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第一章:人类在上帝面前有罪
A.保罗所写罗马书的重要性及影响。
1.386年夏天,一位年轻人在朋友家的后院痛哭。他知道,他过着得罪和叛逆上帝的生活,因此空虚绝望;但他就是没有力量最终下定真正的决心,跟随耶稣基督。他坐着的时候,听见有小孩子在玩游戏,他们彼此喊叫说:“拿起来读!拿起来读!”他觉得上帝藉着儿童之口向他传有信息,于是拿起放在旁边的一卷书,读了起来。“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13:13下-14)他没有再读下去,他也不需要再继续读下去。上帝的道大有能力,奥古斯丁因此得着信心,在那个时刻将自己整个的生命交托给耶稣基督。
2.1513年8月,有一位修道士向神学院的学生讲解诗篇,但他的内在生命简直烦乱不堪。他研读的时候,偶然看到诗篇31:1,“凭你的公义搭救我。”这句话使得路德大惑不解;上帝的公义只能对人的罪施行公义的刑罚,定他下地狱,怎么能有其他功用呢?路德不断思想罗马书1:17的话,那里说道,“因为上帝的义……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这名修道士接下来说:“我昼夜思想……直到领悟了这真理,上帝的义就是指藉着恩典和纯粹的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所凭借的那种义。因此,我有了重生的感觉,像是经过敞开的门进了乐园……保罗的这段话成为我进入天堂的大门。”马丁·路德得了重生,在他心里萌生了宗教改革的意念。
3.1738年5月,一位失意的传道人和宣教士,不情愿地参加了一次小组查经,其间有人大声宣读马丁·路德的罗马书注释。这名失意的宣教士后来说:“他是在描述因信基督,上帝在心灵当中所作的改变,这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心灵奇异般地温暖起来。我感觉我的确信靠基督,单单信靠基督作我的拯救;我我得了确据,他已经拿走我的罪,竟然拿走了我的罪。”那天晚上,约翰·卫斯理在伦敦得救了。
4.想想这些人论到罗马书所作的见证:
a.马丁·路德盛赞罗马书说:“它是新约的首要篇章,是完美的福音……是福音的绝对浓缩。”
b.路德的继承人腓力·梅兰希顿将罗马书 称为“基督教教义纲要”。
c.约翰·加尔文评论罗马书说:“无论何人,当他明白了这封书信以后,就为他开通了一条路径,引导他明白整本圣经。”
d.英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撒母耳·克拉里吉说,保罗写给罗马人的这封信是“现存的著作当中最为深刻的作品。”
e.19世纪瑞士神学家弗里德里克·购帝特将罗马书誉为“基督教信仰的殿堂”。
f.G·坎贝尔·摩根说,罗马书是“你的眼目驻足过的最为悲观的文学作品”,但同时也是“你的耳朵曾经听过的最为乐观的诗歌。”
g.理查德·伦斯基写道,罗马书“毫无疑问是全部新约书信当中最具动性的一卷,因它也是保罗在使徒职分的巅峰写成的。”
5.我们也当记住使徒彼得论及保罗书信所说的话:“……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彼后3:15-16)
a.罗马书包含改变生命的真理,但看待它的时候,务必尽力和坚决弄明白圣灵藉着使徒保罗所要表达的意思。
B.序言
1.(1)保罗向罗马基督徒作自我介绍。
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上帝的福音。
a.保罗:加拉太书1-2章,哥林多后书11-12章,以及使徒行传8-28章,都对使徒保罗(又名大数的扫罗)的生平和事奉作了详细的叙述。
i.使徒行传20:2-3记载,保罗在第三次宣教旅程中在哥林多城过冬,他便是在那里写下了罗马书,这一点几乎是公认的事实。这是依据哥林多前书1:14,还有罗马书16:1和16:23。不同的圣经注释作者将写作日期定在主后53-58年的某一时间。
ii.当保罗写罗马书的时候,已经传扬基督20年左右。他在去耶路撒冷途中,因为没什么紧迫的任务,所以在哥林多停留了三个月。也许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提前写信给罗马的基督徒,因为他打算在耶路撒冷的行程结束之后,便去看望那里的教会。
