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第3章-耶稣给众教会的信(续)
A. 写给撒狄教会的信
1. (1a)撒狄城的特点。
你要写信给撒狄教会的使者说:
a.撒狄教会:当耶稣对约翰说这些话的时候,古城撒狄已经经历它最鼎盛的时期,开始走向衰落。然而,它仍是一个富裕的城市,位于几条重要道路和贸易路线的交汇处。撒狄和金钱之间的联系——来钱快,容易赚钱——在古代世界远近闻名。
i. “有趣的是,小亚细亚铸造的第一枚硬币,是于克罗伊斯时期,在撒狄城内铸造。这些粗略制成的琥珀金币是现代意义上的货币开端。撒狄是现代货币诞生的地方。”(巴克莱,Barclay)
b.撒狄:这座城也是一座以阴柔奢靡之风而闻名的城市。它因人情冷漠和道德败坏而声名狼藉,也确实“名不虚传”。在撒狄,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神庙,供奉着“众神之母”赛贝尔。通过那座神庙残留的废墟,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主要支柱高达60英尺(约20米),直径超过6英尺(约2米)。这位“众神之母”信众甚多,大受崇拜,对她的崇拜伴随着各种淫乱邪荡、污秽不洁的行为。
c.撒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松弛的道德环境,结合在一起,使得撒狄人出了名的清闲安逸、贪图享乐。“撒狄最大的特点就是,即使是外邦人,一提起撒狄,也是一脸鄙视,满口轻蔑。这里的人们臭名远扬,生活放荡,贪图享乐,贪爱奢华。撒狄是一个颓废堕落的城市。”(巴克莱,Barclay)
i. 这种安逸松弛,这种缺乏纪律和奉献精神的态度,使得撒狄接二连三遭遇厄运。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讲述了居鲁士(Cyrus;注:又译“古列”)时代,撒狄城沦陷的故事。波斯王居鲁士来到撒狄城,发现这个城市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似乎没有办法可以攀登这座城市周围陡立的峭壁。他悬赏奖励军队里任何一个能想出办法攻进撒狄城的士兵。一个波斯士兵仔细地研究了这个问题,就在他侦查的时候,他看到一个撒狄的守城士兵不小心把自己的头盔从悬崖上掉了下来。接着,他看见那个士兵沿着一条隐蔽的小径,爬下去捡回头盔。他标记了那条小径的位置,并于当晚率领一支分遣队攻上去。他们轻而易举地爬上了悬崖,来到了真正的城墙前,发现守城的士兵毫无防备。撒狄的士兵麻痹大意,自以为靠着天然的屏障,他们的城市绝对安全,没有必要时刻守望,所以这座城市一攻即破,轻易失守。奇怪的是,差不多200年后,同样的一幕再度上演,安条克(Antiochus)袭击了这座过度自信,连岗哨都不设置的城市,一举攻下了撒狄。
ii. “撒狄高高耸立在海尔谟斯山谷(valley of Hermus)之上,四围是难以攀登的悬崖陡壁,虽然这座城市位置理想,易守难攻,但是撒狄在倾覆之前,曾两次由于过于自信,麻痹大意,疏于防守而失陷。公元前549年,波斯国王居鲁士(Cyrus)趁着夜色的掩护,登上悬崖,结束了克里萨斯(Croesus)的统治。公元前214年,安条克大帝(安条克三世)用同样的方法占领了这座城市。”(华富德,Walvoord)
2.(1b)耶稣向撒狄教会描述自己。
‘那有神的七灵和七星的说:
a. 那……的说:正如耶稣对祂自己的描述一样,祂的用词用语强调了祂作为灵界主宰的角色,就是祂掌管着所有的属灵能力和权柄。数字“七”的重复,有助于表明这一点,因为“七”是圣经中代表完全的数字。因此,耶稣掌握着神的灵的丰满与完全,以及教会的丰满与完全。
b.那有神的七灵:耶稣拥有整个圣灵在祂自己里面,而祂有圣灵的丰满,要赐给教会。
c.和七星:耶稣也将整个教会握在祂的手中。我们知道七星代表众教会,因为耶稣在《启示录》1章20节里这样表示:那七星就是七个教会的使者;通过这些书信,耶稣对七个教会的使者说话,祂不是对某一个使者说话,而是透过这些使者对整个教会说话。
3.(1c)耶稣对撒狄基督徒的了解。
我知道你的行为,按名你是活的,
a.我知道你的行为:正如耶稣对每个教会所说的,祂也这样告诉撒狄教会。耶稣洞悉一切,一个教会的真实面目,一个教会的所作所为在祂面前丝毫不能隐瞒。
b.按名你是活的:耶稣知道撒狄的教会有一个虚名——也就是说他们名声在外——有生命、有活力。如果你看看撒狄教会,你会看到生命和活力的迹象。在撒狄的教会里,就像撒狄城里一样,一切看起来都充满活力,都是美好的。
i. “撒狄【教会】是一个即将散伙的团队,建筑废弃,成员四散,牧师准备辞职——但是撒狄教会给我们的印象完全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繁忙的教会,每天晚上都有会议,有很多委员会,错综复杂,一环套一环,各种宣传和推广,一些事情一直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从名义上讲,它是活的、清醒的,持续经营、业务发达的。”(哈夫纳,Havner)
4.(1d)在哪些事情上,耶稣要责备撒狄教会?
其实是死的。
a.死的:虽然他们有活着的名声,但耶稣洞察他们的真实面貌。其实是死的,说明好名声并不是真正属灵品质的保证。尽管他们有良好的外在,但在耶稣看来他们是死的。
b.死的:这表明没有挣扎,没有争战,没有逼迫。这并不是说撒狄的教会正在输掉战斗。一具死的身体已经输掉了战斗,争战似乎已经结束了。在这封信中,耶稣并没有鼓励撒狄的基督徒坚定站立,勇敢面对逼迫,抵挡错误的教导,有可能是因为在撒狄根本没有什么严重的威胁存在。撒狄的教会是死的,因此他们对撒旦的统治也没有构成重大威胁,所以不值得攻击。
i. 撒狄教会是“完美的模范,完全体现了八面玲珑、谁都不得罪的‘基督教精神’。”(凯尔德,Caird)他们的问题不是大奸大恶,有可耻的丑闻,而是人模人样、体面的亡故。他们的外在形象是“活的”,但实质上他们是死的。
ii. “撒狄的教会一派宁静安好——但却是死亡的寂静太平。”(巴克莱,Barclay)
5.(2-4)耶稣希望撒狄教会怎样做。
你要警醒!坚固那剩下将要衰微的(注:“衰微”原文作“死”),因我见你的行为,在我神面前,没有一样是完全的。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样领受,怎样听见的,又要遵守,并要悔改。若不警醒,我必临到你那里,如同贼一样。我几时临到,你也决不能知道。然而在撒狄,你还有几名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因为他们是配得过的。
a.你要警醒:耶稣给他们的第一个告诫就是,他们要自省,保守、巩固他们所剩的。“那剩下……的”,说明虽然撒狄教会的属灵光景非常糟糕,但并非完全不可救药。从属灵上讲,那剩下……的是可以得到坚固的。耶稣并没有放弃他们,虽然时候不多了(那……将要衰微的),但还不算太晚。
i. 在历史上,撒狄城曾两次轻易失陷,落入敌手。这并不是说进攻撒狄的军队在人数上、战术上压倒了撒狄,而是因为骄傲轻敌、麻痹大意,他们不再保持警醒。撒狄教会的属灵状况反映了这个城市的历史特征。
b.我见你的行为,在我神面前,没有一样是完全的:这说明他们虽然有外在的行为,却没有达到神的标准。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不够的,因为神对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有特别的要求和目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用心去做,方法态度都要在……神面前成为……完全的。
i. 对于“我见你的行为……没有一样是完全的”,克拉克(Clarke)是这样解释的:“他们履行各种职责,但不是完全履行职责。他们不断地在开始,但从来没有把任何事情做对、做完。”
c.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样领受,怎样听见的,又要遵守,并要悔改:他们应当做的是回想起初他们是怎样领受,怎样听见神的道。然后,他们必须遵守神的话,并且要悔改,回转归向福音,重拾信心之道,顺从福音和使徒性的教导。
i. 在《帖撒罗尼迦前书》第2章13节里,保罗陈述了他们应当怎样领受神的道,并要把他的话铭记在心:为此,我们也不住地感谢神,因你们听见我们所传神的道,就领受了;不以为是人的道,乃以为是神的道。这道实在是 神的,并且运行在你们信主的人心中。
d.若不警醒,我必临到你那里,如同贼一样:耶稣警告他们不警醒的巨大危险。如果他们忽视祂的命令,没有保持警醒,那么耶稣就会在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时候,临到他们那里,如同贼一样。
i. 我必临到你那里:耶稣怎样临到他们那里?从某种意义上讲,祂的临到就是带来即时的审判。或者,从另一种意义上讲,祂的临到意味着教会被提(帖前4:16-17)。无论是哪种意义,都说明祂的来临将是突然而至、不宣而来,所以他们务要警醒。
ii.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曾经这样告诫英国人:“我必须提一个警告,因为除了懦弱和背叛,自负自大导致疏忽和懒惰,是战时最严重的罪行。”(邦奇【Bunch】引用丘吉尔【Churchill】的话)
