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第13章-扫罗悖逆,违背正道
A. 非利士人的威胁。
1. (1-2)扫罗组建以色列第一支常规军。
扫罗登基年四十岁;作以色列王二年的时候,就从以色列中拣选了三千人:二千跟随扫罗在密抹和伯特利山,一千跟随约拿单在便雅悯的基比亚;其余的人,扫罗都打发各回各家去了。
a. 扫罗……就从以色列中拣选了三千人(注:新钦定本圣经翻译成“扫罗从以色列中为自己拣选了三千人”):这是以色列第一支“常规”军。之前以色列只有民兵,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集结起来保家卫国。现在,以色列有了首支职业军队。
b. 一千跟随约拿单:这是经文第一次提到扫罗之子约拿单。他将成为《撒母耳记上》中的一名重要角色,留下美好的故事。
i. “这里是这名英勇的男子在《圣经》中的首次出场;他是《圣经》中最为和蔼友善的人物之一。”(克拉克,Clarke)
2. (3-4)约拿单身先士卒,首先向非利士人发动进攻。
约拿单攻击迦巴非利士人的防营,非利士人听见了。扫罗就在遍地吹角,意思说:“要使希伯来人听见。”以色列众人听见扫罗攻击非利士人的防营,又听见以色列人为非利士人所憎恶,就跟随扫罗聚集在吉甲。
a. 约拿单攻击迦巴非利士人的防营(注:新钦定本圣经翻译成“约拿单攻击非利士人在迦巴的驻军”):约拿单是一位可圈可点的军事领袖。他善于奇袭,多次在战场上展示出优秀的领导能力,并屡次出奇制胜,打败敌人。然而,这次袭击只是唤醒了非利士人。以色列已习惯享受做顺服臣民所带来的“安宁”:只要你甘愿臣服,屈居敌人之下,一切都好办。通过这次攻击,约拿单是在宣告,“我们绝不懦弱地屈服于非利士人,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卑躬屈膝。”
i. 经文明确指出,“以色列人为非利士人所憎恶”。只要以色列人处于懦弱卑怯的战败者地位,非利士人就认为以色列这帮人还不错。一旦以色列人面对耶和华神的仇敌表现出勇敢无畏,非利士人就认为以色列是可憎恶的。
ii. 同样的法则在我们的灵性生活中也是真实存在的。与我们争战的不是非利士人的大军;我们的仇敌是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以弗所书第6章第12节)。不过,我们属灵上的仇敌对待我们的态度与非利士人一样。只要我们懦弱卑怯,屈服于我们属灵上的仇敌,他们就对我们毫不理会。他们可能还会对我们有几分喜欢。然而,一旦我们勇敢无惧地面对神的敌人,我们在属灵上的仇敌就会厌憎我们,认为我们是可憎恶的。如果对你来说,与魔鬼和平相处比靠着神赢得胜利更为重要,那么你就会常常被打败、处处受辖制。
b. 迦巴:考古学家在迦巴(也叫基比亚)发现了这座非利士人的营垒。考古证据表明它遭到过摧毁,但后来又被扫罗重建成他的宫殿和营垒。
c. 以色列众人听见扫罗攻击非利士人的防营(注:新钦定本圣经翻译成“以色列众人听说扫罗攻击非利士的驻军”):约拿单对非利士人的防营展开大胆进攻,而扫罗直接抢夺了约拿单的这一军功并据为己有。这是一个不好的记号,说明了扫罗的心地和品性有问题。他自己缺少安全感,因此不允许他的任何同事(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儿子)获得赞赏。他需要受人赞美,就像口渴的人需要喝水一样。
3. (5-7)非利士人积极筹备军队。
非利士人聚集要与以色列人争战,有车三万辆,马兵六千,步兵像海边的沙那样多,就上来在伯亚文东边的密抹安营。以色列百姓见自己危急窘迫,就藏在山洞、丛林、石穴、隐密处和坑中。有些希伯来人过了约旦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扫罗还是在吉甲,百姓都战战兢兢地跟随他。
a. 有车三万辆,马兵六千,步兵像海边的沙那样多:非利士人被以色列人触怒,召集大军要镇压以色列。
i. “车三万辆”,这是一个庞大的数量,有些人怀疑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对于异教徒来说,这个数字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以下原因足可回答他们的疑问:圣经文本的抄录者在抄录有关数字或历史段落的过程中出了差错。这点笔误与信心和美好生活的教义没有直接关系。这种解释远比以此为借口质疑《圣经》的真实性和神圣性要合理得多。因为《圣经》的真实和神圣早已得到充分的证明,有确凿无疑的证据为证。在希伯来文里这个错误并不严重,shelishim跟schalosh的意思一样;而且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这两种译本的古代译者确实翻译了这个词,据此推断,在他们所用的希伯来文抄本里,他们所读到的词语应当是‘三千’。”(普尔,Poole)
