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第二章 道德家与犹太人的罪行
A.上帝的审判临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
1.(1-3)控诉有道德修养的人
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我们知道这样行的人,上帝必照真理审判他。你这人哪,你论断行这样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你以为能逃脱上帝的审判吗?
a.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保罗在罗马书第一章,指出了那些罪大恶极的人所犯的罪。现在他要谈的是那些在行为上基本有道德的人。保罗断定他们在为自己喝彩,因为他们不像罗马书第一章描写的那些人。
i. 这种心态的一个很好例证,就是耶稣讲过的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比喻。如果我们借用一下耶稣那个比喻中的人物,那么保罗在罗马书第一章所说的就是那个税吏,而现在他要谈的则是法利赛人(路18:10-14)。
ii. 在保罗那个年代,犹太人中间有许多人是道德主义的楷模,但他在罗马书2:1-16所说的,似乎适用的对象更为广泛。比如说,当时的罗马政治家塞涅卡,他是一位道德老师,是尼禄的师傅。论到绝大部分异教徒的道德状况,他必定热情赞同保罗的评价,但像塞涅卡之类的人就会有一种想法,“我与那些不道德的人不一样。”
iii. 许多基督徒对塞涅卡和他在 “品行”与“家庭价值”方面的坚定立场心存敬仰。“但太多的时候,他谴责别人身上的恶行,尽管自己所沾染的半斤八两,却对自己宽宏大量——最为臭名昭著的就是它默许尼禄杀害自己的母亲亚格利批娜。”(布鲁斯)
b.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保罗先是对恶迹昭著的罪人进行定罪,以此取得道德家的认同,现在他要以同样的论据转向道德家本人。这是因为,归根到底,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
i. 当我们论断人的时候,我们是指向一个源自我们自身之外的标准——那个标准所定的是众人的罪,而不只是恶迹昭著的罪人。“既然你晓得上帝的公义,你在论断人这个事实就是明证,所以你无可推诿,因为你在论断这一行为本身上,就已经定了自己的罪。”(穆雷)
ii. 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请注意道德家被定罪,不是因为论断人,乃是在论断人的那些事上,也一样有罪。这一点肯定会遭到道德人士的反驳(“我一点都不像他们”),但保罗将要阐明事实就是如此。
iii. 维斯特引用丹尼对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的评论说:“你不但所行的事相同,而且行径也是一样,也就是说,你犯罪抵挡光明。犹太人的罪恶是相同的,但他们的罪行却不同。”
c.照着真理:这里包含的意思是“按着案件的事实”。上帝必定依据事实对道德家予以审判(和定罪)。
d.观点已得到清楚阐述:既然道德家与恶迹昭著的罪人同等有罪,那他们如何能逃脱上帝的审判呢?
i. “(你以为)能逃脱上帝的审判吗?”这个问句里面的你是强调的语气。保罗在这里很严厉,告诫读者他也不能逃避这条原则。保罗知道如何说到读者的心里。“我们的劝勉应当像分叉的箭,紧扎在人的心里;不能像其他的箭,只是为了伤人。”
ii. 伦斯基评价道德家说:“保罗的目的远远不是只为了责备他们的不义。他剥落他们,绝对必须剥落他们的道德主义和道德说教,因为他们将此视为逃避上帝忿怒的途径。”
2.(4-5)宣告上帝对道德家的审判。
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上帝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
a. 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保罗指出,道德家自身藐视上帝的恩慈、宽容、忍耐,这一切本应当把道德家带到谦卑悔改的地步,而不是高人一等的态度。
