能判断属灵的事。”(司布真,Spurgeon)
e.神就乐意:神乐意用人所未曾料到的方式,来成就救恩。祂喜悦用这种人类智慧看不上的方式。
3.(22-25)神的智慧,虽然世人看为愚拙,却胜了世界。
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因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a.犹太人是要神迹:在保罗的时代,犹太世界期盼神迹。具体来说,他们想要弥赛亚的拯救神迹。他们期盼的不是“十字架的道理”。他们渴望得到拯救,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他们却拒绝神的拯救之道。
i. “他们的偶像崇拜在于,现在他们自认为已经完全了解神;祂只会在更大的、静止不变的荣耀中,简单地重复出埃及记。”(费,Fee)
b.希腊人是求智慧:希腊文化看重追求智慧,往往以高度学术化的哲学词汇来表达他们对智慧的看重。他们不看重“十字架的道理”所体现的智慧。他们渴望智慧本无可厚非,然而他们却拒绝神的智慧。
i. “他们的偶像崇拜,在于将神视为终极理性,意思当然是,依据我们认为合理的样子来构想神。”(费,Fee)
c. 我们……传钉十字架的基督:不是照着犹太人和希腊人对救恩和智慧的想法来,相反,神给他们的,是他们料想不到的:一位被钉十字架的弥赛亚。
i. 基督(弥赛亚)意味着能力、荣光与胜利。钉十字架意味着软弱、失败和羞辱。钉十字架的基督是最大的矛盾措辞,然而这正是保罗所传的!
ii. 如果对你来说,十字架显得稀松平常,那你要么没有明白在耶稣的时代十字架意味着什么;要么你没有明白耶稣的身份。你没有理解“基督”与“钉十字架”之间的矛盾。
iii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Cicero)说:“十字架,它所代表的是如此羞耻、如此可怕,在文明社会里永远不该被提及的事。”如果我们是耶稣所受刑罚的见证人——那时,人群高喊“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如果我们还有理智,我们会高声应道,“不要钉他十字架!如果你必须处决这人,那么用体面的方式来解决吧。让他有尊严地死去吧。不过,不要把他吊在十字架上,不要用这种可怕、羞辱的方式。”然而,神希望基督被钉十字架。倘若我们不拥抱十字架,不接受它所有离奇的矛盾之处与条件;那我们就输掉了一切。
iv. 愿每个讲坛都恰如其分地宣告,“我们……传钉十字架的基督!”曾有一间强大的教会,将这些话铭刻在通向教会庭院的拱门上。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两件事:教会慢慢失去了对耶稣和福音的热情,常春藤开始攀沿上拱门。常春藤的滋生,被遮盖的字迹,显示出属灵上的退步。最初,“我们传钉十字架的基督”,这句话被坚定有力地说出来。然而,随着常春藤的生长,只有部分字迹可见——“我们传基督”;而教会也开始传扬“大人物耶稣”,以及“道德模范耶稣”,而不是基督被钉十字架。常春藤继续蔓延,很快人们只能看见这些字——“我们传”。在教会所传的信息中,不再有耶稣,而是宗教方面的陈腔滥调和社交礼仪。最后,可见的字只有“我们”,而教会也变成了众多社交聚会场所中的一处,一切为了“我们”,而不是为了神。
d.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犹太人将钉十字架的基督视为绊脚石;或许,对此更好的理解是,一种“冒犯”或一件“丑闻”。外邦人(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希腊人”)将钉十字架的基督视为愚拙。然而神并不回应民意测验数据。祂坚持祂的福音,因为对那些相信的人来说(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钉十字架的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i. 也许,十字架及其道理看似软弱无力,实际并非如此;而是充满能力与智慧。然而,我们对神作为的成见,拦阻我们领受这种能力与智慧。
ii. 通过经验,保罗明白这点。被钉十字架的基督曾经让保罗感到反感;这曾经让他感到十分愤怒:一位明显被神咒诅的人(根据申命记21章23节),竟被当作弥赛亚和救主,而备受尊荣。所以,保罗极力逼迫教会,直到他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遇见了耶稣(徒9)。
iii 正如钉十字架的弥赛亚曾让保罗感到被冒犯,希腊人认为通过一个可耻的死亡刑具来传递的救恩道理,是愚拙的。在罗马有一幅众所周知的涂鸦,画中有一个人身、驴头的东西被钉在十字架上,有一个崇拜者站在它旁边,有一行铭文写道,“阿勒克萨梅诺斯在崇拜他的神”。这就是希腊人眼中的十字架有多么愚拙。
iv. 有些人坚持认为我们必须改变福音的重点,因为今天的人与它没有关系。他们必须认识到,保罗时代的人与他所传的道也很难有关系,然而他坚持传讲这道,带出伟大的果实。
v. “那些将不受欢迎的真理加以遮盖的人,想象自己是在使人成为门徒,然而他们只是在向不信致敬,安抚那些拒绝接受神提供的挽回祭之人。无论牧者的本意如何,他若没有明确地传讲真实的赎罪祭,他将因手上沾满失丧灵魂的血而有罪。”(司布真,Spurgeon)