b. 以色列百姓见自己危急窘迫:(注:新钦定本圣经翻译成“以色列百姓见自己情况危急,处境窘迫”)约拿单英勇无畏,率先向非利士人发动进攻,但以色列人却畏畏缩缩,不敢奋勇抵抗他们的敌人。他们极其害怕(百姓……处境窘迫;注:参见新钦定本圣经,和合本圣经作“窘迫”),四处躲藏(山洞、丛林、石穴、隐密处和坑中),甚至逃到了约旦河对岸(逃到迦得和基列地)。这是以色列历史上的低谷时期。
i. 他们中可能有许多人曾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王。有了王,他就会解决我们的一切问题。”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一个王,然而种种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常常认为拥有某些东西,我们的问题就会“自动消失”,然而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因此,神决意要给他们一个教训,让他们明白人一切属肉体的自信都虚有其表,皆是空;现在,与之前他们没有君王的时候相比,他们同样需要神的帮助与恩惠。”(普尔,Poole)
c. 扫罗还是在吉甲:正是在吉甲,扫罗的王位得到确立(撒母耳记上第11章第15节)。数月后,他仍然待在那里(撒母耳记上第13章第1节)。这可能是因为扫罗想要在全国百姓面前重现过去的辉煌,就是撒母耳承认并确立他为王的荣耀时日。现今,他既作了王,以色列人就指望他有更大的作为。
d. 百姓都战战兢兢地跟随他:他们仍然尊扫罗为王,但他们真的怕得不行。拥有一群战战兢兢的跟随者也比根本没有跟随者要好;但倘若以色列人在这个时刻真正信靠耶和华神,事情必定大为不同啊!
B. 扫罗非法献祭。
1. (8-9)扫罗献上燔祭。
扫罗照着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撒母耳还没有来到吉甲,百姓也离开扫罗散去了。扫罗说:“把燔祭和平安祭带到我这里来。”扫罗就献上燔祭。
a. 扫罗……等了七日:扫罗在吉甲待了好几个月。危机当前,压力重重。现在时机难得,战前的每一天都显得分外宝贵。他知道非利士人正在集结一支庞大的军队来对付他,而且一旦他们组织起来,要想打败他们就会困难得多。扫罗可能觉得兵贵神速,快速反应能让他们把握住赢得这场战争的最好时机。
b. 照着撒母耳所定的日期:撒母耳曾告诉扫罗要在吉甲等他。然后,撒母耳会主持献祭,这样以色列将会在属灵上做好战斗准备。
c. 撒母耳还没有来到吉甲,百姓也离开扫罗散去了:这种情况使得扫罗更加焦躁不安。首先,等待撒母耳已使他感到很大的压力了,因为他本来不愿等待,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错失出击的时机。其次,百姓也离开扫罗散去了,这让人觉得无仗可打,计划行不通。
i. 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一周早些时候扫罗在动员讲话中对士兵们表明他的想法:“勇士们,我们将要去和非利士人打一仗。他们的人比我们多,战车比我们多,马匹也比我们多,刀剑和长矛比我们好。所以,我们必须相信神,趁他们尚未组织起来时攻打他们,杀他们个措手不及。很快撒母耳就会来到这里,带领我们在神面前献祭。然后我们就将出发,打得非利士人屁滚尿流!”然而,事情没有这样发生。日子一天天过去,撒母耳没有现身。军队对扫罗失去信心,觉得他不能领导他们,士兵开始四散离去。扫罗觉得自己麻烦重重。
d. 扫罗就献上燔祭:这样做显然是有罪的。首先,很明显扫罗没有顺服撒母耳。第二,扫罗是国王,而不是祭司,惟有祭司才可以献祭。扫罗无权代替祭司履行惟有祭司才能担任的职事。
i. 历史已经证明将宗教与行政权力结合起来会有多么危险。神绝不会允许以色列的君王身兼祭司之职,而祭司身兼君王之职。在《历代志下》第26章中,乌西雅王想要代替祭司行事,神就使他长了大麻风。
