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 13章 –关于天国的比喻
A. 土的比喻。
1. (1-3a) 耶稣用比喻教导。
当那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
a. 他上船坐下: 耶稣有时用船作他的“讲台”(可4:1)。船给了他一个说话的地方,远离拥挤的人群,提供了良好的音响效果,或许还有一个不错的背景。
i. 当耶稣在船上教导时,那肯定是一件新事。我们可以想象一些评论家说,“你不能在船上教训人,要在会堂里,或在其他合适的地方。”人们很容易提出反对意见:“潮湿的空气可能让人生病”,或者“岸边有很多蚊子”,或者“有人可能会被淹死”。但是耶稣知道,在船上教导完全符合他的目的。
ii. “会堂的门关了,耶稣就上露天的殿,在村庄街道上,路旁,湖边,和他们自己家里,教训人。” (巴克莱,Barclay)
iii. “老师坐着,众人站着:如果这种安排今天依然盛行的话,会堂里就会少一些睡觉的。” (司布真,Spurgeon)
b. 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 寓言这个词背后的意思是“与…并列”。这是一个与真理相结合的故事。比喻被称为“有属天意义的世俗故事。”
i. “希腊语parabole比我们的‘寓言’要宽泛; 在七十士译本中,翻译成masal,其中包括谚语、谜语、格言以及比喻。马太用它来举例说明耶稣关于污秽的隐语(太15:10- 11,15:15),在马太福音24章32节(“教训”)中,它表示一种对比。” (弗朗斯,France)
ii. “这对他们的听众有双重好处:首先,在记忆力方面,我们很容易记住故事。第二,在思考方面,让他们去研究他们所听到的这些话的意思。” (普尔,Poole)
iii. 比喻通常教导一个要点或原则。如果我们以为它们是错综复杂的神学体系,最细微的细节也能揭示隐藏的真理,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困境。 “比喻不是寓言;寓言是一个故事,其中每一个可能的细节都有一个内在的含义;但是寓言必须被读、学习;而比喻只需要被听到。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不要把寓言变成比喻。” (巴克莱,Barclay)
2. (3b-9) 一个关于农夫撒种的简单故事。
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a. 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耶稣是按照他那个时代的农业习俗说的。在那时候,先播种,再犁地。
i. 在成为播种的之前,必须先成为食客和接收种子的。那撒种的是从仓房里出来的–就是贮种的地方–撒种的从圣经中生出种子。
b.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有落在荆棘里的…有落在好土里的: 在这个比喻中,种子落在四种不同的土壤里。
i. 路旁是人走路的地方,因为地面太硬,什么也长不出来。
ii. 土浅石头地上是土壤很浅的岩石旁。在这种土地上,由于土壤温暖,种子迅速发芽,但由于岩石架子的原因,种子无法生根。
iii. 荆棘里形容土壤肥沃——可能太肥沃了,因为那里荆棘和谷物一起生长。
iv. 好土里肥沃而无杂草的土壤。好庄稼生长在沃土地上。
c.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这不是一个需要所有人倾听的呼吁。相反,这是对那些灵性敏感的人的一个特别提醒。尤其是在接下来的几节中,耶稣解释了比喻的目的。
3. (10-17) 耶稣为什么用比喻?在这里是向那些不听从圣灵的人隐藏真理。
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
‘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
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
耳朵发沉,
眼睛闭着。
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
心里明白,回转过来,
我就医治他们。’
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
a. 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耶稣使用比喻的方式促使门徒问这个问题。很明显,耶稣使用比喻并不像简单地说明属灵真理那样容易。
b. 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 耶稣解释说,他用比喻是要叫那弃绝的人心里不再刚硬。
i. 太阳使蜡变软,使粘土变硬;因此,同样的福音信息,使诚实的心谦卑,并悔改,也可能使不诚实的听众的心刚硬,并证实他们走在不顺服的道路上。
ii. “这个比喻向那些要么懒得思考,要么被偏见蒙蔽而看不见的人隐藏了真相。它将责任公平、公正地放在个人身上。它向渴望真理的人揭示真理;它对不想看到真理的人隐藏了真理。” (巴克莱,Barclay)
iii. “因此,对大众说的比喻不仅传达信息,也不掩盖信息,而是挑战听众。” (卡尔森,Carson)
c.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这是说那些对属灵真理敞开而敏感的人将通过比喻还要加给他。然而,对于那些不开放的人——那些没有的,这些人的结局会很糟糕。