i. 恩慈可理解为上帝对我们过去的罪显出的仁慈。他一直以良善待我们,因为虽然我们当受审判,但他尚未审判我们。
ii. 宽容可理解为上帝对我们现在的罪显出的仁慈。就在今天——事实上,就在这个钟头——我们亏缺了他的荣耀,但他仍未对我们施行审判。
iii. 忍耐可理解为上帝对我们将来的罪显出的仁慈。他晓得我们明天后天必定还会犯罪,但他仍未对我们施行审判。
iv. 综上所述,这三个方面上帝对我们的仁慈,保罗描述为丰富是不希奇的。上帝有丰盛的怜悯,这从下面四个方面考量就可衡量出来:
· 他的伟大——冒犯大人物是大罪,上帝的伟大超乎万人——然而他却发怜悯。
· 他的全知——假如有人知道我们的一切罪恶,他们还会发怜悯吗?然而上帝却发怜悯。
· 他的大能——有时候罪恶得不到解决,是因为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所及,然而上帝有能力解决任何冒犯他的过错——但他却有丰盛的怜悯。
· 他怜悯的对象:单单是人——我们会向蚂蚁发怜悯吗?然而上帝却有丰盛的怜悯。
v. 既然知道上帝的恩慈是何等之大,若藐视上帝的恩惠就是大罪了,我们不难相信,我们受审判是应当的。
b.宽容、忍耐:有人以为这是上帝软弱的表现。他们有这样的论调,“假如天上有一位上帝,就叫他劈死我吧!”如果没有发生这种事,他们便说:“你看,我告诉过你了,没有上帝。”上帝的宽容、忍耐,人误以为是上帝赞同他的做法,所以不愿悔改。
i. “我仿佛觉得,每天清晨当一个人醒来,仍不悔过,发现自己并未在地狱里面,这时阳光似乎在说:‘我又一天照在你身上,好叫你今天能够悔改。’夜间当你躺卧在床上时,我觉得床仿佛在说:‘我愿带给你又一个夜晚的休息,好叫你存活下去,转离罪恶,信靠耶稣。’摆到饭桌上的每一口面包都在说:‘我只好养活你的身体,好叫你仍有悔改的余地。’你每一次打开圣经之时,那些页面在说,‘我们在对你说话,好叫你悔改。’你每一次听到一篇讲道,如果这样的道出于上帝,是他叫我们讲的,那就是恳求你转过来仰望主而活。”(司布真)
c.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上帝以恩慈对待恶人,许多人对此存在误解。他们不明白,这恩慈全都是为了领他们悔改。
i. 人应当这样看待上帝的恩慈,要知道:
· 上帝以恩慈待他们,超过他们所当受的。
· 他们不理睬上帝时,上帝却向他们显出恩慈。
· 他们亵慢上帝时,上帝却向他们显出恩慈。
· 上帝不是残忍的主,他们可以安心降服于他。
· 上帝完全乐意赦免他们。
· 对上帝的事奉,应当是出于单纯的感恩。
ii. 你是在等候上帝逼着你悔改吗?这可不是他的做事风格;上帝是领你悔改。“亲爱的朋友,请你注意,主并不会逼你悔改。该隐杀了行义的兄弟亚伯之后,被赶了出去,成了逃犯和流浪汉;犹大出去自缢身亡,是因为他在出卖主的事情上,所行的事令他懊悔而受痛苦的折磨;但最为甜蜜和最为美好的悔改,不是在催逼之下产生,而是因为受到吸引:‘上帝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司布真)
iii. “在新约当中,悔改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它的意思是转向基督里的新生活,就是积极事奉上帝的生活。不要与懊悔混为一谈,懊悔是深深为罪忧愁,但缺少悔改当中的积极音符。”(莫里斯)
d.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上帝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因为对上帝的恩慈如此藐视,所以保罗有理由说,道德家是在积蓄忿怒……震怒……的日子来到。
i. 道德家认为,他在为上帝积蓄功德,因为他定了周围那些“罪人”的罪。其实,他只不过是在积蓄上帝的忿怒。“人怎样往府库里增加财富,你也照样往府库里增添刑罚。”(普尔)
ii. 既然人在积蓄上帝临到他们的忿怒,那么又是什么阻止了忿怒的涨溢呢?那就是上帝自己!他所以阻止怒气发作,是出于他的宽容、忍耐!“就像是上帝背负着一些重担,人在其上堆积得越来越多,致使它越来越沉重。这一切最令人惊奇的是,上帝竟会为任何的重担承担一天;然而他竟承担起所有的沉重,不叫它垮塌到罪人的头顶上。”(伦斯基)