ii. 由于恐惧和慌乱,扫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做了一些明显有罪的事情。“倘若之前扫罗算是先知,现在他还算是祭司吗?悖逆行为是否会有几分虔诚?喔,虚荣自负的人啊!你既反对神,向神献祭还有何益处吗?”(特拉普,Trapp)
2. (10-12)撒母耳到达,扫罗试图为自己辩解。
刚献完燔祭,撒母耳就到了。扫罗出去迎接他,要问他好。撒母耳说:“你做的是什么事呢?”扫罗说:“因为我见百姓离开我散去,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来到,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所以我心里说:恐怕我没有祷告耶和华,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击我,我就勉强献上燔祭。”
a. 刚献完燔祭(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他刚刚献完燔祭”):就在距离撒母耳到达不到一小时之前,扫罗决定举行献祭仪式。如果他相信神,再多等一个小时,事情的发展将会大有不同!等待的时间越久,我们的耐心就会越备受考验,最后时刻通常是最困难的,我们会渐渐想要将整个事情的局面掌控在自己手中。
b. 扫罗出去迎接他,要问他好:现在,扫罗真的越界逾矩了。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希伯来文说的是扫罗想要“祝福”撒母耳——也许就像祭司祝福百姓一样。此时,扫罗真的把自己当作祭司,先献上祭物,再给出祝福。
i. 扫罗想要“祝福”撒母耳,他可能还想试图向撒母耳展示他有多么属灵。他就像一个偷点心吃被当场抓住的孩子,一边手上抓着点心盒子,一边对母亲说,“让我们一起祷告吧!”
c. 撒母耳说:“你做的是什么事呢?”:撒母耳知道扫罗做了错事。他可以闻见空气中飘着祭物的味道。不过,撒母耳没有询问这样作的理由或借口。因为在这件事情上理由或借口都是不合理的,也是站不住脚的。撒母耳想要听的无非是认罪悔改的话。
d. 扫罗说:扫罗的回答是找借口推脱却不信靠神的典型例子。扫罗找了一条又一条借口为自己开脱,结果却是罪上加罪,更加糟糕。
i. 我见百姓离开我散去:“我必须做点什么好打动百姓,再度赢得他们的支持。”但假如扫罗顺服、信靠神,无论有或没有百姓的支持,神都会看顾他,使他打败非利士人。或许许多以色列人因扫罗献祭而羡慕崇拜他。“天哪,这里有一个实干家!他把事情都做完了。我从来就弄不懂祭司有什么特别的。”扫罗可能会在民意调查中得到肯定的回应,但如果神不与他同在,他所做的一切将会付之一炬。他应该更关注如何取悦神,而不是取悦百姓。”
ii. 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来到:“你看撒母耳,这真的是你的错。如果你早点来,我就不会这么做了。”但如果扫罗顺服并信靠神,撒母耳和时机都在神的掌握之中,神必不会延误时机。即使撒母耳完全错了,也不能证明扫罗犯罪就是正当的。把自己的罪过归咎于别人,这是我们常常想要做的事。
iii. 恐怕我没有祷告耶和华,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击我:“我们的确需要神帮助我们对抗非利士人,而且我们当下就需要,所以我不得不这样做。”但倘若扫罗顺服并信靠神,非利士人在神的掌管中,神必不允许他们打败扫罗。扫罗本来可以通过许多方式祷告耶和华。他本来可以以一颗谦卑的心为整个国家呼求耶和华神;然而他却做了一件他绝不应当做的事情:献上祭物。
iv. 我就勉强:“我不得不这样做。我只是觉得这么做是对的。我不能再等下去了。”既然扫罗觉得勉强,他也不应该凭自己的感觉行事。即使他觉得想要犯罪,犯罪仍不是他的必选项。
v. 扫罗找理由为自己开脱清楚说明了一件事:他绝不是不懂,这里面不存在会错意的情况。他没有对撒母耳说,“我做了什么不对的事吗?”他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有可能事先早已想好了借口。
3. (13-14)撒母耳宣告神对扫罗一家的审判。
撒母耳对扫罗说:“你做了糊涂事了!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若遵守,耶和华必在以色列中坚立你的王位,直到永远。现在你的王位必不长久。耶和华已经寻着一个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为你没有遵守耶和华所吩咐你的。”