e.然而在撒狄,你还有几名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即使在撒狄的“死”基督徒中,也还剩下一部分忠实的信徒,但数量不多,只有几名。在别迦摩(启2:14)和推雅推喇(启2:20),在大多数好苗子中间参杂了几个坏草;而在撒狄,是在大部分坏草中间,还剩下几个好苗子。
i. 然而在撒狄:“然而”说明从某些方面来说,仍有几名忠于主的人,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之所以引人注目,或许是因为这座城市道德败坏,声名狼藉。然而在这样邪恶败坏的城市里,在基督徒中间仍有一些人没有同流合污,没有犯罪玷污自己。
ii. 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耶稣提到“污秽的衣服”,因为在那时的异教崇拜中,不能穿着肮脏的衣服来朝见异教神祇。这样的类比也适合用于对耶稣的崇拜,因为祂已将白衣赐给祂的子民。
iii. “正如以赤身露体的概念来表示罪,而圣洁则以身穿白衣的概念来表达。”(普尔,Poole)
f.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耶稣还应许,这些纯洁的人将要“与我同行”。在以诺身上,可以看见这种亲密相交的深情厚谊:以诺与神同行,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创5:24)。
i. 当然,耶稣所赐的衣服总是白色的。撒狄是一个因向罪恶妥协而死亡的教会。他们需要领受耶稣所赐的纯洁白衣,穿着它与主同行。对罗马人来说,白色也是代表胜利的颜色,所以白衣展示了信徒在耶稣里的最终胜利。
ii. 与我同行:这是耶稣赐给信徒的最大奖赏。凡是不妥协,不随从他们城市罪恶潮流的撒狄基督徒,都将得到奖赏,能够更亲近耶稣,更亲密地与祂同行。从根本上讲,这种奖赏是一种更好的激励因素,好过对惩罚的恐惧或是因犯罪而遭到毁灭。
iii. 纯洁的人可以与神享有更亲密的关系。这不是因为他们凭自身德行赢得了这种奖赏,而是因为他们对属神之事更感兴趣,单单注视祂。神应许要奖赏在意祂的人: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太5:8)
iv. “但那些生活在教会里,却不属于教会,徒有虚名,按名义是活的,其实却是死的,要拿什么给这些人呢?那些仅仅是口头承认却没有拥有【信心】的,要拿什么给这些人呢?那些表面上信教,内心却阴暗苦毒的人会怎样?我们的回答,正如加尔文(Calvin)曾经说过的一样:‘他们要穿黑衣行走,因为他们是配不上的。’他们要穿黑衣行走——神毁灭的黑暗。他们要穿黑衣行走——毫无希望的绝望黑暗。他们要穿黑衣行走——无比痛苦的黑暗。他们将要穿黑衣行走——受咒诅的黑暗。他们要永远穿黑衣,在黑暗中行走,因为经证明,他们是不配的。”(司布真,Spurgeon)
6.(5)奖赏的应许
凡得胜的,必这样穿白衣,我也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众使者面前认他的名。
a.凡得胜的,必这样穿白衣:“还有几名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耶稣用这话来确认得胜者的身份(启3:4)。这些得胜者将要穿白衣,就是耶稣所赐的白衣。
i. 绝大多数行为不完全(却有好名声)的人,与少数讨神喜悦的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纯洁,以及与耶稣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总是与纯洁有关。大多数撒狄的基督徒死气沉沉,灵命虚浮,徒有其表,这种状况与他们不洁的生活、他们拥抱接纳周围世界的不洁和罪恶有关。很难说是先有灵命的死亡,再有不洁,还是先有不洁在,再是灵命的死亡;不过,它们肯定是相关的。
ii. 在婚筵的比喻中,耶稣解释了为什么披戴神所赐的纯洁义袍是绝对必要的(太22:11-14)。真正的义是接受神的遮盖,而不是试图自我遮盖。亚当和夏娃试图遮掩自己的罪(创3:7),但神给他们提供了遮盖,一个因献祭而有的遮盖(创3:21)。
b.我也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凭着这句话,得胜者得到了他们属天公民身份的保证。在古代世界里,一个古代公民的名字会因死亡或刑事定罪,而从城市居民的名册上(也就是市民登记册)被涂抹掉。
i. “在古代,城市都留有市民登记册;当一个人死了,他的名字就从登记册上移除。在此复活的基督所说的是,如果我们希望能留在神子民的名录上,就务必保持信心的火焰常燃不熄。”(巴克莱,Barclay)
c.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这是否意味着有人会失去他们的救恩?也就是说,某一天有一个人得救了——他的名字被记在生命册上——又有一天,他退后跌倒,他的名字就被从生命册上涂抹掉?首先,我们需要看一看《启示录》3章5节的语境。这里的重点是保证,所以我们要以为名字是不断被涂抹,然后又重新写上去。这里的焦点不是耶稣坐在天堂里,手拿一块橡皮擦,不停地擦擦写写。同时,我们应当仔细考虑关于生命册,神的话是怎样说的。
i. 有一本生命册,它将在审判之日展开,其中的内容将作为审判的参照。这意味着生命册是真实的,而且里面的内容会被阅读。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启20:12)。
ii. 有一本生命册,它决定我们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这意味着生命册举足轻重,十分重要。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启20:15)。
iii. 有一本生命册,知道我们的名字被记入其上,会为我们带来莫大的喜乐。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路10:20)。
iv. 有一本生命册,有五处不同的经文提到人们的名字从其上被抹去。这意味着,我们要重视“名字从生命册上被涂抹”这件事情,要认真对待。也许,这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并没有什么名字真需要被处理掉。即使是这样,神仍要我们认真对待这事,因为有些人按照人的眼光来看,从外在表现来看是得救的,却没有被记入天上的名录里。
倘或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出32:32)。
耶和华对摩西说:“谁得罪我,我就从我的册上涂抹谁的名。(出32:33)。
愿他们从生命册上被涂抹,不得记录在义人之中(诗69:28)。
凡得胜的,必这样穿白衣,我也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众使者面前认他的名(启3:5)。
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什么,神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城删去他的分(启22:19)。
v. 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我们应该怎样认真对待这个警告。这个例子就是查尔斯·坦普尔顿(Charles Templeton)的一生。他是上一代的人,他深度参与了青年归主协会(Youth for Christ)的创建,还在信仰方面对整个国家产生了影响。许多人在他的特会上接受了耶稣,坦普尔顿先生早年曾是葛培理(Billy Graham)的助手。然而,坦普尔顿放弃了信仰,不再相信耶稣,甚至不再相信神,转而宣称他是一个无神论者。查尔斯·坦普尔顿(Charles Templeton)完全放弃了他早期的信心宣告,而想要“拯救”他曾经带领归向耶稣的人。显然,这个人——在他现在的叛教状态下——不会进入天堂,他也不想上天堂。如果想要争论他是否曾经得救,还是失去了救恩,这争论可能会持续很久,但在辩论的最后必然会有两个结论。首先,曾有一阵——按照人的眼光,人的所有外在表现来看,他曾经是得救的。其次,他没有遵守圣经的警告,就是要持守信心,继续前进,继续信靠,继续凭着信心忍耐到底。
vi. 在圣经的家谱中提到过两种册子。
● 亚当后代的家谱册(创5:1;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这是亚当后代的家谱册”,和合本圣经翻译成“亚当的后代记在下面”)
● 耶稣基督的家谱册(太;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耶稣基督的家谱册”,和合本圣经翻译成“耶稣基督的家谱”)
从亚当而生并不能保证我们的名字被写在生命册上。重生——从耶稣基督而生,使我们得到保证,名字必被记在生命册上。
d.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众使者面前认他的名:这是一个惊人的应许。我们愿意承认耶稣的名是有道理的,但令人惊奇的是,祂竟然不以承认我们为耻!