e.以致上帝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耶稣第一次来的时候,上帝的慈爱属性最为着重地显明出来。到耶稣第二次来的时候,上帝公义的审判必将最为清晰地显明出来。
3. (6-10)上帝必定要审判道德家,因为他们的行为也未达到上帝的完美标准。
他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惟有结党不顺从真理,反顺从不义的,就以忿怒、恼恨报应他们。将患难、困苦加给一切作恶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却将荣耀、尊贵、平安加给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
a.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这一观念令人畏惧和害怕,它所定罪的不但是恶迹昭著的罪人,道德家也包括在内。
b.以永生报应他们:假如一个人真诚地恒心行善,他就能自行凭功德得到永生——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因为人人都或这样或那样,一直都,或者必定会结党不顺从真理,反顺从不义。
c.就以忿怒、恼恨报应他们。将患难、困苦加给一切作恶的人:因为上帝这一恒常良善的标准,人人都有亏欠,所以上帝的忿怒必定临到一切作恶的人——无论他们是犹太人,或是外邦人。
i. 这种审判先是临到犹太人。既然先听到福音的是他们(罗1:16),先领受赏赐的是他们(罗2:10),那么首先审判的自然也是他们。
ii. 忿怒这个词源自“沸腾起来”的概念,因此就有热烈迸发的含义。而恼恨这个词则源自最终破裂的肿块这个概念,更适用于稳定的性情发出来的怒气。
B.上帝对犹太人的审判。
1.(11-13)上帝并不偏待人的原则。
因为上帝不偏待人。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审判。(原来在上帝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
a.因为上帝不偏待人:译为偏待人的词是由两个古希腊字合并而来——接受和面对。它的意思是依据外表或先入为主的观念来论断事物。
i. 一些古代拉比教导说,上帝偏待犹太人。他们说:“上帝将以一种标准审判外邦人,而以另一种标准来审判犹太人。”
b.原来在上帝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上帝没有施行公义的审判,并不是因为有人听到了律法;若有人真正遵行律法,才能阻止审判。
i. 犹太人——或者宗教人士——或许以为他是得救的,因为他有律法;但是他遵行了吗?外邦人或许以为他是得救的人,因为他没有律法,但他遵行自己良心的命令了吗?
ii. “人必定被定罪,不是因为他们有律法或没有律法,乃是因为他们犯了罪。”(莫里斯)
c.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无论有没有律法,对罪的审判都可以临到。
2.(14-16)对犹太人而言,在审判的日子,拥有律法并不是优势。
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就在上帝藉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照着我的福音所言。
a.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保罗解释说,为何外邦人虽然没有律法,也可被定罪。他们的是非之心(就是律法的功用刻在心里)足以定他们的罪——或者从理论上说,这刻在心上的律法,足以使他们称义。
i. 刻在他们心里:保罗同时代有许多异教作家提到人里面“未成文的律法”。他们认为,这种东西是把人领到正路上。尽管未以成文的法律规范下来,但在某些方面却比成文法律还要重要。
ii. 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意思并不是说这些“顺服的外邦人”制定了自己的一套律法(像我们所说的“独断专行”),而是指他们顺服是非之心,也就是在他们自己心里律法的功用。
iii. “他确实说明,外邦人装作无知的借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们自己的行为已经证明,他们有某种义的准则。”(加尔文)