iii.当保罗竭力想去罗马的时候,圣灵警戒他,耶路撒冷有危险在等候他(徒21:10-14)假如他去不成罗马该怎么办呢?那样的话,就必须写一封面面俱到的书信给他们,就算保罗本人不能去看望他们,罗马的基督徒也能听到保罗所传的福音。
iv.因为所有这些事情,罗马书与保罗写给各个教会的其他许多书信有所不同。其他新约书信更多关注的是那间教会,以及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但罗马书更多关注的是上帝和他伟大的救赎计划。
v.我们知道罗马书被罗马基督徒视为珍宝;从主后96年罗马的革利免写的书信可以看出,他对保罗这封书信十分熟悉。或许他全都背了下来,罗马教会差不多每次聚会都要宣读这封书信。而且,许多学者(其中包括布鲁斯和巴克莱)认为,有一种罗马书的编订版本——不含罗马书16章提及个人的那些经文——在各初期教会中间得到广泛发行,作为使徒教义的总结。
b.仆人……使徒:保罗的自我身份认定很重要。他首先是耶稣基督的仆人;其次才是奉召为使徒。
i.古希腊语有好几个词用来指奴隶,但仆人(doulos)这个词蕴含的意思是“完全和纯粹的奉献,而不是奴隶正常境遇的凄惨。”(莫里斯)
ii.“耶稣基督的仆人,是比世上的君王更为高贵的头衔。”(普尔)
c.特派传上帝的福音:身为使徒的意思是说,你是特使或信使。保罗所传的信息就是上帝的福音(好消息)。之所以是上帝的福音,是因为它属于天上的上帝。这福音不是保罗杜撰出来的;他只不过是上帝福音的一个信使。
i.特派传福音:“圣保罗在这里可能是指,他从前的身份是法利赛人,字面意义就是分裂主义者,或者分别出来的人。从前他被分别出来,服事自己的教派;现在他被分别出来,则是为了传上帝的福音。”(克拉克)
ii.“有人认为他指的是法利赛人这个名词,词根为分开:当他作法利赛人的时候,是为了上帝的律法而分别出来;但现在既作了基督徒,则是为了上帝的福音而被分别出来。”(普尔)
d.上帝的福音:其他新约书信更多关注的是那间教会,以及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但罗马书更多关注的是上帝。“这封书信当中最重要的词汇就是上帝。罗马书是一卷讲论上帝的书。没有一个主题的论述频率,能与上帝相比。保罗在这封书信当中论到的一切都与上帝有关。我们所关切的,是要明白使徒对公义、称义,以及类似问题的阐述,就不应忽视他对上帝的巨大专注。”(莫里斯)
i.“上帝”这个词在罗马书出现了153次;平均每隔46个字出现一次——频率之高超过新约其他任何一卷书。相比而言,注意罗马书用到其他字的次数:律法(72),基督(65),罪(48),主(43),信(40)。罗马书谈到许多不同的题目,但就一卷书的整体可能性而言,这是一本讲述上帝的书。
ii.罗马书的用词方面,有许多重要词汇是我们一定要搞明白的。布鲁斯引用丁道尔的《罗马书序言》中的话说:“首先我们必须竭力理清使徒表达的方式,最要紧的就是,要晓得保罗使用这些词汇的含义——律法、罪、恩典、信、义,肉体,圣灵,等等——否则的话,无论你怎样常常阅读,也终究是白白劳苦。”
2.(2-6)保罗向罗马人介绍他所传的福音。
这福音是上帝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上帝的儿子。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其中也有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
a.从前藉众先知……所应许的:这福音并不是新生事物,不是人凭着聪明发明出来的。保罗的世代与我们颇为相似,人们喜欢“新的”教导和教义。然而,保罗带来的并不是什么新事,而是上帝计划当中非常古老的事。
b.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这是保罗所传福音的中心,是其余一切在轨道上环绕运行的“太阳”。基督教的中心不是某种教导或道德体系,而是一个特别的人:耶稣基督。
i.这位耶稣既源自于人(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也是永恒的存有(显明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人性之明证是他生而为人;他神性的明证则是他从死里复活。
ii.耶稣的复活表明他有神的大能,因为他是凭着自身的大能而复活的: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2:19)。