i. 接受耶稣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不过,远比这更重要的是,知道耶稣是否接纳我们。
7.(6)对所有听见之人的一般劝诫。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a.就应当听:我们都要留心听从圣灵对撒狄教会所说的话。人们很容易从昏昏欲睡,变得冷漠麻木,逐渐走向属灵的死亡,尤其是当你名声不错的时候。尽管如此,死的教会仍有希望,因为耶稣知道如何让死人复活。
b.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通过撒狄的例子,我们可以学到一个功课:在取得成功之后,我们要谦虚谨慎,功成不居。撒狄这座城市豪阔富裕,财大气粗,精于享受安逸舒适的生活,然而这让他们变得软弱松弛,骄矜腐败。通过撒狄的例子,提醒我们要戒骄戒躁,不可恃才傲物。撒狄自以为固若金汤,不可征服,结果轻易失守,落入敌手。在什么事情上我们说“我绝不会那样做”,那恰好就是我们必须谨慎小心、时刻警惕的地方。
i.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Montgomery)曾经说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不合格的士兵,可以让我输掉整场战斗。”一个腐败或不顺服的基督徒可能会输掉一场关系整个教会的战斗。首先,可能仅仅因为他一人的失败而导致输掉整场战斗。第二,因为这种人会把其他人带入同样的罪恶里,所以他会导致整场战斗的失败。最后,因为这种人在教会的其他成员中培养了一种包容罪恶的风气,所以他能导致整场战斗的失败。一人的失败可以使得整场战斗失败!
B.耶稣写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信。
1.(7a)非拉铁非城的特点。
你要写信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使者说:
a. 非拉铁非: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兄弟之爱,这座城市是七座城市中最年轻的一座,最初是作为古希腊文化中心建立的,也就是传播希腊人文主义的前哨建立的。
i. “这座关键城市最初的建立目的,是要使其成为在亚洲各省传播希腊语言、文化和礼仪的中心。”(霍金,Hocking)
ii. “非拉铁非的建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好让它能成为一个宣传希腊化的城市。非拉铁非之外是弗吕家的荒野,野蛮部落的领地;而非拉铁非的建城,目的是要将希腊语言、希腊的生活方式、希腊文明传播到这些未开化的地区。”(巴克莱,Barclay)
iii. 这座城市因其创建者——阿塔卢斯二世(Attalus the Second)而得名。阿塔卢斯二世(Attalus the Second)的诨名是非拉铁非(Philadelphos)。
b.非拉铁非:这是一座繁华的城市。“非拉铁非左右着世界上最发达的道路系统之一,这条大道从欧洲通向东方。非拉铁非是一个大陆通往另一个大陆的门户。”(巴克莱,Barclay)
c.非拉铁非:这座城市也因其美丽的建筑(它被称作“小雅典”)和频繁的地震而闻名。由于地震不断,这座城市需要频繁地疏散居民。
i. “穿过城中的街道,四处分布着各种神庙,让人禁不住想起雅典,那里是崇拜奥林匹亚诸神的中心。”(巴克莱,Barclay)
2.(7b)耶稣向非拉铁非教会描述自己。
‘那圣洁、真实,拿着大卫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说:
a.那圣洁、真实……的,说:耶稣提醒非拉铁非教会,祂是圣洁和真实的。这些话描述的并非是耶稣内心的“倾向”,而是祂本身。这也说明耶稣就是雅巍,因为惟有祂是绝对完全的圣洁。
i. 有两个古希腊词语我们可以翻译为真实。其中一个词语的意思是“真实而非错谬”。另一个词语的意思是“真实而假冒”。这里用来表示“真实”的古希腊词语(alethinos),是第二个词语,意思是“真正的”,或“真诚,名副其实的”。在祂的一切所是上,耶稣都是真实的;祂是真正的神,也是真正的人。
b.那……拿着大卫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耶稣证明祂也是钥匙和大门的看守者。在这段引自《以赛亚书》22章20-23节的经文中,耶稣表明了祂的能力与权柄,特别是祂掌握着天国的准入权,能够决定什么人可以获得准许进入天国,什么人不得进入。
3.(8)耶稣对非拉铁非教会的了解。
我知道你的行为,你略有一点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
a.我知道你的行为:耶稣对七个教会都说了这句话。非拉铁非的教会在处境困难之时,仍然忠心事奉神,而耶稣知道这一点。
b.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非拉铁非的教会前面有一扇敞开的门。通常,敞开的门指的是传福音的机会(林前16:9;林后2:12;西4:3)。耶稣告诉他们,祂已经敞开传福音的机会之门,而他们必须凭着信心进入那扇门。
i. 在历史上,非拉铁非肩负一个伟大的“宣教”呼召。这座城市的使命是在整个地区传播希腊文化和语言。现在,耶稣为非拉铁非的基督徒敞开一扇门,让他们把天国文化传播到整个地区。
ii. 耶稣告诉他们要看到这是一扇为他们敞开的门。有时,神会给我们一扇敞开的门,一扇传福音的机会之门,但我们看不到。一次,有一个人来到司布真(Spurgeon)面前,问他怎样才能为耶稣赢得灵魂,带领人接受耶稣。司布真(Spurgeon)问这人,“你是谁?你是做什么的?”
那个人回答说:“我是一名火车司机。”
“那么,”司布真说道,“在你的火车上【为机车锅炉】铲煤的人是基督徒吗?”