i. “生命是一个不断得到或失去的过程。弱点,像优点一样,是一个不断增加的东西。” (巴克莱,Barclay)
d. 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 从这个意义上说,耶稣的比喻并不是解释清楚难懂的事让所有人都明白。他们传达神的信息,使灵里敏感的人能明白,但灵里刚硬的人只听故事不因拒绝神的话语而招致更多的谴责。
i. 比喻是上帝对心刚硬的人的仁慈的一个例子。这些比喻是在犹太人领袖拒绝耶稣和祂的工作的背景下给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怜悯不值得怜悯的人的榜样。
e. 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 耶稣用比喻就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叫那刚硬的人听也不听见,看也不看见。
i. 这百姓油蒙了心从字面上看,更是“肥胖”而不是蒙。“油蒙了心是可怕的瘟疫……油蒙了心的人不能从上帝的律法中得到快乐。” (特拉普,Trapp)
ii. “他们并没有真正看到他们所看见的,也没有真正听到他们所听见的。教导越明白,他们就越困惑。” (司布真,Spurgeon)
f. 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 鉴于此,那些真正明白耶稣的比喻的人是有福的。他们不但从所阐述的属灵真理中获益,而且也对圣灵有一定程度的回应。
i. “你们在福音之下,就该知道律法之下至大至善的人所不能发现的。即使夏天最短的一天也比冬天最长的一天长。” (司布真,Spurgeon)
4. (18-23) 撒种的比喻的解释:每一块土地代表着对天国之道的四种回应之一。
“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a. 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因为飞鸟把在路旁的种子吞吃了(太13:4), 一些人心里刚硬听到了天国道理,那恶者来,很快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天国的道理在这些人心里没有果效,因为还没有渗透,很快就被夺走了。
i. 路旁的土代表那些从未真正明白天国道理的人。一定要先明白神的话语才能结出果子。撒但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使人不能明白福音(林后 4:3-4)。
ii. “撒但总是在守望着要阻止神的话语…他很怕离开神的真理,哪怕是对心思刚硬干涸的人。” (司布真,Spurgeon)
iii. “现在许多人被说教,他们的心就像小路一样,一听到真理就变硬了,真理对他们的影响并不比雨水对岩石的影响更大: 他们有强健的胸肌,有角质的心弦,有麻木不仁的性情。” (特拉普,Trapp)
b. 石头地上的: 种子撒在石头地上浅土里的,很快发芽,也很快枯萎死掉(太13:5-6),有些人对神的话语立刻很有热情,但很快就消失了。
i. 这土代表了那些热切地接受神话语的人,但他们的生命很短暂,因为他们不愿意为神话语的缘故忍受苦难或迫害……
ii. 司布真(Spurgeon)说得很好:“我要你清楚地明白,错误并不在于他们突然的转变。许多突然的转变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问题不在于它们的突然增长,而在于它们缺乏深度。
iii. “苦难是来自外界的困苦的总称;迫害是故意施加的,通常带有宗教动机。fall away的字面意思是“绊倒”;不是兴趣的逐渐丧失,而是压力下的崩溃。” (弗朗斯,France)
c. 撒在荆棘里的: 撒在荆棘里的种子长大了,五谷的梗子很快就被挤住了(太13:7)。有些人听了道,就暂时生长,但被那些属世的竞争挤住了,停止了属灵生长。
i. 这土就是世界的沃土;但他们的土过于肥,并且长出各样别的植物,把神的道挤住了。就是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
d. 好土: 种子撒在好土里,就有好收成。(太13:8);照样,有些人听了道,就结出果实来。
i. 这土代表那些领受神的道并在他们的土地里结出果实的人——尽管比例不同(有的百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三十倍),但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收成。
e. 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 我们在这四种土壤中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对我们很有好处。
· 像路旁的, 有时候,我们的生活中不给神的话语留一点空间。
· 像石头地上的, 有时候,我们在接受神话语的时候会有一星半点的热情,但很快就熄灭。
· 像荆棘里的, 世上的挂虑和钱财的迷惑,常威胁我们把神的道和我们的果子挤住了。
· 像好土,神的话语在我们的生命中结果子。
i. 我们注意到,每个类别的区别在于土壤本身。同一位播种的播下了同一粒种子。你不能把结果的差异归咎于播种的或种子,而只能归咎于土壤。“哦,我亲爱的听众们,你们今天经受了考验!或者你们要论断传道人,但有一位比传道人更大的要审判你们,因为神的话要审判你们。” (司布真,Spurgeon)