iii.“从某种意义上说,耶稣复活以前是软弱当中的上帝之子,而之后则是大能当中的上帝之子。”(莫里斯)
c.显明:这个词的古希腊语(horizo)源自 “约束、界定、决定、或限制”的意义,因此“英文中horizon这个词,指的是以天为参照,确定地面最远处可见部分的那条线。在这个地方,这个词是指已对主体作出极其清晰和完整的展示,叫它不容置疑。”(克拉克)
d.我主耶稣基督:保罗称呼耶稣为主意味深长:“这个字有可能仅仅是一种出于礼貌的称谓而已,像是我们所说的‘先生’。但也可能用来尊称一个人崇拜的神明。但这里真正重要的背景在于,在旧约圣经的希腊文译本里面,翻译上帝的名耶和华的时候,使用的就是这个字……使用这个圣经译本的基督徒很熟悉这个字,是与神等量齐观。”(莫里斯)
e.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信服:保罗所传的福音是影响个人的生命。不是有趣的理论或哲学,而是改变生命的好消息。
i.这福音为保罗和教会带来恩惠并使徒的职分,赐下这两种恩赐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结出信服的果子。“若不是因为恩惠、恩宠,以及上帝的奇异帮助,他就不可能成为使徒。”(克拉克)
ii.福音之大,福音之伟大,足以影响全世界;一定要传出去影响万国。
iii.福音既已传给罗马的基督徒,就表明他们是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
3.(7-15)保罗愿意到罗马去。
我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上帝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众人。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上帝并主耶稣基督,归于你们!第一,我靠着耶稣基督,为你们感谢我的上帝,因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我在他儿子福音上,用心灵所侍奉的上帝,可以见证我怎样不住地提到你们;在祷告之间常常恳求,或者照上帝的旨意,终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们那里去。因为我切切地想见你们,要把些属灵的恩赐分给你们,使你们可以坚固。这样,我在你们中间,因你与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我屡次定意往你们那里去,要在你们中间得些果子,如同在其余的外邦人中一样,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
a.给你们在罗马……的众人:保罗未曾去过罗马,罗马教会并不是他建立起来的。这就使得罗马书与众不同,因为保罗大部分书信是写给他所建立的教会。罗马教会似乎是随着基督徒来到这座伟大的帝国城市,在那里定居下来,进而自发形成的。也没有圣经或历史证据能证明罗马教会是使徒彼得建立的。
i.使徒行传2:10提到,五旬节在场的犹太人中间,有从罗马来的人。因此,他们返回之后,罗马就有了一个基督徒群体。除此以外,罗马教会的起源就有些不明了,但基督徒不断从帝国各个地方迁移到罗马。我们不应当惊奇,那里的教会并非由某个使徒直接建立,乃是自发形成的。
ii.尽管如此,透过彼此的熟人,或者在旅行途中,保罗认识许多罗马的基督徒,熟知他们的名字,因为他在罗马书16章提到了他们。即或保罗与许多罗马基督徒仅仅是相识而已,对他们以及每个真正的基督徒,保罗也知道两件事:他晓得他们是蒙上帝所爱,他们是圣徒。
iii.奉召作圣徒:“你发现‘作’这个字是翻译人员加进去的;但尽管加了这个字,并不是非要有这个字才能明白其意思。罗马的这些信徒是‘奉召的圣徒’。他们蒙召并不是因为他们本是圣徒;相反,他们是因这个呼召才成为圣徒。”(司布真)
b.愿恩惠、平安从……上帝:保罗以熟悉的问候语正式向他的读者致意,他把希腊人问候恩惠与犹太人问候平安结合在一起。这里的恩惠和平安不是那种从人而来的祝愿;乃是恩赐,是从我们的父神并主耶稣基督而来。
c.我靠着耶稣基督,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上帝,因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保罗因着罗马教会的好名声充满感恩。这间教会因所在的位置,特别引人注目,有特别的机遇在帝国全境荣耀耶稣。
