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第27章-大卫逃往非利士
A. 大卫投奔非利士首领亚吉。
1. (1)大卫灰心之时作出的决定。
大卫心里说:“必有一日我死在扫罗手里,不如逃奔非利士地去。扫罗见我不在以色列的境内,就必绝望,不再寻索我,这样我可以脱离他的手。”
a. 大卫心里说:《撒母耳记上》27章的可悲故事,以“大卫心里说”这样一句话作为开篇。或许他从未将这些想法宣之于口;或许他从未对任何人说起过这些心事;或许他缄口不言,连神也不告诉。然而,他暗自思量,大卫在心里说这些事。我们在心里说的话具有极大的力量,可以塑造我们的思维、行动,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整个命运。
b. 必有一日我死在扫罗手里:这是大卫心里说的。这是一句沮丧的话,出自一颗厌倦了信靠神的心,不愿再相信祂会继续施行拯救。在沮丧中,大卫忘记了神过去的拯救。
i. “我记得有一次,令我感到惭愧的是我内心感到悲伤,充满怀疑,一位好心的朋友拿出一张纸,给我读了一篇摘录的短文,摘自一场关于信心的讲道。我很快发现了这篇短文的原作者;我的朋友在给我读我自己的一篇讲道。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把事情交由我自己的良心,因为他让我知道,我犯了我曾经如此热切地谴责的错误。”(司布真,Spurgeon)
c. 不如逃奔非利士地去(注:新钦定本圣经翻译成“我不如速速逃奔到非利士地去,再没有什么比这样做更好”):大卫决定离开以色列,到崇拜偶像的非利士人那里去,住在他们中间。大卫非常沮丧,他认为留在以色列,留在神子民中间再没有什么好处(注:参见新钦定本圣经,和合本圣经未翻译这截)。
d. 扫罗见我不在以色列的境内,就必绝望,不再寻索我,这样我可以脱离他的手:从前大卫倚靠耶和华神,相信祂比保护他,救他脱离扫罗的手。现在,大卫放弃了对神的信心,离开了应许之地,离开了神的百姓,在非利士人中找到了“庇护”。
i. 扫罗……就必绝望:如果大卫立刻应许之地,扫罗才不会为此感到绝望。如果大卫离弃神的子民,加入不敬虔之人的队伍,扫罗才不会为此感到绝望。感到的绝望人,正是大卫自己,而非扫罗。
ii. 扫罗永远不能把大卫赶到非利士人那里去。如果扫罗对大卫说:“你必须离开神的百姓,去住在非利士人中间。”大卫绝不会向他低头。然而沮丧和绝望是比扫罗更强大的敌人。在沮丧和绝望的驱使下,大卫会去做一些扫罗永远不能让他做的事。
2. (2-4)大卫投奔迦特首领亚吉。
于是大卫起身,和跟随他的六百人投奔迦特王玛俄的儿子亚吉去了。大卫和他的两个妻,就是耶斯列人亚希暖和作过拿八妻的迦密人亚比该,并跟随他的人,连各人的眷属,都住在迦特亚吉那里。有人告诉扫罗说:“大卫逃到迦特。”扫罗就不再寻索他了。
a. 大卫起身,和……六百人投奔……去了:大卫沮丧绝望的心不仅影响了他自己;他领六百人出了应许之地,去与不敬虔的人同住。在大卫陷入沮丧和绝望的泥坑之前,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作这样的事。
i. 《撒母耳记上》27章3节指出情况还要糟糕:连各人的眷属。大卫投奔非利士人的叛逃,不仅影响了六百人,还影响了他们的所有家眷。这也直接影响到大卫的家庭,因为亚希暖和亚比该也与他一起。
b. 大卫……住在迦特亚吉那里:先前(记载在《撒母耳记上》21章10-15节里),大卫曾过到非利士统治者亚吉那里,并在那里短暂停留过。他曾以为那里可能是他的避难所,但神让这段经历很快变得阴郁苦涩,大卫装疯扮傻,如此才得以逃走。处在灰心绝望的泥坑中,大卫必定再次踏上他从前走过的犯罪道路。