a. 你做了糊涂事了(注:新钦定本圣经翻译成“你做事愚昧”):这句话的语气比我们想象的要强烈。撒母耳的意思并不是说,扫罗智商不高或愚蠢。《圣经》指出“愚昧人”是道德和属灵上存在不足的人。
b. 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注:新钦定本圣经翻译成“你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的神吩咐你的命令”):尽管找了所有这些借口,千般理由、万般抵赖,将过错都推到别人头上;但是原则就是原则,神法度的底线不容践踏。撒母耳一针见血,直言不讳地指出:你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的神吩咐你的命令(注:参见新钦定本圣经)。神曾命令扫罗,指示他去做一些事情,然而他完全反着干。
c. 若遵守,耶和华必在以色列中坚立你的王位,直到永远:作王的全部意义在于建立一个王朝,将他的王位传给他的子子孙孙。神告诉扫罗,在他之后他的后裔不会继承王位作王。虽然他是一国之君,但他的王室不会在以色列得到坚立,延续下去。
d. 现在你的王位必不长久:从这些话来看,我们可能认为扫罗会当场遭到“弹劾”,失去王位。然而,实际上,扫罗的统治会再持续20年。他仍将作为国王坐在王位上,但情况将不再一样。因为他的王朝必然终结,这是确定无疑的。
i. 这绝不是一桩小罪。“在最小的事上悖逆神也当属罪:没有所谓的小罪,因为没有所谓的‘小神’。不论罪大罪小,犯罪得罪的都是神。”(特拉普,Trapp)
ii. 因为距离审判这罪的期限还很远,我们应把撒母耳宣布的审判看作是对子民悔改的邀请。很多时候,当神宣布审判的时候,如果祂的子民悔改,祂就会赦免饶恕他们的罪。“虽然神威胁扫罗他将要因这罪而失去国位,但正如神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所做的一样,神会在这里面设置一个默认条件。”(普尔,Poole)
e. 耶和华已经寻着一个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虽然神弃绝了扫罗,但祂并没有弃绝以色列。因为神深爱以色列,所以祂会兴起一位君王,一个合他心意的人。
i. 扫罗是一个合以色列心意的人。他具备了一切人所看重的条件,外貌英俊、威风凛凛,颇有声望。然而,神将要赐给以色列一个合他心意的人,而且神要兴起那人成为以色列下一任君王。
ii. 国位从扫罗手中被夺走是因为他犯了罪,这说起来很容易。从某种层面上来讲,确实如此;但不仅如此。大卫也犯了罪,但神并没有从大卫手中收回国位,使他的后裔不能继承王位。这个问题所涉及的远不止是某个罪恶的事件;是否为一个合神心意的人才是问题的核心。
f. 一个合他心意的人:这意味着什么?通过考察一个不合他心意的人(扫罗),以及将他与一个合他心意的人(大卫)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
i. 一个合神心意的人,敬重耶和华神。扫罗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心意,而非神的心意。大卫知道神的心意是最为重要的。即使大卫没有遵从神的心意,他仍然知道神的心意比他自己的更重要。一切罪行都是对神的藐视,然而大卫犯罪更多是因为软弱,扫罗却是因为藐视神。
ii. 一个合神心意的人,尊神为王。对扫罗来说,扫罗就是王。对大卫来说,耶和华神就是王。大卫和扫罗都明白在进入战场之前,献祭十分重要。不过,大卫之所以看重献祭,是因为这样做既使神喜悦又荣耀了神。而扫罗之所以看重献祭,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帮助他大获全胜,赢得战斗。在扫罗看来,神可以帮助他达到目标。在大卫看来,神就是他的目标。
iii. 一个合神心意的人,有一颗谦卑柔软、乐意悔改的心。当扫罗受到质疑,他为自己的罪找了千般借口。当大卫受到质疑,他承认自己的罪并且悔改(撒母耳记下第12章第13节)。
iv. 一个合神心意的人,爱神爱人。扫罗变得越来越乖戾,越发苦待百姓,越来越疏远人,以自己为中心,但大卫却挚爱百姓。当大卫穷困潦倒、孤苦无助时,他仍然爱那些比他更孤苦无助的人,并服事他们(撒母耳记上第22章第1-2节)。
g. 耶和华已经寻着一个合他心意的人:神在寻找这样的人,而神已经在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找到了这样一个人。事实上,当时他还算不得是一个人!神仍然在寻找这样合他心意的人。