i.这些基督徒不得不刚强。“罗马的基督徒不招人喜欢——世人称他们为‘人类的仇敌’,并将乱伦和吃人之类的罪恶归到他们身上。因此,他们有大批的人成为帝国恶意伤害的对象——正是尼禄统治期间针对基督徒的这种逼迫,在传统上构成了保罗殉道的背景。”(布鲁斯)
ii.“罗马主义者依据此处的经文佐证罗马是教会之母;但经不起推敲:帖撒罗尼迦教会也曾享有同等崇高的赞誉:见帖撒罗尼迦前书1:8。”(普尔)
d.不住地提到你们;在祷告之间:保罗要罗马的基督徒晓得,他为他们祷告,祈求能有机会看望他们(或者照上帝的旨意……往你们那里去。)
i.“保罗常常在祷告当中提到他们,难怪他们做得这样好。如果你们中间有些人在祷告当中更多记念一些教会,他们也会做得更好一些。”(司布真)
ii.上帝,可以见证……也许保罗是在承认,口头答应为某个人祷告很容易,但随后却未能做到。他是要他们晓得,他实在是祷告了。
e.分给你们……就可以同得安慰:保罗很想去看望罗马教会,不单单是为了给他们什么,也是为了领受,因为保罗明白,因为彼此的信心,他们也能带给他一些东西。
f.我屡次定意往你们那里去……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保罗已有很长时间,想要到罗马去,只是受到外部环境的拦阻。有些仇视保罗的人也许暗中说,保罗不敢去罗马,不敢在帝国头等城市的“主要联队”中间传福音
g.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保罗意识到,他对罗马有种欠债的感觉。罗马帝国带来了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并在普天下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以及卓越的交通体系。保罗利用所有这些条件传扬福音;因此能给罗马带去耶稣基督的福音,就是最好的还债办法。
i.保罗不知疲倦地传福音,在世界各地作工,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有一笔债应当偿还,是欠了全天下的债。
h.情愿:司布真很好奇,保罗是否并未将“我情愿”这句话用作自己的座右铭。他在得救的瞬间,几乎口中所出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啊,我当作什么?”(徒22:10)
· 保罗情愿去传扬和服侍(罗1:15)。
· 保罗情愿受苦(徒21:13)。
· 保罗情愿做不舒服的事(林后10:6)。
· 保罗情愿去死(提后4:6)。
i.“一名摩拉维亚人受亲岑多夫差遣,准备到格陵兰岛去传福音。他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个地方;但他的带领人招呼他说,‘弟兄,你愿意到格陵兰岛去吗?’他回答说,‘好的,我愿意。’‘那你何时动身呢?’‘我到鞋匠那里把靴子拿回家就去。’他把靴子拿回家以后,真的就马上去了。他所要的,不是其他东西,而仅仅是那双靴子。他情愿去。保罗甚至都等不及从鞋匠那里把靴子拿回家,就说:‘我情愿去。’哎呀,能找到这样一个没有事务缠身的人多好啊,上帝要他去哪里,他就能到那里去,而且立刻就能去。”(司布真)
i.情愿……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这是勇敢的宣告。“世人哪,说说你们的勇士,你们的伟人吧!在整个历史上你在何处能找到像保罗这样的一个人吗?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是在军队的保护之下行军,将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人。保罗却是迫切地单单与基督前行,将十字架的道理传入牢牢受制于撒旦之下,这浩大世界的中心。他亲口说,这道理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纽维尔)
ii.“我觉得保罗并没有想到,他被打发去那里,政府要为他安排开销,但事实就是如此。罗马帝国得帮他找一条船,还要派适当人员护送;他进入那座城市的身份,是带着镣铐的使者。当我们专心于一件事情,并为此祷告时,上帝可能准许赐给我们祝福;但或许是以我们从未想过的方式。保罗啊,你要到罗马去;但你要带着锁链前往。”(司布真)