ii. 这比喻也是对门徒的一种鼓励。虽然似乎很少人回应,但上帝管一切,丰收一定会到来。这对反对耶稣的人越来越多是特别有意义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回应,但有些人会回应,而且收获会很大。”(弗朗斯,France)
iii. “老师啊,你在婴孩中劳动的时候,谁知道呢,你的教导会有什么结果呢?田虽小仍可长好玉米出来。” (司布真,Spurgeon)
iv. 撒种的比喻不仅描述了福音信息的复杂过程,还迫使听众问:“我是什么样的土壤?”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心思意念成为合适的土壤呢?这比喻是要我们行动起来,好叫我们得着神的道,得着各样的益处。
B. 关于天国里朽坏的比喻。
1. (24-30) 麦子和稗子的比喻。
耶稣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到长苗吐穗的时候,稗子也显出来。田主的仆人来告诉他说‘主阿,你不是撒好种在田里吗?从哪里来的稗子呢?’主人说‘这是仇敌作的。’仆人说‘你要我们去薅出来吗?’主人说‘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a. 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 这个比喻描述了一个仇敌的工作,这个仇敌想要毁坏那撒好种的人的工作。仇敌将稗子撒在麦子里的目的是要消灭麦子。但聪明的农夫不会让敌人得逞。相反,农民决定在收割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
i. 我们注意到这个比喻清楚地描述了上帝子民中间有败坏的。就像前面的比喻一样,麦子代表上帝的子民。其中有一些败坏的影响,是一种真实的影响,就像稗子看起来像真小麦一样。
ii. “杂草可能是深紫草,一种与小麦有关的有毒植物,在出穗之前很难分辨。” (弗朗斯,France)
b. 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 为了保存和保护麦子,聪明的农民直到收割的时候才把稗子和麦子分开。
i. 这位聪明的农夫意识到,要想最终解决麦子中稗子的问题,必须等到最后的收割。
ii. 了解了马太福音13章36-43中对这个比喻的解释,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耶稣在解释了撒种的比喻之后,特别是在荆棘中生长的种子之后,就说了这句话。但是有人可能会问,弥赛亚的百姓是否应该立即把作物和杂草分开;下一个比喻否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到收割的时候再分开。” (卡尔森,Carson)
2. (31-32) 芥菜种的比喻。
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
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他的枝上。”
a. 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 一些人,甚至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对教会和天国的发展和最终统治的描述。然而,根据这个比喻本身以及前后比喻的上下文,这应该被视为王国中败坏的另一种描述,就像之前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所描述的那样。(太13:24-30)
i. 关于这个比喻的意思,亚当·克拉克(Adam Clarke)是多数意见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比喻都是先知性的,旨在展示,原则性的,如何,从很小开始,基督的福音应该充满世界的所有国家,满有公义和真实的圣洁。”
b. 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他的枝上。: 再一次,许多人,甚至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教会变得越来越大,为全世界提供避难所。但是这芥菜种长得异常地大,鸟来宿,在前面的比喻中,它们是撒旦的使者(太13:4,13:19)。
i. 且成了树: 芥菜通常生长在灌木丛之外,正常大小的芥菜也不适合筑巢。从这芥菜种长出来的树状的东西说明了某种反常的东西。
ii. “这暗示出耶稣在想旧约中使用树作为一个大帝国的形象(见结17:23,31:3-9;但4:10-12)。” (弗朗斯,France)
iii. 这是一棵树, “不是在本质上,而是在大小上;通俗话语中的一种可原谅的夸张……它令人钦佩地表达了一种超出预期的增长的思想。谁会想到这么小的一粒种子会生出这么大的一棵树,花园里的一个怪物?” (布鲁斯,Bruce)
iv. 这个比喻准确地描述了天国在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后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里所变成的样子。在那几个世纪里,教会的势力和统治变得异常庞大,成为许多腐败的温床。“栖息在树枝上的鸟很可能是指在基督教阴影下避难的败坏分子。” (摩根,Morgan)
v. “仔细研究鸟类在旧约中的象征意义,特别是在后来的犹太教文献中鸟类经常象征邪恶,甚至恶魔或撒旦(参考b. Sanhedrin, 107a;启18:2)。” (卡尔森,Carson)