“我不知道,”那人回答道。
“回去,”司布真说,“查明情况,从他身上开始。”
iii. 一旦我们看见这扇敞开的门,我们就要进入这扇门。神希望我们抓住祂所赐的一切传福音的机会。
iv. 这扇“敞开的门”可能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非拉铁非的基督徒似乎被排除在犹太会堂之外(启3:9)。“敞开的门”也可以是指,尽管他们被排除在犹太会堂之外,但相比之下,他们有机会进入神国。
c.是无人能关的:这里的重点是这种开放是不可阻挡、不受阻碍的。没有什么能拦阻他们进入这扇门。既然耶稣是那位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启3:7),祂就有权柄为非拉铁非的基督徒使这扇门常开不闭。
i. “大卫可以随自己的意思关闭或开放以色列国。他甚至有权自由地选择继承人,而不一定要把王国留给他的长子。他可以选择他所喜悦的继承人。福音的国和天国,都交由基督支配管理。”(克拉克,Clarke)
ii. 今天,神为牧者和福音事工敞开了各种机会之门。“我愿作见证,我多年的服事经历已经证明,这个给非拉铁非信徒的“敞开之门”的应许,从未失效过。高举非从东,非从西,也非从南而来,而是从神而来;我们若委身于祂,顺从祂,信靠祂,祂必成就这事……属神的人不依赖于宗教天赋侦察员,他的事工也不在教会官员的手中。他的总部是天堂,他的行程是由‘敞开之门’的主所安排的。”(哈夫纳,Havner)
iii. 因为耶稣开了门,所以为此祂配得荣耀。“无论是财富还是影响力,无论是推广计划,还是站讲坛之人的口才,或是歌者的和声,都不能使之成为有果效的事工。惟有主敞开了这扇门,惟有主能‘使之增长。’”(H·莫里斯,H. Morris)
d.你略有一点力量:“一点力量”这句话并非暗指软弱,而是真正有“力量”。他们相当软弱,却靠着神成为刚强。我们可能“太过强壮”,“太过强大”,过于自信,以致神无法真正使用我们。非拉铁非教会灵里谦卑,知道他们真正需要倚靠神的力量。
i. “这里的问题不是大有力量,也不是大有能力,而是大有倚靠的心。参孙大有能力,却鲜少有一颗倚靠的心。略有一点力量,却能忠心地使用,远比大有力量却华而不实地、断断续续地使用,更有意义。”(哈夫纳,Havner)
ii. 使徒保罗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在他身上体现了这种软弱和力量的动态关系。透过他的软弱,明显地彰显了神的力量(林后12:7-10)。
e.也曾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非拉铁非教会忠于耶稣,忠于祂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这句话背后的意思不仅是他们表达了对耶稣的忠心,还包括他们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忠于耶稣的名,彰显祂的品质。
i. 有些教会声称自己非常忠于耶稣的道,却否认祂的名——祂的性情。他们认为自己展现了耶稣的风格和样式,但他们展现出来的样子与圣经展示的大不相同。
f.看一看非拉铁非教会的特征:
●传福音的机会(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
●倚靠神(你略有一点力量)。
●忠于耶稣(也曾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
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些特征似乎平淡无奇,不引人注目。它们应该是教会中十分常见的特点。然而,耶稣对这个教会感到十分满意。对非拉铁非的教会,祂没有什么责备的话要说。
i. “非拉铁非教会因遵守神的道,没有弃绝祂的名而受到称赞。基督徒工作的成功与否,不能用任何其他的成就标准来衡量。它并没有上升到教会的地位。它不是通过某个人的事工建造了多少新建筑来衡量的;也不是有多少人成群涌进来要听某个人的声音来衡量的。所有这些事情经常被用作衡量成功的标准,然而它们都是属地的标准,而非属天的衡量标准。”(巴恩豪斯,Barnhouse)
4.(9-10)耶稣要为非拉铁非的基督徒做什么。
那撒但一会的,自称是犹太人,其实不是犹太人,乃是说谎话的,我要使他们来在你脚前下拜,也使他们知道我是已经爱你了。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试炼。
a.那撒但一会的……我要使他们来(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那属撒但会堂的”):显然,非拉铁非的基督徒受到犹太人的逼迫(会堂)。然而,这些迫害基督徒的犹太人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犹太人(自称是犹太人,其实不是犹太人,乃是说谎话的)。实际上,他们与亚伯拉罕没有属灵的联系,与信神的子民也毫无关系。
i. 从这方面来说,耶稣的话不是针对所有犹太人。如果就此声称犹太人全部是撒但一会的,或者说犹太人都是自称是犹太人,其实不是犹太人;这样的看法是大错特错了。耶稣所指的只是在那个时期,在非拉铁非逼迫基督徒的、特定的那群犹太人。
b.我要使他们来在你脚前下拜:在这一点上,耶稣承诺说,祂要为祂的子民伸冤,必要使迫害他们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耶稣和祂的追随者是正确的。这里的意思指的是,在自以为义、自以为“属灵”的逼迫者面前洗雪冤屈,伸张公义。神应许要在非拉铁非的教会逼迫者面前,为他们伸冤。
i. 神应许以色列,将来,外邦人要尊重他们,并且要承认以色列的神(赛45:14)。现在,局面变了,这些犹太人“将要扮演外邦人的角色,并且要承认教会就是神的以色列”(芒斯,Mounce)。
ii. 《哥林多前书》14章24-25节提到,不神信的人在基督徒中间俯伏在地,敬拜神。这证明了不是基督徒受人崇拜,而是神在基督徒的面前受人崇拜。
iii. 也使他们知道我是已经爱你了:从前与他们为敌的人,与他们一道敬拜神,仇敌就这样被消灭了。现在,他们知道耶稣爱这些他们曾经迫害过的人。要消灭福音的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祷神能把他们变成福音的朋友。
iv. 受逼迫的人常常渴望神向逼迫他们的人施行公义(启6:10)。一位生活在公元二世纪的基督徒所写的话,表达了此种心声:“什么样的景象能唤醒我的好奇心、我的笑声、我的喜乐和欢欣?当我看到那些君王,那些显赫的君王……在黑暗的深处呻吟!还有那些打着耶稣的名号逼迫人的官长,他们在烈火中熔化,他们所承受的烈火比他们向基督徒所发的怒火还要猛烈!”(巴克莱【Barclay】引述特土良【Tertullian】的话)
c.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试炼:耶稣还承诺要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护他们免受试炼。
i. 绝大多数圣经学者认为这个“受试炼的时候”,是预言性的文字,指的是弥赛亚的生产之苦——大灾难时期,就是耶稣的国临到地上之前的时期。耶稣应许要保守这些基督徒免于经受那受试炼的时候。
d.这试炼是要试炼住在地上的人(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这试炼是要试炼住在地上的人”,和合本圣经未翻译这节):这试炼是针对。“住在地上的人”,这个词组在启示录中出现了九次,指的是那些没有靠主耶稣得救的人。《启示录》17章8节,把这个词组与失丧之人等同并列:凡住在地上、名字从创世以来没有记在生命册上的……就必希奇。这试炼是针对不信之人,而非基督徒。
i. 在整本启示录里,住在地上的人“并不是指信徒,而是指非信徒,他们要承受神的怒火”(约翰逊,Johnson)
ii. 基督徒是不同的。虽然我们在这地上行走,我们的居所却在天上。我们与耶稣一同坐在天上(弗2:6)。我们不住在地上,我们的生命藏在耶稣里面(西3:3)。
e.保守你免去你的试炼(注:新国际版圣经翻译成“我也必保守你脱离那试炼的时候”):这是否暗示在大灾难之前信徒得到逃脱;还是一个保证,即信徒能在大灾难期间得到保护?持这两种观念的人都认为这段经文明显支持自己的观念。
i. 有些人相信在大灾难时期教会仍存留于地上,他们的关注点是耶稣忍耐的道,并且认为这句经文的语境说明,应当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神要保护信徒,使忠信之人在这段时期能够忍耐到底。