4.(16-17)保罗阐明了这封书信的主题:上帝的义正是在耶稣基督的福音上显明出来。
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表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a.保罗在序言之后,阐明了罗马书的“主题宣告”。里昂·莫里斯论到罗马书1:16和17说:“这两节经文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经文的长度。”
b.我不以福音为耻:保罗的心在此显明出来。在罗马这样高端的城市,有些人可能会因这福音而尴尬,因为它的中心是被钉于十字架的犹太救主,而且欣然接受的人是底层的民众——但保罗并不以为耻。
c.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正因如此,尽管这福音的中心是一名被钉十字架的救主,保罗才不以为耻。他晓得这福音——耶稣基督的好消息——具有内在的大能。当我们有效讲解福音的时候,并不是我们赋予了它大能,我们仅仅是不再拦阻它的大能。
i.福音当然是消息,但它不只是信息而已;它本身具有内在的大能。“福音不是对人的劝化,建议他们高举自己。它是大能,把他们高举起来。保罗并没有说福音带来了大能,它就是大能,而且是上帝的救赎大能。”(莫里斯)
ii.尤其是,罗马城自以为完全懂得大能:“大能是罗马最为夸耀的那件事。希腊人也许拥有哲学,但罗马却掌握着权力。”(威尔斯比)罗马人尽管大有能力,但他们与其他所有人一样,要使自己在上帝面前称义,却是无能为力。古代哲学家塞涅卡把罗马称为“邪恶的粪池”,古代作家尤维纳尔称之为“帝国渣滓洪流涌入的污秽阴沟。”
iii.要救:在保罗时代的罗马世界里,人是寻求拯救的。哲学家们知道人处于病态,需要得到帮助。爱比克泰德将他的授课室称为“患病灵魂的医院”。伊壁鸠鲁将他的教导称为“拯救之药”。塞涅卡说,因为人清楚察觉到“在必不可少的事情上软弱无力,效率低下”,所以人人都在指望“得到拯救”。爱比克泰德说,人在寻求一种平安,“不是来自凯撒的宣言,而是来自于上帝。”(巴克莱的引述)
iv.福音的拯救大能,要临到一切相信的。凡是相信的人,上帝不会扣留救恩不给他们;但相信是唯一的条件。
d.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这是福音的传播模式,不但体现在耶稣的事奉上(太15:24),而且也表现在众使徒的最初事奉上(太10:5-6)。
i.这表明福音的本意,原是首先传给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犹太人,然后传给文化性的希腊人。“在这段时间,希腊这个词已经全然失去了种族性的含义。它指的并不是希腊国的土著居民……(希腊人)指的是懂得希腊文化和思想的人。”(巴克莱)
e.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表明出来:简言之,福音表明了上帝的义。上帝的义就这样表明给那些信的人,应验了哈巴谷书2:4所说:义人——也就是指那些称义的人——必因信得生。
i.在这福音上表明出来的上帝的义,认识其确切含义十分重要。它并不是指用以定罪犯罪之人的上帝圣洁之义;而是指信靠耶稣基督的罪人,被赋予的上帝类属之义。
ii.义:威廉·巴克莱对dikaioo这个古希腊词的意义作了解释,它的意思是我称……为义,它是dikaioun(义)的词根:“希腊语里面凡是以oo……结尾的动词,意思全都是把一个人当作什么事物来对待、计算或清算。如果上帝称一个罪人为义,意思并不是指他找到一些理由,能证明这个人是对的——远非如此。这时候,它甚至都不是指,他使这个罪人成为一个好人。它的意思是说,上帝对待这个罪人,就仿佛他根本未曾是罪人一样。”
iii.“这是路德一生当中最幸福的一天,正是在这一天他发现罗马书里面使用的‘上帝的义’,指的是上帝对信的人作了义的判决。”(伦斯基)
iv.我们若是明白,赐给信徒的上帝的义就是这种义,这一宣告就更加意义重大。甚至都不是最圣洁之人的义,也不是伊甸园中亚当无罪时的义。它是上帝的义。“称义所用的义有一个特征,便是它的完全,这种完全归属于上帝的一切本质与作为。它是‘上帝之义’。”(穆雷)
v.对于那些称义(宣告为义)的人来说,对耶稣基督的这种信(信靠)就成为生命的根基;义人必因信得生,千真万确。他们不但因信得救,而且因信得生。