3. (33) 另一个关于天国里败坏的例子:面酵的比喻。
他又对他们讲个比喻说:“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
a. 天国好像面酵: 耶稣在这里用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画面。许多人,如果不是大多数,认为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上帝的国,通过它的方式,运行在整个世界。然而,酵一直被用来描绘罪和败坏(特别是在出埃及记12章8节,12章15-20节的逾越节叙述中)。再一次说,无论是内容还是背景都指向这是对天国里的败坏的描述。
i. “听人把神的国比作面酵,一定会感到震惊。” (巴克莱,Barclay)
b. 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 这是一顿异常丰盛的饭。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正常的女人所能准备的,并再次暗示了巨大的或不自然的大小。
i. “三斗面的计量单位大约是40升,足够100个人吃一顿的面包,对于一个普通的女人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烘焙了。” (弗朗斯,France)
c. 藏在面里: 把面酵藏在三斗面里的想法会触怒任何一个细心的犹太人。这当然不是教会逐渐影响整个世界的美好画面。相反,在反对耶稣的工作的背景下,耶稣宣告他的王国里也将受到败坏和不洁的威胁。
i. G·坎伯·摩根(G. Campbell Morgan)写道,酵母代表着带入教会的“异教影响”。
4. (34-35) 耶稣使用比喻为了应验预言。
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
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
“我要开口用比喻,
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
a. 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 这并不是说耶稣在他整个的教导和传道的事工中,除了比喻以外,从来没有说过别的。而是描述了耶稣传道的这个特殊时期,就是在犹太领袖日益反对他的背景下。
i. “暗示这是耶稣一贯的习惯…简短的比喻是他口头传道的重要部分。” (卡尔森,Carson)
b. 我要开口用比喻: 耶稣用比喻讲论天国的另一个原因是,教会本身就是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的一部分,直到后来才被完全揭示出来。
c. 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 后来,保罗在以弗所书3章4-11节中表达了关于教会的同样观点。
5. (36-43) 耶稣解释麦子和稗子的比喻。
当下耶稣离开众人,进了房子。他的门徒进前来说,请把田间稗子的比喻,讲给我们听。他回答说:“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a. 请把田间稗子的比喻,讲给我们听: 在他的解释中,耶稣清楚地说明了比喻中不同的事物所代表的意思。
· 田代表的是世界。
· 好种代表的是神真正的子民,天国之子。
· 稗子代表世界中的假信徒,恶者之子(麦子里的稗子),表面上看上去像神的真子民。
i.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稗子的比喻与土地的比喻相比,稍微有些变化(太13:3-9,13:18-23)。在土壤的比喻中,种子代表上帝的话语;在这里,它代表了真正的信徒。比喻的意义完全不同;土壤的比喻显示了人如何接受和回应上帝的话语,而田里的稗子的比喻则显示了上帝将如何在世界的末了,将他的真信徒与假信徒分开。
ii. “每长一棵新芽,撒但就让它发成一棵有罪的芽; 神复兴祂的工作,撒但也做他的工。” (克拉克,Clarke)
iii. 这个比喻有力地教导我们,审判在神。“地方官员和教会可以把那些公然作恶的人从他们当中除去;表里不一的人必须离开;因为审判人心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司布真,Spurgeon)
iv. “耶稣宣布了上帝的国,这会导致他的许多听众开始期待社会的灾难性的分裂,“光明之子”和“黑暗之子”之间的直接和绝对的分裂…这个比喻主要是针对这种不耐烦而写的。” (弗朗斯,France)
b. 田地,就是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比喻并不一定说明教会的真信徒中也会有假信徒(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真的);否则,耶稣会解释说,田地就是教会。但他谨慎地说,田地就是世界。
i. “在教会历史上,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即实际上田地就是教会。早期的教父们大多持这种观点,而康斯坦丁式的定居更强化了这种解释。奥古斯丁使解释正式反对多纳图派…大多数改革者都遵循同样的路线。” (卡尔森,Carson)
ii. 然而,无论是在世上还是在神国的社区里,这一点都很明确。从根本上说,教会的职责不是清除那些假基督徒;这是上帝在世界末了时的工作。