b.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理论上说,人有可能顺从是非之心而称义(“得到宽恕”)。但不幸的是,人人都违背了是非之心(上帝赐给人的内在启示),正像人人都违背了上帝的成文启示。
i. 保罗虽然在罗马书2:14说,外邦人可能会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但他用词谨慎,并未说外邦人能顺着本性成全律法的要求。
ii. 尽管上帝在每个人心里作工(结果就有了是非之心),但人却败坏了这工程,所以是非之心因人而异。我们也晓得,我们的是非之心有可能因着犯罪和叛逆受到损害,但随后能在耶稣里得到修复。
iii. 如果是非之心错误地定我们的罪,上帝比我们的心大(约一3:20),因这个观念我们就可以得安慰。
c.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虽然有人从未直接听过上帝的道,但仍有一套道德准则监管着他们——是非之心。
i. “上帝是在描绘,他是如何组建所有人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工程’,叫他们有道德意识。”(纽维尔)
ii. “他并不是说律法写在他们心上,但许多人却经常这样以为;写在那里的是律法的功用,是律法对人的要求。”(莫里斯)
d.上帝……审判……的日子:到那日,谁都不可说,因他不晓得成文启示,所以便可逃脱上帝的审判。违背上帝的内在启示,足以使我们每个人都被定罪。
i. “因此,上帝必定是按着他们对这道的运用和滥用审判万民,无论这道是写在心里,或是写在石版上。”(克拉克)
e.按着我的福音所言:请注意,审判的日子也包含在保罗的福音之内。他未作退缩地宣告说,人绝对要向上帝交账。
i. “‘我的福音’。这难道没有表明他的勇敢吗?正像他说,‘我不以基督的福音为耻:因它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他照样说‘我的福音’,就像是士兵说‘我的军旗’或者‘我的王’。他坚定地扛着这面旗帜走向得胜,至死事奉这一君尊的真理。”(司布真)
f.上帝藉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这一概念具有鲜明的基督教特征。犹太人教导说,父神将要独自审判世界,不会将审判交付给任何人——甚至包括弥赛亚在内。
3.(17-20)犹太人所夸口的事
你称为犹太人,又倚靠律法,且指着上帝夸口;既从律法中受了教训,就晓得上帝的旨意,也能分别是非;又深信自己是给瞎子领路的,是黑暗中人的光,是蠢笨人的师傅,是小孩子的先生,在律法上有知识和真理的模范。
a.你称为犹太人,又倚靠律法:在这一段经文里面,犹太人夸口的每一件事都与拥有律法有关。上帝将圣洁的律法交托给他们这个民族,这一事实使得保罗同时代的犹太人极其骄傲和自信。他们认为这是证实了他们的特殊选民地位,也就确保了他们的救恩。
b.有知识……的模范:尽管犹太人当以感恩的心,将律法看作从上帝而来的恩赐加以领受,但保罗将要阐明,单单拥有律法并不能使一个人称义。
4.(21-24)对犹太人的指控
你既是教导别人,还不教导自己吗?你讲说人不可偷窃,自己还偷窃吗?你说人不可奸淫,自己还奸淫吗?你厌恶偶像,自己还偷窃庙中之物吗?你指着律法夸口,自己倒犯律法玷辱上帝吗?上帝的名在外邦人中,因你们受了亵渎,正如经上所记的。
a.你既是教导别人,还不教导自己吗?这里可归结为一条原则:“你既有律法,但你遵守了吗?你看得见别人怎样违背律法,但你自己也是怎样违背律法的,你看得见吗?”
i. 保罗时代的拉比犹太教,对律法的大量诠释,叫他们觉得凭着律法就能完全称义。耶稣对这类解释的错误(太5:19-48)作了批驳。
ii. 上帝既将律法应用于我们的行为,也应用于我们的态度。有时我们只想叫人评判自己的态度,有时则只想评判行为。但上帝所要我们交账的,既包括动机,也包括行为。
iii. “假冒伪善的人可能大谈敬虔,他们简直是巧舌如簧,他们是可爱的教授,实则是污秽的罪人;那位属肉体的主教克莱门西正是这样的人,1114年教皇任命他作使节,去禁止教士结婚,竟然与他们一同嫖妓,被当场抓个正着,他却辩称自己并不是教士,而是他们的巡检官。”(特拉普)