vi. “某些神学家告诉我们,他们必须调整真理,使之适应时代的潮流,其实意思就是,他们必须谋杀真理,再将真理的尸体抛在狗群里……其实意思不过是让受人欢迎的谎言取代令人感到扎心的真理。”(司布真,Spurgeon)
e.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十字架,是神最为“愚拙”、最为“软弱”之处;然而,相比任何人所能取得的成就,十字架更有智慧、更加强壮,而且是无限的智慧、无限的强壮。
i. 救恩不是人类智慧所取得的成就;救恩是拥抱神在各各他所彰显的爱,以出人意料、跌宕起伏的方式所彰显的爱。
4.(26-29)神“愚拙的智慧”,也彰显在他所拣选的得救之人身上。
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a.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保罗告诉哥林多基督徒,“看看你们自己。掂掂你们的分量,可见你们根本没有什么交易价值。”在哥林多基督徒中,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
i. 惠特菲尔德(Whitfield)和韦斯利(Wesley)富有又有影响力的朋友亨廷顿夫人(Lady Huntington),曾说她将带着一句自评去天堂:这句话不是“颇有几分尊贵”;正相反,这句话是“有尊贵的也不多”。
b.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再看一看哥林多的基督徒,保罗能够这样说,“按照世界的标准来说,你们没有智慧,没有权势,没有尊贵的身份——你们属于世上愚拙的。”
i. 毫无疑问,因为神在他们中间的工作,许多哥林多基督徒开始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自视甚高。保罗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他们蒙拣选,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了不起,而是因为神有多么了不起。
c.叫有智慧的羞愧:这部分解释了哥林多前书1章21节中所描述的“神所乐意”的事。神喜爱责备人类智慧中包含的偶像崇拜,祂往往藉着拣选并使用世上愚拙的,来达到这个目的。
i. 神的意思并非是,做愚拙的人或者没受教育的人更好。祂所说的是,这个世界的智慧与教育不能使我们得到耶稣基督里的救恩。“神让那强壮的、有智慧的和有能力的羞愧,神并不是在高抬那软弱的、未受教育的和没有地位的,而是让他们所有人都降卑到同一程度。”(加尔文,Calvin)
ii. 首先,神呼召了那软弱的和无知的,但不是只呼召他们;首先是牧者,然后是智慧人;首先是渔夫,然后是受过教育的人(比如保罗,他原是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iii “古代基督徒大多是奴隶和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整部教会的扩展史,就是一部真实的、逐渐发展的胜利史,无知者胜过有学识者,卑贱之人胜过高傲之人,直到帝王亲自将其皇冠放在基督的十字架前。”(阿福德【Alford】引用奥尔思豪森【Olshausen】的名言)
d.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这是最终的结果。没有任何人可以站在神面前,宣称“我参透你了”,或者“你的做法和我预料的完全一样。”神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5.(30-31)真智慧属于那相信的人。
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如经上所记:“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
a.耶稣……成为我们的智慧:通过祂的教导和一生,耶稣向我们完美地展示了神的智慧。这智慧常常与人所期待的,截然不同。
i. 真智慧不是“变得更聪明”。神的智慧在人子耶稣里,藉着人子耶稣,人领受神的智慧。
b.成为我们的:耶稣不仅成为我们的智慧;祂还是我们的公义、圣洁、救赎。通过祂的工作,祂将三件事传递给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人。
i. 公义意味着,神宣告我们在律法上不仅“没有罪”,而且我们还拥有正面的公义。这意味着神将耶稣的义行和公义的品格,算作我们的。我们不是靠着自我中心而成为义人,而是因为耶稣成为我们的……公义。
ii. 圣洁指的是我们的行为,以及信徒应当怎样从世界分别出来,归给神。我们不是靠着自我中心而成为圣洁,我们成圣乃是靠着以耶稣为中心,因为耶稣成为我们的……圣洁。
iii “救赎”是一个源自奴隶贸易的词语,意思就是我们已经被神买赎,得到永远的自由。我们不是靠着自我中心而得到自由,而是因为耶稣成为我们的……救赎。
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保罗引用的是耶利米书9章23-24节的内容,用来证明神这样做,是为了让祂得到荣耀。神荣耀的道路,就是钉十字架的基督;神荣耀的证据就是祂拣选卑微的人。
(c) 2020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