iii. 只要神的子民还在这个世界(田地),他们中间就会有不信的人;但这不应该因为神的百姓接待不信的人,好像接待信主的人一样,无视他们的信仰或行为。
iv. 说“田地就是世界”,而不是“田地就是以色列”,有别的意思。“这一简短声明的前提超出以色列的使命。”(卡尔森,Carson)
c. 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 很明显,敌人在世界上和神国的社区中种植假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仅仅成为基督徒社区的一员还不够。
d.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人子要差遣使者: 我们常常不认为上帝的天使在审判中有一个特殊的角色。然而,他们确实有,而且因为他们的角色而值得被尊敬。
i. “这使大恶天使受到特别的蔑视。他撒下稗子,要破坏收割;因此,善良的天使们被带来庆祝他的失败,与他们的主一起为神的牧养的成功而欢喜。” (司布真,Spurgeon)
e.把他们丢在火炉里…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 耶稣用这个比喻来清楚地说明两条不同的道路和永恒的命运的真理。火炉代表一种命运,而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代表另一种命运。
i. “这些不敬虔之人的命运将是火,最可怕的刑罚;但这不会消灭他们; 因为他们会表现出最真实的活着的悲哀,就是‘号啕大哭、咬牙切齿’。” (司布真,Spurgeon)
ii. 麦子从世界各地,从社会的各个阶层,从上帝各个时代的教会,来到上帝的仓里。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是由主所撒的,神话语的好种子。
C. 关于天国更多的比喻。
1. (44) 藏宝的比喻。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a.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 田地就是世界,但人不能代表信徒,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买这个宝贝。相反,耶稣是那个用他的一切去买田地的人。
i. “在拉比的法律下,如果一个工人再地里发现了一块宝贝,并把它拿了出来,这宝就属于他的主人,这块地的主人;但是在这里,这个人很小心,直到他买了这块地才把宝贝拿出来。” (卡尔森,Carson)
ii. 这个比喻和下面这个比喻在性质上与前三个不同。前面的三个比喻(麦子和稗子,芥菜种,面酵)都讲到了神国里的败坏。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国王是多么重视他国里的民。
b. 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耶稣愿意用一切去买的宝藏就是每个信徒。这有力地显示了耶稣如何付出一切来救赎整个世界来保存宝藏,而宝藏就是他的子民。
i. “发现宝藏似乎是偶然的。在一块像巴勒斯坦这样经常被蹂躏的土地上,许多人无疑埋葬了他们的宝藏;但……真正找到宝藏是千载难逢的事。因此,比喻的夸张戏剧化了神国至高无上的重要性。” (卡尔森,Carson)
ii. “耶稣自己也是这样,用极大的代价买了世界,来得到他所要的教会,这就是他所要的宝藏。” (司布真,Spurgeon)
2. (45-46) 重价的珠子的比喻。
“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
a. 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 耶稣是买家,信徒个人是耶稣眼中的那颗价值连城的珠子,耶稣愿意付出一切来得到它。
i. “对于古人来说,正如我们刚才看到的,珍珠是所有财产中最可爱的。这就是说天国是世界上最可爱的。” (巴克莱,Barclay)
b. 一颗重价的珠子: 一个商人为了一颗珍珠卖掉他一切所有的,这似乎很疯狂,但对这个商人来说,是值得的。这表明耶稣是多么重视这颗重价的珠子,是多么重视他的子民。
3. (47-50) 网的比喻。
“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a. 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 耶稣表明世界将保持分裂的状态直到世界的末了,教会不会改革世界,迎接王国的到来。
b. 世界的末了: 有恶人,也有义人,直到世界的末了(就如先前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所显明的)那时,天使要出来帮助王作审判的事,把一些丢在火炉里,等候最后的审判。
i. “正如杂草中所提到的那样,主要不是指一个混合的教会,而是指人类的普遍分裂,而这种分裂将在最后的审判中显露出来。” (弗朗斯,France)
4. (51-52) 门徒们说明白了耶稣的比喻。
耶稣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我们明白了。”他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a. 他们说:“我们明白了。”我们想知道门徒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耶稣。然而,耶稣并没有否认他们的理解。