ii. 有些人相信在这段大灾难时期之前,耶稣要为祂的教会再来,他们的关注点是,神正是应许要保护信徒,脱离那试炼的时候(注:参见新国际版圣经),而不仅仅是脱离审判本身。他们也指出预言提到的大灾难是世界性的、不可避免的灾难(太24:21;启6;8-9;16)。
iii. 然而,经文里的“忍耐”一词是过去时态,说明这是基督徒在受试炼的时候之前就已完成的事情;而如今这“受试炼的时候”试炼尚未临到世界。这个应许是对过去坚忍的奖赏,而非装备信徒忍耐未来。“就非拉铁非教会而言,教会被提是一件即将发生的、值得期待的事情。”(华富德,Walvoord)
iv. 此外,信徒不是这受试炼的时候试炼的主要对象,而是住在地上的人——那些以今世为家的人,他们不是天上的国民(腓3:20)。
5.(11)耶稣希望非拉铁非教会怎样做。
我必快来,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夺去你的冠冕。
a.我必快来:首先,非拉铁非教会必须牢记,耶稣必快来,而他们必须预备好迎接祂的再来。
i. “‘快’这个表述应当理解为,突如其来、意料之外的意思,不一定是即刻发生的意思。”(华富德,Walvoord)
b.你要持守你所有的:非拉铁非教会不可偏离其牢固的根基,正如《启示录》第3章8节中所描述的:
● 传福音的机会(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
● 倚靠神(你略有一点力量)。
● 忠于耶稣(也曾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
非拉铁非教会必须在这些事情上坚持不懈,继续做下去,然而,只有他们持守他们所有的,才能做到这些。
c.免得人夺去你的冠冕:如果他们不能持守,那么神会将他们的冠冕赐给其他人。这里的意思不是他们的冠冕可能被其他人窃得,而是可能会转赐给其他人。
i. 这不是皇室的冠冕,因为具有皇室出身而获得。这是胜利的冠冕。耶稣鼓励祂的圣徒胜利走完他们的路程,像“打完上半场”那样,坚定有力地“打完下半场”。
ii. “永远不要忘记,最有可能偷走你的冠冕的人就是你自己。‘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对你来说最有威胁性的,不是任何人或任何事,而是你自己。”(哈夫纳,Havner)
6.(12)奖赏的应许。
得胜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从那里出去。我又要将我神的名和我神城的名(这城就是从天上、从我神那里降下来的新耶路撒冷),并我的新名,都写在他上面。
a.得胜的,我要叫他……作柱子:主耶稣告诉得胜者,他们将在我神殿中作柱子。柱子体现了力量和稳固、庄严美丽。
i. 非拉铁非古城遭受频繁的地震。一座建筑物在地震中倒塌后,通常只剩下巨大的柱子仍然矗立着。耶稣赋予我们同样的力量,当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崩塌之时,我们仍然靠祂站立得稳。
ii. 柱子是建筑物的支撑。支撑支柱的唯一东西是根基。教会中真正的支柱支撑着教会,而他们仰望耶稣,祂是支撑他们的根基。
b.他也必不再从那里出去:在神面前,得胜者享有永久的、稳固的位置,与这个世界的变幻不定形成鲜明的对比。
i. “非拉铁非的市民过着动荡不安、担惊受怕的生活。每当地震发生,大地震颤时(而且这种事情时常发生),非拉铁非的居民就逃离城市,逃到空旷的野外,躲避伴随着强烈地震而倒塌的建筑物和飞石。然后,当大地又恢复平静时,他们又回到城中。非拉铁非的居民总是在恐惧中进进出出;他们总是逃离城市,然后又回到城市。”(巴克莱,Barclay)
c.我又要将我神的名……并我的新名,都写在他上面:得胜者还将得到许多名字——神的名、新耶路撒冷城的名和耶稣的新名。这些名字是身份的标志,因为它们表明我们是属谁的。它们是亲密关系的记号,因为它们表明我们享有特权,可以以别人没有的方式去认识祂。
i. 这个工作与柱子的形象相得益彰。在古代世界,有时为了纪念一个忠诚的城市仆人或著名的祭司,会在某座神庙中增加一个特殊的刻有铭文的柱子。“非拉铁非以其显赫的众子为荣,把他们的名字刻在城中庙宇的柱子上,使所有前来敬拜的人都能看见并记住。”(巴克莱,Barclay)
7.(13)对所有听见之人的一般劝诫。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a.凡有耳的,就应当听:我们都想听到耶稣对非拉铁非教会的称赞和鼓励。如果我们要像这个教会一样,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站在他们所站的根基上,也就是站在耶稣的名和耶稣的话语之上。我们还要倚靠他们的力量来源,也就是耶稣,而不是靠自己。
C.耶稣写给老底嘉教会的信。
1.(14a)老底嘉城的特点。
你要写信给老底嘉教会的使者说:
a.老底嘉教会:老底嘉是一个重要城市,车水马龙、富裕繁华,有大量的犹太人在此居住。像该地区的其他城市一样,老底嘉也是崇拜凯撒和医治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中心。在老底嘉,有一座著名的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还有一所与神庙有关的医学院,声名更盛。
i. 公元60年,一场地震摧毁了这个地区,老底嘉拒绝了帝国的帮助,成功地依靠自己的资源重建了这座城市。他们不需要外界的帮助,他们也不求外界的帮助,而且他们也不想要外界的帮助。“老底嘉实在太富有了,不屑接受任何人的帮助。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告诉我们:‘老底嘉是靠自己的力量从废墟中崛起的,没有靠我们的帮助。’”(巴克莱,Barclay)
b.老底嘉教会:老底嘉也是一个著名的商业中心,这里的一些商品出口到了世界各地。“常常引人注意的是,老底嘉以三件事而自豪:金融财富、广泛的纺织业和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广受欢迎的眼膏。”(芒斯,Mounce)
c.老底嘉教会:供水不足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个短处使得老底嘉在围城战中处于下风。如果敌军包围了这个城市,城中的居民就没有足够的水供应,而进入这个城市的供水系统很容易被切断。因此,老底嘉的领导人总是对任何潜在的敌人采取通融,总是寄希望于谈判和妥协,而不是斗争。
i. 他们的主要水源来自希拉波里斯(Hierapolis)温泉,通过六英里(约9.66公里)长的高架水渠输送到城中。因为水来自温泉,所以到水输送到城里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令人倒胃的温水。
d.老底嘉教会:在《歌罗西书》第2章1节和4章16节里,保罗也提到过老底嘉教会——从他的语气可以看出,他对他们的好感不多。
2.(14b)耶稣向老底嘉教会描述自己。
‘那为阿们的,为诚信真实见证的,在神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的,说:
a.那为阿们的……说:耶稣就是阿们,“诚心所愿”,“成了”。正如《哥林多后书》1章20节所说的,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着他也都是实在的(注:“实在”原文作“阿们”)。耶稣就是“神真理的化身和实证。”(巴克莱,Barclay)
b.为诚信真实见证的:这里指的就是耶稣,这与老底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既没有诚信,为人也不真实。
c.在神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的:“元首”这个词(古希腊词语arche)背后的意思是,“统治者、来源或起源”,而不是序列排列中的第一个。这节经文并不是教导耶稣是第一个受造之物,而是教导我们祂是受造万物的统治者、源头和起源。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在重要性上优先,而不是在顺序上优先。
3.(15-16)耶稣对老底嘉教会的了解。
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
a.你也不冷也不热:人们会立刻将这幅温水的画面与老底嘉的基督徒联系起来,因为他们天天喝温水。耶稣所说的是:“正如你饮用的水是温水,口感恶劣,你……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从这种属灵的意义上来说,温水是冷漠和妥协的写照。它试图扮演中间派,说它是冷的,温度又太高了;说它是热的,温度又太低了。它想要脚踏两只船,既想做冷的,又想当热的,结果不伦不类,什么也不是——除了得到这句评语,“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