i. 在《撒母耳记上》21章10-15节里,亚吉不愿接纳大卫,而这次他愿意接纳大卫,原因有二。首先,以前不清楚而现在很清楚的是,大卫和亚吉有共同的敌人扫罗。其次,大卫现在带来600名战士,亚吉可以用他们作佣兵。
c. 有人告诉扫罗说:“大卫逃到迦特。”扫罗就不再寻索他了:大卫达到了眼前的目标,因为扫罗不再追捕他。不过,现在大卫处于妥协的境地里,这将使他的处境比以前更糟糕。实际上,他臣服于一个非利士人主子。
i. 我们找不到记录,证明大卫在这段时间里创作了任何赞美诗歌,《诗篇》中没有任何记录。这是他属灵生命的低潮时期。他没有写任何赞美诗给耶和华神。
ii. “这位甜美的歌手成了哑巴。在迦特逗留期间,他可能获得了一些新的音乐风格,甚至掌握了一些新的乐器,而其中术语‘迦特乐器’成了与之相关的永久记忆,这个术语经常出现在后来创作的赞美诗的题词里。然而,谁会用一首歌换一段旋律,用一首赞美诗换一把吉他呢?这是一次糟糕的交换。”(梅尔,Meyer)
B. 大卫成了土匪。
1. (5-7)大卫得到洗革拉城。
大卫对亚吉说:“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在京外的城邑中赐我一个地方居住。仆人何必与王同住京都呢?”当日亚吉将洗革拉赐给他,因此洗革拉属犹大王,直到今日。大卫在非利士地住了一年零四个月。
a. 大卫对亚吉说:“我若在你眼前蒙恩”:以前,大卫从来不在乎自己是否能讨得一个非利士统治者的欢心,得到他的青睐。这是大卫的一个巨大变化。
b. 仆人何必与王同住京都呢(注:新钦定本圣经翻译成“何必让你的仆人与你一同住在京城呢”):听见大卫对一个非利士统治者自称,“你的仆人”(注:参见新钦定本圣经,和合本圣经作“仆人”),令人感到痛苦。大卫想要拥有自己的属城,因为“他需要自由,可以实施自己的独立政策,而不用被密切地关注。”(鲍德温,Baldwin)
c. 求你在京外的城邑中赐我一个地方居住(注:新钦定本圣经翻译成“求你在郊外的城镇中赐我一个地方,让我住在那里”):在大卫看来,这不仅是一次对非利士人的访问。他可能会对自己说,有一天他会回到以色列,不过,显然他打算在不敬虔的人中间长期停留。他想要住在那里(注:参见新钦定本圣经,和合本圣经作“居住”),而他确实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四个月。
i. 现在大卫和他手下的600人以及他们的家眷,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他们住在一个设防的城镇里,一个具备防御工事的正式居住场所。然而离了神,就是在城市里,他们也不安全。
2. (8-9)大卫的新职业:游荡的土匪。
大卫和跟随他的人上去,侵夺基述人、基色人、亚玛力人之地。这几族历来住在那地,从书珥直到埃及。大卫击杀那地的人,无论男女都没有留下一个;又夺获牛、羊、骆驼、驴并衣服,回来见亚吉。
a. 大卫和跟随他的人上去,侵夺:用来表示“侵夺”的希伯来语词语来源于动词“剥去”,意思是剥去死者身上的财物作为战利品。大卫袭击这些村庄或营地,杀了一些人,剥去他们的财物或盔甲,抢劫村庄或营地的居民。这绝不是一个合神心意的人应有的生活方式。
b. 基述人、基色人、亚玛力人:大卫没有完全背叛神和祂的子民。目前,他只攻击以色列的敌人。这可能让大卫得到一些安慰,但知道你并没有坏到极点,也只算是一个小小的安慰。