i. 门徒既明白了,就比众人好许多。众人离开了(就像大多数人在布道时所做的那样),他们再也没有变得更聪明,对所听到的一无所知,也不想去弄明白。” (普尔,Poole)
b. 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 耶稣说,每一个真正知道神话语的人,都会知道天国的旧,也学习天国的新。“他不厌倦旧的;也不害怕新的。” (司布真,Spurgeon)
i. 每个文士: 耶稣在这里只是用这个词来形容老师。“犹太人中的文士不但是书记,作文书的,又是文士。就如以斯拉(拉7:6)。” (普尔,Poole)
ii. 主要的意思是门徒们——他们刚刚说明白了耶稣的教导——现在有责任把他们的理解带给别人,就好像他们正在从他们的智慧和理解的仓库中分发出去。这个仓库里有新旧的东西。
iii. “你们受了我的教训以后,就有了知识,不但从前所知道的,就是从前所不知道的,甚至你以前所知道的,也被我所告诉你的照亮了。” (巴克莱,Barclay)
iv. “对一个传福音的人来说,一点点的知识是不够的。圣经应该是他的宝藏,他应该正确地理解圣经……他的知识在于在天国的事情上受到良好的指导,以及引导人们去天国的艺术。” (克拉克,Clarke)
v. “福音的执事不应该是初入教的,提摩太前书3:6说: 不应是自高自大的;而是精通圣经,熟悉旧约和新约的,有丰富的属灵知识的人,能够时刻准备好回答各位疲倦的人们,还有男人、女人各样特别的事和问题。” (普尔,Poole)
D. 进一步被拒绝:耶稣在拿撒勒被拒绝。
1. (53-56) 拿撒勒人对自己的地方的孩子长大后能做出如此惊人的事情感到惊讶。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里,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人,甚至他们都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有古卷作约瑟),西门,犹大吗?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
a. 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因为这些村民在耶稣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熟悉他,也习惯了他不引人注意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耶稣一定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男孩,不像那些虚构的故事,比如耶稣的婴儿期。
i. 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 这个问题是出于无知的偏见而提出的。然而,我们也可以因神的儿子如此高贵、如此卑微而深深感激他而提出。
ii. “贾斯丁·马特尔(Justin Martyr), 一位古代的作家,曾作证说,我们的救主在进入事工之前,曾做过犁和轭等。但这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职业吗?” (特拉普,Trapp)
iii. “自称为叛教者的朱利安(Julian)有一次问一个基督徒:“你认为木匠的儿子现在在干什么?”他立即回答道,‘为你和他所有的敌人做棺材。’” (司布真,Spurgeon)
b. 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西门,犹大吗: 耶稣显然有很多兄弟姐妹;罗马天主教关于圣母玛利亚永远童贞的观念与圣经的直接含义相矛盾。
i. “正是耶稣平凡的家庭背景引起了人们的惊讶。(参考 约翰福音 6:42)” (弗朗斯,France)
ii. “这个侮辱性的问题表明,我们的主的家庭是一个非常不为人知的家庭;除了他们的虔诚之外,他们在邻居中没有什么名气。” (克拉克,Clarke)
iii. 今天,人们对耶稣提出同样的指控;“我看到那些与他有关的人,他们似乎很卑微、非常普通;耶稣也一定没什么特别的。”
c. 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他们对待耶稣的态度是既不欢迎也不友好。他们持怀疑态度,只会称他为“这人”。
2. (57-58) 不受尊敬的先知。
他们就厌弃他。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
a. 他们就厌弃他: 当我们想到耶稣与拿撒勒联系在一起(太2:23),更令人惊讶的是,拿撒勒人并不欣赏这一点。耶稣的成功和荣耀只会使他们更加憎恨他。
b. 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我们常常对什么是属灵的有错误的想法。我们常以为属灵的人会比正常人怪得多。因此,那些最接近真正属灵的人看到他们自己是多么的正常,有时会认为自己不属灵,因为他们太正常。
c. 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在某种程度上被他们的不信所限制。只要神选择与人一起工作,并发展我们与神合作的能力,我们的不信会阻碍神的工作。
i. 老清教徒评论家约翰·特拉普(John Trapp)在这里评论说,不信是“一种恶毒的原罪,它把一具瘫痪的尸体变成了全能的人。”
(c) 2021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