f.本于信,以致于信:这一难解的句子背后的意思很可能是“自始至终靠着信心。”现代中文译本将“本于信,以致于信”的短句译作“起于信,止于信。”
i.“他说的并不是本于信,以致于行为;或者本于行为,以致于信心;而是本于信,以致于信;也就是说,是单单靠着信心。”(普尔)
ii.“也许它传递的意思是,有必要向信的人发出提醒,称义的信心仅仅是基督徒生活的起点。作为上帝的孩子,在后续的历程中,必须受相同态度的支配。”(哈里逊)这是保罗对加拉太书3:1-3节所传信息的呼应。
C.人为何必须因信称义:人类犯罪的普遍性。
1.(18a)人类面对的最大危险:上帝的忿怒。
原来上帝的忿怒,从天上显明
a.原来上帝的忿怒,从天上显明:意思简洁而严肃——上帝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人类身上,人类当受上帝的忿怒。
b.上帝的忿怒:有时候我们对上帝的忿怒这个观念持反对态度,因为我们把它与人的怒气等量齐观,但人的怒气发作,是因自私的个人原因或想要报复的意愿驱使。我们千万不可忘记,上帝的忿怒在本质上是完全公义的。
i.“去除上帝忿怒的情绪及情感属性……仅仅将它解释成他是为了惩罚罪恶,或者确保罪与痛苦之间的关联性,这就是把忿怒与其结果等同,基本否定了忿怒是上帝意念之内的运动。这样做是不必要的,也是弱化了圣经讲述的上帝忿怒的概念。忿怒是指与上帝的圣洁违背之时,上帝的本质便对此抵制的圣洁震荡。”(穆拉利)
ii.保罗在罗马书1:16谈到了救恩——但我们是从什么当中拯救出来的呢?首先,最要紧的就是拯救我们脱离了上帝的忿怒,而这本是我们当受的公义报应。“除非有什么事,我们要从中拯救出来,否则谈论拯救便毫无意义。”(莫里斯)
c.上帝的忿怒:在书信的这一部分(1:18-3:20),保罗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扬福音,乃是要说明,从上帝公义的忿怒之中拯救出来,这个好消息是绝对必要的。
i.上帝的忿怒不是显明在福音上,而是显明在人类经验的事实上。
2.(18b-23)人类为何在上帝面前有罪:我们不虔不义的种种明证。
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上帝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
a.不虔:这里指的是人对上帝的冒犯。不义则是指人对人犯下的罪行。
b.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人类确确实实阻挡上帝的真理。凡是上帝显明给人的真理,都遭受过人的抗拒、藐视,以及刻意掩盖。
c.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上帝藉着所造之物,叫我们看到他的一些永能和神性。他赐下普遍启示,既显明在受造物身上,也显明在人的心思意念里面。
i.明明可知:这一启示俯拾皆是,清晰可见,人若拒绝它,是无可推诿的。“人类不可指责上帝向他们隐藏自己,并借此为他们的不敬虔与淫乱辩解。”(伦斯基)
d.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问题不在于人不知道上帝,而是真的知道他——却不愿当作上帝荣耀他。因此,人类无可推诿。我们不但不荣耀上帝,反倒迎合我们的败坏和昏暗之心,把我们对他的观念改造为比较舒服就能接受的那些形态与形象。
i.“请你以宽厚的心注意这里,依照我所读的经文,知识若没有转化为圣洁的实践,就是毫无用处。‘他们知道上帝’,对他们而言,知道上帝是没有益处的,因为‘他们不当作上帝荣耀他。’因此在那边从事神学的朋友,你知道得很多,甚至对教义有细致入微的掌握,但若没有促使你荣耀上帝,并感谢他,无论你有怎样的思想,或者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就全都算不得什么。”(司布真)
ii.我们似乎难以抵挡一种试探,就是把上帝塑造成我们自己朽坏的形象,或者甚至是不及我们的形象。悲哀的是,我们就不可避免地扮演起所事奉的那位上帝。
iii.我们绝对有必要常常把自己观念中的上帝,与他的道所启示的真正的上帝进行比较。我们也有可能会犯上一种罪,那就是敬拜一位自己创造的上帝。