b.你厌恶偶像,自己还偷窃庙中之物:莫利斯谈到偷窃庙中之物的意思,他说:“显然有些人认为,与拜偶像有关的一些不诚实做法,犹太人也可以从中获利,保罗说的有可能就是这类事情。”
c.上帝的名在外邦人中,因你们受了亵渎:保罗提醒犹太人,上帝在旧约圣经曾说过,犹太人若不能顺服律法,就会导致外邦人亵渎上帝。
5.(25-29)割礼的无关性
你若是行律法的,割礼固然于你有益;若是犯律法的,你的割礼就算不得割礼。所以那未受割礼的,若遵守律法的条例,他虽然未受割礼,岂不算是有割礼吗?而且那本来未受割礼的,若能全守律法,岂不是要审判你这有仪文和割礼竟犯律法的人吗?因为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上帝来的。
a.你若是行律法的,割礼固然对你有意:保罗意识到,犹太人可能会反驳说,他的救恩基于一个事实,他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割礼就是证明。保罗有理有据地回答说,这与称义毫无关系。
i. 犹太人相信割礼是救恩的保障。他有可能在来世受到惩罚,但决不会失丧。
ii. 在保罗的时代,有些拉比教导说,亚伯拉罕坐在地狱的入口处,确保受了割礼的后裔没有一个坠落到那里去。有些拉比还教导说,“上帝以一套准则审判外邦人,而以另外一套审判犹太人。”“每个以色列人全都有份于来世。”(巴克莱)
iii. 割礼(或洗礼——或者任何礼仪本身)拯救不了任何人。在古代世界里,埃及人也为男童行割礼,但并未使他们跟随真正的上帝。甚至在亚伯拉罕的时代,以实玛利(从血气生的儿子)受了割礼,但这并没有使他成为立约的儿子。
iv. 割礼与洗礼大体上是相同的功用,就像罐头盒上面的标签。如果外面的标签与里面装的东西不一致,肯定是出了错!假如罐头盒里面装的是胡萝卜,即使你把标签贴成“豌豆”,却也更改不了罐头盒里面的东西。重生是改变罐头盒里面的东西,然后你可以把适当的标签贴在外面。
v. 当然,这并不是新出现的思想。摩西律法本身也教导了这条原则:所以你们要将心里的污秽除掉,不可再硬着颈项。(申10:16)
b.所以那未受割礼的,若遵守律法的条例:若是外邦人顺着他的是非之心(像罗马书2:15节所说的)遵守律法的条例,他岂不是称义,强过虽然受了割礼,却未遵守律法的犹太人吗?这就强调了一点:有了律法,或者有了仪文是不够的,上帝要的是义。
i. 莫里斯引用曼逊的话说:“假如他们忠实地去行他们所知道的善,必定会蒙上帝的接纳;但这个‘假如’可能性太小。”
c.而且那本来未受割礼的,若能全守律法,岂不是要审判你这有仪文和割礼竟犯律法的人吗?若有人说,“非洲从未听过福音的侏儒又如何呢?”,这便是上帝的答案。上帝会按着那个侏儒所听过的,以及听了之后在生活中如何遵行,来审判他。当然,这就意味着那个侏儒在上帝面前必定有罪,因为没有一个人完全顺着是非之心生活过;上帝的事情,我们藉着受造之物,所能知道的,也没有一个人对此作出过完美的回应。
i. “无罪的土著人”之说,它的问题就在于无论在何处,我们都找不到一个无罪的土著人。
ii. “非洲尚未听过福音的侏儒又如何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还有两个问题远比这个更重要。
· 你倒是听见过福音,却拒绝了,你又怎样呢?对此你又如何辩解呢?
· 你既接受了吩咐,当把福音传给非洲的那个侏儒(太28:19),但你却拒绝去传,你又如何呢?
d.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上帝来的:外表敬虔的种种记号也许能叫我们得到从人来的称赞,但却不能叫我们赚得从上帝来的称赞。我们与上帝和好的明证,不在乎外在的记号或行为,也不因为我们的出身就有保障。这样的明证,就是上帝在我们心中所作的工,它在所结的果子上彰显出来。
e.威廉·纽维尔以“上帝审判的七条重大原则”,对罗马书第二章作了总结,值得关注一下:
· 上帝的审判是按着真理(罗2:2)。
· 上帝的审判是按着积蓄的罪恶(罗2:5)。
· 上帝的审判是按着行为(罗2:6)。
· 上帝的审判并不偏待人(罗2:11)。
· 上帝的审判是按着行为表现,而不是知识(罗2:13)。
· 上帝的审判深入到心里的隐秘事(罗2:16)。
· 上帝的审判是按着事实,而不是口头的敬虔(罗2:17-19)。
(c) 2021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