i. 耶稣的意思是,这些基督徒本质上是冷的,不过因他们所披的宗教外衣而显得有几分温度?或者说,他们本质上是热的,然而因为他们冷漠、依靠自己而失去温度,冷淡下来?两者都有可能,但既然祂是在对祂的教会发话,就更好偏重于后者。
ii. 地上还有比空洞虚无的宗教更大的咒诅吗?除了那些自以为足够认识耶稣,不需要更多努力的人,还有什么人比他们更难打动?老底嘉的教会是空洞虚无宗教的典范,税吏和妓女比文士和法利赛人更能敞开心房接纳耶稣。
iii. 撒旦处心积虑、不择手段想要得到我们,一个不冷不热的宗教信徒在他那里得到的奖赏,比一个冷酷的罪人得到的还要多。
b.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我巴不得你是冷的或是热的”):耶稣最想改变他们(和我们)的内心,使他们(和我们)不再用这种充当两面派的欺骗手腕,想要既讨好世界,又讨好耶稣。
i. “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这句话也指出温水另一方面的特点:温水是无用的体现。“热水可以治病,冷水使人清醒,但温水对于这两种目的都没有用处。”(L·莫里斯,L. Morris)耶稣就好像在说:“如果你是热的,或是冷的,我都可以用你做点什么。但因为你两者都不是,你对我来说,就是无用的,什么也做不了。”不冷不热的基督徒有一种自我满足,他们对耶稣无所用心,宗教已足以满足他们,使他们不再追求耶稣;但这种满足不足以使他们得到永生。
ii. 十字架上的强盗对耶稣很冷淡,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需要。约翰对耶稣很热情,他全心爱主,享受着主的爱;而犹大却如温水,不冷不热。他跟随耶稣,只要能被人视为门徒就够了,却没有把他的心完全献给耶稣。
iii. 在心灵深处,没有人比不冷不热的基督徒更痛苦沮丧。他们被太多的世界占有,想要以此在耶稣里得到快乐,而不是被太多的耶稣占有,而以此在世界上得到快乐。
iv. 不过,耶稣怎能说:“我巴不得你是冷的”?(注:参见钦定本圣经,和合本圣经作“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我们知道祂最深切的渴望是,他们都是热的,以如火的爱来爱祂(参见《启示录》3章19节,此处与“热心”一词连在一起的正是“热”这个词语)。然而,假如他们不愿成为热的,耶稣宁愿他们是冷的,也好过作温水。“所以,主耶稣说的是,‘如果你不是如温水一样,而是冷到一种程度,你就可以感受到那种冷,然后你的感觉会让你觉察到自己的需要,你就可能因此去追求真正的温暖;但是现在你处于这种温水般不冷不热的状态,你把自我满足当作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阻止你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巴恩豪斯,Barnhouse)
c.温水:这样的祈祷是对神的嘲笑。“喔,我的兄弟姐妹们,你们有没有真的想过,当我们以不冷不热的祷告来到神面前时,这对神是多么大的侮辱吗?那里矗立着属天的施恩座;通往它的道路洒满了耶稣的宝血,然而我们带着冰冷的心来到施恩座前,或者我们人在心不在,虽然我们来到了施恩座前,我们的心却留在了其他地方。我们跪下双膝,做出祈祷的姿态,然而我们并没有祷告。我们唠唠叨叨地说出某些词句,表达着某些想法,但这些想法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愿望,我们并不觉得想要,但我们假装自己想要。我们不就是这样贬低施恩座的吗?我们把它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休闲场所,而不是一个可畏的角力之地,曾经洒满了鲜血,而应当且常常洒满我们热切祈求的汗水。”(司布真,Spurgeon)
d.温水:这样的生活使人们远离耶稣。“现在,如同温水一样的教师,世人在你身上看到了什么?他们看见一个人,这人说将来他会去天堂,然而他只是以蜗牛的速度前进。他自称相信地狱是存在的,然而他的眼睛从来不会流泪,从来不会试图抢救那些将要落入地狱深坑的灵魂。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必须面对永恒现实的人,然而他昏昏沉沉,半睡半醒;这人自称经历了非常神秘而奇妙的转变(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他的外在生活必然会因此发生巨大的转变);然而,在他们看来,这人几乎和他们自己一样,没什么差别。他的总体行为可能是符合道德标准的,但是在他的宗教品质中,世人看不见任何能力。”(司布真,Spurgeon)
i. “粗心的世人被不冷不热的教师催眠了,在这方面,这教师扮演了引诱罪人的妖女角色,放着甜美的音乐灌进世人的耳朵里,甚至出力引诱他到网罗前,在那里他将被毁灭。亲爱的,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真理的事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害;神的名和神的荣耀因这言行不一致的教师受到了损害。我恳求你,要么放弃你的职业,要么忠于它。如果你真是神的子民,那就尽你所能事奉祂;但如果巴力是你的神,那就去事奉他吧。如果肉体值得取悦,那就服侍肉体吧;但倘若神是至高无上的主,那么就要忠于祂。”(司布真,Spurgeon)
e.“老底嘉”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人民作主”。这个教会代表一种由多数人的决定来统治,而非由神来统治的教会。“它的名字表明它为暴民统治的教会,民主教会,在那里,一切都是由民意、呼声和投票所左右和决定的。”(塞斯,Seiss)
i. 这反映在耶稣对教会的讲话中:老底嘉人的教会(启3:14;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老底嘉人的教会”;和合本圣经作“老底嘉教会”)。至于其他教会,则是以弗所教会(启2:1),或士每拿教会(启2:8),或撒狄教会(启3:1)。但在这里,主的称呼是“老底嘉人的教会”(注:参见钦定本圣经)。
ii. 我们甚至可以说,不冷不热是我们堕落本性的自然倾向。“唉,这种不冷不热的状态与人的本性是如此相通,以至于很难让人摆脱这种状态。寒冷使我们颤栗发抖,酷热使我们痛苦不堪,但温水浴本身就是舒适的。这样的温度适合人的本性。世界向来与不冷不热的教会和睦相处,而这样的教会向来对自己感到十分满意。”(司布真,Spurgeon)
f.你既如温水:司布真曾经做过一场名为“严肃警告:不要作温水”的讲道,他是这样形容温水的:
●他们有祷告会,但是只有几个人参加,因为他们喜欢在家度过安静的夜晚。
●当参加聚会的人增多,他们仍然十分冷淡,因为他们所做的祷告十分刻意,而且十分担忧自己会变得过于兴奋。
●他们满足于按部就班、庄重严肃地做事,所有事情都应该一板一眼地完成,而充满活力、热情洋溢会被认为是粗野不雅。
●他们或许有各种学校、查经班、讲道室,以及各种各样的代理机构;但同样,他们也可能什么都没有,因为所有这些机构活动都一无是处,没有能力的彰显,也带不出有益的果效。
●他们有执事和长老,他们的执事和长老是教会中华丽的柱子,就如同柱子的主要素质是木然伫立、不动不响,既没有动作,也不流露情感。
●在传讲永远的福音时,牧者略微扇动翅膀扑腾两下,飞得既不高也不远,他传讲的内容当然没有燃烧的火焰在其中。
●牧者可能雄辩滔滔、魅力四射,不过,他当然没有恩典的炙热光辉,使人们的心如火燃烧。
●所有的事情都以一种三心二意、萎靡不振、郁郁不乐的态度完成,好像做或者不做都无所谓。
●事情都做得体体面面,富有的家庭不会被得罪,心存狐疑的人被拉拢过来,而好人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孤立:所有的事情都一团祥和,令人愉快。
●对的事情都做了,不过说到要尽心、尽意、尽力去做这些事,那么一间老底嘉人的教会压根没有这样的概念。
●他们没有冷到放弃事工的地步,不会放弃他们的祷告会,也不会拒绝福音。
i. “他们既不热衷于真理,不热衷于归信神,也不热衷于圣洁,他们没有足够的热情好烧掉罪恶的残茬,没有足够的热心可以激怒撒旦,也没有足够的热忱去在他们神的祭坛上,献上自己作为活祭。他们‘既不冷也不热’。”(司布真,Spurgeon)
g.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众教会怎会在耶稣的口中?