iv.罗马书1:23的形象一词,译自古希腊字eikon。将不能朽坏之上帝的荣耀变为随己意选取的eikon(形象),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e.也不感谢他:世人单单不感谢上帝就是令人惊诧的。“如果一个人对那些向来有恩与自己的人都不感谢,我实在说不出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样的人更加恶劣;当你说他不感谢上帝的时候,你对他所作的评价,在所能评价他的话语当中,是最为负面的。”(司布真)
i.“但当你把上帝当作上帝荣耀他,并凡事谢恩的时候——当你拿起一小块饼,端起一杯凉水,能效法那位贫穷的清教徒说:‘什么,所有这一切,还有基督吗?’你就是幸福的,也是使别人幸福的。一个敬虔的传道人,当他表现饭桌上只有土豆和鲱鱼的时候,会因上帝叫他找遍海洋陆地,为孩子寻得食物而感谢他。这种甜美的心灵为每个人培育出仁爱,也使一个人欢欢喜喜走遍世界。” (司布真)
f.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我们拒绝接受上帝的普遍启示,不会使我们更加聪明或更好。相反,却使人类的思念变为虚妄,叫我们无知的心就昏暗了——我们反成了愚拙。
i.事实上,人一旦拒绝接受上帝在耶稣里的真理,无论何等愚拙的事都必使他坠落。他既拒绝接受从上帝而来的真理,就必信赖脆弱不堪、异想天开的系统。
ii.这种思维的虚妄、心灵的昏暗以及愚拙,必须视为一个例证,证明上帝公义的忿怒显明在那些拒绝接受他启示的人身上。他对我们的审判,就包括任凭我们承受犯罪道路招致的损害。
3.(24-32)人在上帝面前负罪的悲剧性结果。
所以,上帝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他们将上帝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因此,上帝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上帝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
a.所以上帝任凭他们:上帝凭着他公义的忿怒和审判,任凭人随从邪僻之心所喜好的罪恶而行,叫我们经受犯罪造成的自我毁灭性后果。这个短句十分重要,保罗甚至在这段经文重复了三次。
i.何西阿书4:17表达了上帝“任凭我们”,听凭我们放纵自己罪恶的审判性一面:以法莲亲近偶像,任凭他吧。
ii.我们若以为上帝任凭人继续活在罪中,是出于他的怜悯或恩慈,这是错误的看法。听凭我们继续以犯罪毁灭自己,实际上是出于他的忿怒。
b.将上帝的真实变为虚谎:我们每一次对上帝的背叛和悖逆,都是将上帝的真实变为自己选定的虚谎,把受造之物置于造物的主之上。
i.保罗使用了确定性的冠词——不是指笼统的谎话,而是特定的虚谎。这虚谎实质上就是拜偶像——把我们放在上帝的位置。这正是你们便如上帝那个谎言(创3:5)。
c.因此,上帝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保罗写这些话的时候,身在哥林多城,那里各式各样的性淫乱以及祭祀乱交蔚然成风。罗马书1:24的用词指的就是这种性淫乱与偶像崇拜的混杂状况。
i.从这节开始,保罗在接下来的一段以直言不讳的鲜有手法描述了外邦世界的罪恶与败坏——直白的程度令司布真觉得,这段经文不适合在众人面前宣读。“罗马书第一章的这一段话,在上帝的道里面是令人惊诧的。我几乎不愿大声把它读完;这样做也违背了它的的本意。到家里读一读,感受一下外邦世界种种可怕的恶行带给你的震撼。”(司布真)
d.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保罗以同性恋——既包括女性也包括男性的行为表现——作为例证,阐明上帝任凭人类行污秽与邪荡之事。
i.有人说,圣经没有一个地方定罪女同性恋,但罗马书1:27的也是如此清楚表明,罗马书1:27对同性恋犯罪的定罪是与罗马书1:26提到的女人犯罪联系在一起的。
ii.保罗在此处甚至都没有以正常的词汇来称呼男人和女人;他用的是意指雄性与雌性的字眼,这样的词汇类型是用来描写人类术语之外的性行为,因为他所描述的这种性犯罪类型僭越了人之尊严。
iii.保罗将一整段内容都归纳为可羞耻的情欲这一概念的范围——它是不健康的、不圣洁的。然而,保罗处于一种公开赞同同性恋的文化之中,保罗写下这些话,当时的文化并不认可他的意见。
iv.保罗写信时所处的文化,将同性恋视为男人和女人都可享有的生活内容予以接纳。大约200年间,罗马帝国的男性统治者公开践行同性恋,对象经常是年幼的男童。