i. 若说大卫犯了我们所犯的一些罪,那么我们可以学习他的虔敬的心,用他那种专注和热情去爱神,追求神。
C. 非利士人的威胁。
1. (15-18)非利士人发动袭击。
撒母耳就起来,从吉甲上到便雅悯的基比亚。扫罗数点跟随他的,约有六百人。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并跟随他们的人,都住在便雅悯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安营在密抹。有掠兵从非利士营中出来,分为三队:一队往俄弗拉向书亚地去,一队往伯和仑去,一队往洗波音谷对面的地境向旷野去。
a. 撒母耳就起来:撒母耳离开时可能知道宣布审判是在邀请扫罗悔改,可能也知道扫罗不会悔改。
b. 约有六百人:此前,扫罗的正规军约有3000人(撒母耳记上第13章第2节)。现在,他只剩下600人了,因为在扫罗等待撒母耳期间,有许多士兵四散而去(撒母耳记上第13章第8节)。之所以失去这么多人手,可能是因为扫罗在没有撒母耳在场的情况下献祭,他表明扫罗心中对神的不信任、不顺服。
i. 根据《撒母耳记上》第13章第5节的记载,非利士人已经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军队,人数轻松超过扫罗的三千人。扫罗看到他无法与敌军抗衡的军队人数缩减到原来的五分之一(从3000人降到600人)。神允许这事发生是要试验扫罗的信心,看他是否相信神足够强大,足以凭借这么少的人打败这么多的敌人。
c. 有掠兵从非利士营中出来(注:新钦定本圣经翻译成“有突击队从非利士营中出来”):非利士人拥有这么多军队,他们可以随意发动突袭。他们的军队面对扫罗及其领导的以色列国简直所向披靡、令人生畏。
2. (19-23)非利士人在技术装备上的优势。
那时,以色列全地没有一个铁匠,因为非利士人说:“恐怕希伯来人制造刀枪。”以色列人要磨锄、犁、斧、铲,就下到非利士人那里去磨。但有锉可以锉铲、犁、三齿叉、斧子并赶牛锥。所以到了争战的日子,跟随扫罗和约拿单的人,没有一个手里有刀有枪的,惟独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有。非利士人的一队防兵到了密抹的隘口。
a. 以色列全地没有一个铁匠:非利士人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他们想持续保持这一军事优势。由于他们是航海民族,非利士人与西方拥有先进技术的文明的民族,特别是希腊人有贸易往来。非利士人从那些遥远的地区进口各种武器和专门技术。
i. “几十年来,考古学家在许多不同的地点出土了大量且种类繁多的铁制品,其年代可以追溯到非利士人发展的鼎盛时期。由此,考古学家达成普遍共识,认为这种金属是由非利士人引入迦南的,至少在武器、农具和珠宝制造方面如此。”(杨伯拉德,Youngblood)
b. 以色列人要磨……犁……就下到非利士人那里去磨:非利士人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们的军事技术,这导致以色列人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地位,不得不恭敬顺从,卑躬屈膝。
i. 可以想象一下,虽然非利士人的铁匠向每一个磨铁器以色列人收取一皮姆(注:参见新钦定本圣经;新钦定本圣经翻译成“磨犁、锄、三齿叉、斧子或修整刺棒的价钱是一皮姆”,和合本圣经未翻译这截经文),却从不会将以色列人的农具磨得锋利好用。首先,这是因为这些农具是以色列人的唯一武器,为什么要给以色列磨得趁手、锋利好用?第二,如果他们真给以色列人磨锋利了,那么顾客下一次上门磨斧子的时间就会更久一些,赚到另一皮姆的时间间隔就会更长。
c. 没有一个手里有刀有枪的,惟独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有:铁制武器很少见,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保持装备精良。其余以色列人能找到什么当武器就用什么。
i. 寡不敌众已经够糟的了。现在,我们看到神允许非利士人在技术装备上拥有远超以色列人的巨大优势。以色列人要想赢得战争,唯一的方法就是凡事信靠神。
© 2022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