c. 无论男女都没有留下一个;又夺获:虽然大卫攻击以色列的敌人,但大卫也不比一个武装强盗和杀人犯好到哪里去。他杀死了村子里或营地里所有的人,拿走了战利品,并且是在没有得到神的批准或指引的情况下,去做了这些事。现在他是为利益而战,而不是为了神的荣誉而战。
3. (10-12)大卫欺骗亚吉。
亚吉说:“你们今日侵夺了什么地方呢?”大卫说:“侵夺了犹大的南方,耶拉篾的南方,基尼的南方。”无论男女,大卫没有留下一个带到迦特来。他说:“恐怕他们将我们的事告诉人说:‘大卫住在非利士地的时候,常常这样行。’”亚吉信了大卫,心里说:“大卫使本族以色列人憎恶他,所以他必永远作我的仆人了。”
a. 大卫说:“侵夺了犹大的南方”:大卫对亚吉撒谎,不是因为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他撒谎是为了赢得亚吉的好感。大卫知道,非利士人的领袖会很高兴听到他袭击了自己的同胞以色列人。
b. 无论男女,大卫没有留下一个带到迦特来:在他的突袭中,大卫杀死了所有的人,无论男女,没有留下一个活口,这样他对亚吉的谎言就不会被揭穿。
i. 过了好些年以后,大卫将和拔示巴度过一段更加臭名昭著的罪恶季节,并且最终杀死她的丈夫乌利亚,来掩盖他的罪恶。尽管后来的事件更为著名,但滋养它的罪恶根源早在《撒母耳记上》27章里就开始了。此时,在大卫为掩盖自己的罪而谋杀乌利亚的许多年以前,大卫就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而杀了他突袭所到之处的所有人,无论男女。罪恶的根源必须得到对付,否则它们还会以更大的力量卷土重来。
c. 亚吉信了大卫,心里说:“大卫使本族以色列人憎恶他,所以他必永远作我的仆人了”:亚吉觉得大卫很不错。大卫被困在网罗里,而亚吉就是那织网的蜘蛛。亚吉相信大卫烧毁了一切退路,毁掉了他与神百姓之间所有联系的桥梁。这一切看起来相当黑暗;但是大卫没有——也不可能——毁掉联结他与神的桥梁。
4. (28:1-2)与以色列开战在即,大卫站在非利士人一边。
那时,非利士人聚集军旅,要与以色列人打仗。亚吉对大卫说:“你当知道,你和跟随你的人都要随我出战。”大卫对亚吉说:“仆人所能做的事,王必知道。”亚吉对大卫说:“这样,我立你永远作我的护卫长。”
a. 亚吉对大卫说:“你当知道,你和跟随你的人都要随我出战”:大卫欺骗了亚吉,告诉亚吉他袭击、掠夺了以色列人。现在,大卫被迫“活在他骗亚吉的谎言中”。
b. 大卫对亚吉说:“仆人所能做的事,王必知道”:在这里,大卫似乎完全臣服于不敬虔的亚吉。他要为非利士人打仗,去攻打以色列人。我们可能暗自希望,大卫其实是在扮演“双重间谍”的角色,他计划在战斗中忽然倒戈,攻击非利士人。然而,文本并没有给我们任何理由,支持我们可以抱有这样乐观的观点。大卫的生命正处于极低的低谷里。
i.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几乎所有基督徒都经历过大卫这种生命倒退的景况。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卫要这么做;但这仍然是错误的而且非常危险。
ii. “不过,神乐意让大卫在这件事上自作主张,自行其是,还有在其他具体的事情上,也是如此;好让这些事成为合理的展示,说明即使是最好的人也有弱点;神的恩典、每日的指引和扶持的必要性;以及神有怜悯的自由与丰盛,竟可赦免如此大的过犯。”(普尔,Poole)
© 2022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