v.罗马帝国有时候专门对获准的同性恋卖淫活动征税,并为男性童妓规定一天法定假日。两名同性之间的合法婚姻受到认可,甚至一些皇帝也与其他男人结婚。保罗写信的时候,适逢尼禄作皇帝。他选来一个名叫斯博罗的男童,把他阉割掉,然后与他成婚(以完整的婚礼),以壮观的队列接他入宫,使这名男童作他的“妻子”。后来,尼禄与另外一个男人同居,尼禄则作“妻子”。
vi.在现代文化中,同性恋的做法反映了神任凭他们行污秽的事,他们因为心里的情欲就玷辱自己的身体。2013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与男性异性恋者或女性相比,男性同性恋者的首次性经历明显较早,一生中的性伙伴更多,而且更有可能同时有多个性伙伴。与男性异性恋者或女性相比,男性同性恋者的性伙伴数目也更多,而且这些性伙伴的年龄往往比他们大得多或者小得多。(Glick, Morris, Foxman;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34840/ )
vii.其他研究表明,男性同性恋者有多个伴侣(在过去12个月内有4个或者更多)的比例几乎是异性恋男性的三倍,几乎是异性恋女性的八倍。(England, Brown, https://contexts.org/blog/an-unequal-distribution-of-partners-gays-versus-straights/ )
e.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保罗谈到同性恋行径的一种报应;同性恋自身就有内在的报应。这里指的是罪在普遍意义上的自我毁灭性;往往本身就携带着它自身内在的报应。
i.有时候是患上疾病的报应,这是违背了天然秩序的后果。有时候是背叛的报应,导致心灵虚空以及相关的一切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英文意指男同性恋的gay这个词是异想天开。它所传递的信息是,同性恋的生活方式本质上具有开心、无忧无虑的特点——实则不然。
f.再次强调,这种悖逆的“自由”应当被视为上帝的审判,而不是他的恩慈;那些参与这类行为的人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的报应。
g.作为更进一步的审判,上帝任凭人存邪僻的心,叫那些羞愧难当,令人作呕的事,被人欣然接受和赞成。
i.邪僻(或者新译本译作败坏)这个词的原意是“没有经受住考验的”。它用来指那些未达标准,因此遭到弃绝的硬币。意思是说,人既然不“赞同”认识上帝,他们就因此而有了“未获赞同”的心。
ii.“人类随从其喜好为上帝制定了一套规范,并依此验证上帝,假如他合乎这些规范,便对他赞许。如果发现他不合乎这些规范,就拒绝接受他是当受敬拜的上帝,也不愿去认识他。”(维斯特)
iii.邪僻的心:我们对上帝的叛逆不但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上,也体现在我们的思维上。我们对上帝的叛逆,是真正的“心灵失常”。
h.罗马书1:29-31罗列的种种罪恶,是这种不合理的事具体的例证。请注意“社会可接受”的罪(例如贪婪、嫉妒和狂傲)是如何与“社会不能接受的”罪(例如谋杀,没有爱心)并列收录在一起的。
i.贪婪:这个词的字面含义就是心里发痒,想得到更多。
ii.谗毁的:“偷偷毁谤人的;那些假惺惺的人,暗地里控告他们的邻舍,无论是真是假,都以偷偷摸摸的闲话,诋毁人家的名声。”(克拉克)
iii.嫉妒:这是小罪吗?嫉妒破坏性极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出于嫉妒,耶稣才被钉在十字架上。巡抚原知道,他们是因为嫉妒才把他解了来。(太27:18)
iv.狂傲:“他们不断高举自己,打压他人;以邻舍为代价叫自己显大;巴不得所有的人把他们的说教当作圣谕接受。”(克拉克)
i.那些行这样事或者喜欢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他们正是上帝的忿怒应当临到的对象。
j.这一切的暴行、淫乱、残忍、败坏之事是从何而来的呢?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人弃绝了对上帝的真知识,社会现状就是上帝的审判为此临到他们身上的写照。
(c) 2021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