●他们在祂的口中,因为他们传扬祂的话语。
●他们在祂的口中,因为祂不断为他们代祷。
i. 从耶稣的口中被逐离,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件无比可怕的事情!
4.(17)在什么事情上,耶稣要责备老底嘉教会。
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
a.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老底嘉教会没有意识到他们在灵性上是贫穷的。他们看了看自己的属灵状况,然后评价说:“富足”。他们再看了一眼,又说“发了财”。他们看了第三眼,然后说“我们一样都不缺”。耶稣在《马太福音》5章3节里谈到心灵贫穷的人有福了(注:参见钦定本圣经),而他们与之正相反。
i. 老底嘉人倚靠的是物质上的昌盛,外在的奢华,以及身体上的健康。他们自觉应有尽有,毫无缺乏。“看不见自己的需要,这种认识上的欠缺,正如睡意缠绕上一个冻僵的人,绝对是致命的。”(纽维尔,Newell)
ii. “基督的事业已因许多星期日早晨‘热板凳信徒’而受损,这些人装出一幅爱基督的模样,他们称呼祂主,却不遵守祂的诫命,他们给基督的事业造成的亏损,比那些税吏和罪人造成的要大得多。”(哈夫纳,Havner)
b.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老底嘉教会在灵性上不可谓不穷——他们实在贫穷,他们还瞎了眼,看不见自己的问题。耶稣察看他们的属灵状况,然后评价他们是“困苦”的。祂再次察看他们,又评价说“可怜”。耶稣第三次察看他们,再说他们是“贫穷”的。祂又察看了一次,然后说他们是“瞎眼”的。耶稣最后一次察看他们,祂看见他们在灵性上是“赤身的”。
i. 老底嘉城以其财富蜚声于世,然而城里的基督教徒在精神上却是困苦、可怜和贫穷的。老底嘉以医治眼睛的药膏而名扬天下,但城里的基督徒在属灵上却是瞎眼的。老底嘉以其精美的服饰而闻名,但城里的基督徒却精神上却是赤身的。
ii. 鲜明的对比令人震惊:
●他们自以为的样子与他们真实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所见的与耶稣所见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所在城市的财富影响与他们自身灵性上的破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你是:这不仅是耶稣的观念。从属灵上讲,他们是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耶稣怎样看待他们,比他们怎样看待自己更重要。士每拿的教会认为自己是贫穷的,但其实他们是真富有的(启2:9);而老底嘉的教会以为自己是富有的,但其实他们是真贫穷的。
i. 我们可以说,这一切都始于他们的属灵眼盲。如果你眼瞎了,你就不能看见自己,不能看见自己是困苦、可怜、贫穷……赤身的。精神上的黑暗比失明更糟,但属灵上的眼盲失明还要糟得多。
ii. “老底嘉人是现代世界的典型,他们陶醉于肉眼所能看到的,却对福音硬着心肠,他们也无法透过物质的面纱看见那不可见的、永恒的、属灵的真正财富。”(华富德,Walvoord)
5.(18-20)耶稣希望老底嘉教会怎样做。
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叫你富足;又买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又买眼药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见。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所以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a.我劝你向我买:老底嘉人的改变必须从认识他们的属灵贫穷开始。只要我们相信我们能靠自己满足对财富、衣服或是视力的需要,我们就永远不能从耶稣那里得到它们。我们必须从耶稣那里寻求这些东西,而不是依靠自己。
i. 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如果他们领受了耶稣所赐的财富、祂的金子——因火炼而美丽;那么他们就能成为富足的。
ii. 又买白衣穿上:如果他们领受了耶稣所赐的纯洁、公义的遮盖,那么他们就能穿上,他们赤身的羞耻不再露出来。老底嘉商人的驰名商品是以光泽油亮的黑色毛织物制作的精美外袍。耶稣所说的是,“我知道世界可以让你穿上漂亮的黑衣。然而,我有白衣,你可以穿上。”
iii. 又买眼药擦你的眼睛:如果他们领受了耶稣的医治,使他们属灵的视力得到恢复,他们就能看见。
b.向我买:我们怎么能从耶稣那里买这些东西?我们不是凭自己的好行为来赚得它们。相反,耶稣会说,“所有这些自我依靠,必须花费在从我(耶稣)那里得到这些绝对必需品的劳动上。”(阿尔福德,Alford)
c.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如此严厉的责备,难道耶稣已经失去了对这个犯错教会的爱吗?根本不是。透过耶稣的责备,表达了祂的大爱。“事实上,不管一个人,随他去,是神的终极惩罚。”(巴克莱,Barclay)
i. “凡我所疼爱的”中用来表示“爱”的词语并不是agape,而是phileo。对这个教会,耶稣的心意是,“虽然我责备你、管教你,但我仍然是你的朋友。我视你如友,深深地爱你。”
ii. “然而,对一个像老底嘉这样深深沉沦的教会,复活的主仍然让他们沐浴在祂的爱中。”(巴恩豪斯,Barnhouse)
iii. “这里用来表示‘爱’的词语是一个非常贴切的选择,它是一个表示强烈个人钟爱之情的词语。”(司布真,Spurgeon)
d.所以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祂吩咐要他们下决心悔改,继续发热心。 “要离开你的恶道,” 耶稣这样说,“不要指望你自己的财富和资源,因为他们真的会使你破产。要回转仰望我。”
i. 古希腊词语“热心”与《启示录》3章16节中的“热”,是同一个词语。虽然耶稣憎恶他们如温水一样,但祂真的希望他们是“热”的,而不是“冷”的。
ii. “当你我躺在临终的床上时,我想我们会感到后悔的事情,首先是我们内心的冷漠。在众多罪恶中……也许这将是压在我们心上和良心上最沉重的罪,‘我没有像我应有的那样生活;我没有像我应有的那样为我主的事业大发热心。’其次,就是我们冰冷的讲道,就像披着被单的幽灵,在我们眼前排成可怕的队列。接着,开始浮现的是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时日,每一天都甩动它的头发晃来晃去,就像它是复仇女神之一,直直地看入我们的心,让我们的血液在血管里凝结。”(司布真,Spurgeon)
iii. 我们应当一生跟随耶稣,在生活上效法祂,而不仅仅把信仰当作一种爱好或偶尔参加的活动。这与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气背道而驰。很久以前,一位英国名人在读G·W·E·罗素(G.W.E. Russell)的一篇讲道时所说的话,正好表达了时代的这种风气:“当宗教被允许侵入私人生活领域时,一切都变得非常不妙。”(英国政治家威廉·兰姆【William Lamb】[1779-1848])
iv. 关于信徒的悔改,特拉普(Trapp)是这样评述的:“这是一道彩虹,如果神看见它在我们心中闪耀,祂就永远不会让我们的灵魂溺水而亡。”
e.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对这个不冷不热的教会,耶稣发出伟大的邀请。祂叩响他们的门,恳求他们让祂进去,这样祂好与他们一同坐席,共同分享暖意融融、亲密无间的美好时光。只有我们回应祂的叩门,这一切才会发生,这承诺是神对所有人做出的: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
i. 耶稣站在门外叩门,这个概念适用于有罪的人,也同样适用于圣徒。耶稣希望能进到我们那里去,与我们一同坐席,一起分享深切的、有意义的关系。
ii. 我站在门外:可悲的是,耶稣站在门外,敲门想要进来。如果非拉铁非的教会是“敞开大门的教会”,那么老底嘉的教会就是“将耶稣排除在外的教会”
iii. 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耶稣的这句话阐述了一个深刻的奥秘。为什么耶稣要站在门外?为什么祂要叩门?为什么祂要等到有人开门,才会进去?祂完全有权利破门而入,或者按照祂自己的心意另行其路;但祂没有这样做。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耶稣谦卑自己,寻求人类发自内心的合作,来完成祂的永恒计划。
iv. “居住者必须开门。也就是说,他必须悔改,为他的骄傲,依靠自己,依靠自己那属人的智慧,还有他懦弱的骑墙做派而悔改。”(H·莫里斯,H. Morris)
v. “基督站在罪人的心门——等待良久;祂叩门——藉助审判、怜悯、责备、劝诫,来带领罪人悔改,回转归向祂;祂提高嗓门——通过祂的话语、牧者和圣灵大声呼吁。”(克拉克,Clarke)
vi. 在《雅歌》里,耶稣以爱人的身份来到门前。《启示录》的这节经文与《雅歌》第5章2节相似,或者可能引用了其中的经文:这是我良人的声音,他敲门说:“我的妹子,我的佳偶……求你给我开门……”
vii. 先要听祂的声音,这是开门的钥匙,当我们留心注意耶稣所说的话,我们就能得到拯救,摆脱那不冷不热的温水状态,大发热心,与祂建立“炙热”的关系。
f.我要进到他那里去:这是何等荣耀的应许!如果我们打开门,祂就要进来。祂不会按响门铃,然后掉头跑掉。祂应许要进来,然后与相信祂的人一同坐席。
i. 耶稣说到“一同坐席”,祂指的是一种特别的晚餐,被称为“第泼农”(deipnon)。“第泼农晚餐是一天的主食,是一件花时间从容享受的事情,而不是匆匆咽下的小吃。”(L·莫里斯,L. Morris)这里谈的是关系,谈的是关系的深度。
ii. “晚餐(第泼农,deipnon)是一天中的主要一餐。这是一顿坐下来慢慢享用,边吃边聊的晚餐,因为现在有的是时间,工作已经结束了……这不仅是一种礼节性的拜访,耶稣基督在路过时随便拜访一下我们。祂渴望进来与我们同坐,相交相知,忘时忘物,只要我们希望祂留下,祂就会留下不走。”(巴克莱,Barclay)
iii. 这就是耶稣希望我们待的地方,留在与祂相交之地。到目前为止,祂对老底嘉教会所说的每一件事,都必须根据这种对团契相交的渴望与爱来看。“责备和管教不是基督拒绝的标志,而出于祂持久、恳切的爱,即使是对不冷不热、漫不经心的人,也是如此。”(阿尔福德,Alford)
g.如果有人(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如果有人听见我的声音就开门”,和合本圣经翻译成“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注意,在此耶稣发出的是对个人的呼召。祂没有说“如果有教会”,而是“如果有人”。“我们应当谈论的不是如何让教会去疴除弊,我们必须各人为自己祈求,求神施恩怜悯我们,因为经文不是说,‘如果有教会愿意开门’,而是说‘如果有人听见我的声音就开门。’这是必须由个人完成的事情:只有每个人都祛疴除弊,教会才能祛疴除弊,走上正轨。”(司布真,Spurgeon)
6.(21)奖赏的应许。
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他同坐一般。
a.得胜的:耶稣对得胜者的应许表明,我们可以克服妥协骑墙、不冷不热的做派,做得胜的基督徒,即使是老底嘉的教会,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现在是妥协的、冷淡的,我们能够做出改变,成为属耶稣基督的得胜者。
b.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那些战胜了冷漠、妥协和自我依靠的人,会得到特殊的奖赏。他们将与坐宝座的耶稣同坐(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他同坐一般)。
i. “这是七个教会中最糟糕的一个,然而所有应许中最突出的一个,是赐给这个教会的,这说明最坏的也可能悔改,最终成为得胜者,甚至进入荣耀的最高状态。”(克拉克,Clarke)
7.(22)对所有听见之人的一般劝诫。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a.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和老底嘉教会一样。我们更愿意承认自己和非拉铁非教会一样。
b.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就应当听:我们必须留心听圣灵在这里所说的话,因为祂向众教会说话——包括我们。愿神拯救我们,摆脱老底嘉教会的标记,就是自我依靠、妥协骑墙、不冷不热!
从历史角度考察《启示录》中的七个教会
许多人试图把《启示录》第2章和第3章(给亚细亚七个教会的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理解。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耶稣选择了这七个特别的群体来对他们讲话,尽管该地区还有其他教会,却没有写信给他们(比如歌罗西教会)。此外,一些人指出,这些书信的顺序证明了它们的重要性,它们是对教会历史的广义解释,就是耶稣升天到耶稣再来之间的时期。
有趣的是,保罗曾向七个教会发表讲话:罗马、哥林多、加拉太、以弗所、歌罗西、腓力比和帖撒罗尼迦(有些人还饶有兴趣地注意到,耶稣曾讲过七个“天国寓言”)。早期的《启示录》释经家强调,因为七是代表完全和圆满的数字,所以耶稣和保罗写信给七个教会,表明实际上他们是在对整个教会说话,而不仅是这七个群体。对七个教会说话,意味着对教会所说的话是完美的、完整的、全面的。正如一位释经家所说的,“‘七’包含了历代所有的教会。”
关于各个与教会历史相关的时期,以下是一些个人的看法:
i. 亨利·莫里斯(Henry Morris),《启示录记录》(The Revelation Record)(写于1983年)。
“虽然这绝不是重要主题,但也有一层意思,即七个教会似乎体现了基督教会在随后的数个世纪中各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事实上,通过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显示了这样一种普遍的发展……祂的选择并非心血来潮,反复无常。这七个教会的排列顺序,以及七这个总数,必然包含了某些重要意义。”
以下表格摘自《启示录中的记录》(The Revelation Record)第66页:
教会 |
在教会历史上所属时期 |
日期 |
以弗所 |
使徒时代 |
公元1世纪以前 |
士每拿 |
逼迫时代 |
公元1世纪至公元313年 |
别迦摩 |
帝国教会时代 |
公元313年至公元590年 |
推雅推喇 |
教皇制度时代 |
公元590年至公元1517年 |
撒狄 |
宗教改革时代 |
公元1517年至公元1730年 |
非拉铁非 |
宣教时代 |
公元1730年至公元1900年 |
老底嘉 |
背教时代 |
公元1900年至? |
约瑟夫·塞斯(Joseph Seiss),《末日启示》(The Apocalypse)(写于1900年)
以弗所式:一腔热忱爱基督,为基督劳苦做工;背信始于爱心的渐渐冷淡,心口不一,虚假的宣信,以及划分神职人员/平信徒。
士每拿式:馨香可贵的殉道,然而逐渐划分神职人员和平信徒之别,以及犹太化倾向,越来越偏离纯正质朴的福音。
别迦摩式:真信仰逐渐消失,越来越少;教权主义制度化,与世界连合。
推雅推喇式:堕落的祭司体制享有特权和荣耀;在真理被黑暗替代的时代(直到宗教改革)里,假先知登上王位。
撒狄式:分别出来,回归基督的统治;许多伟大的名号,但也是死的,没有热情,没有生机的(新教纪元)
非拉铁非式:紧紧持守耶稣的道,基督徒之间更博爱(19世纪的现代福音复兴运动)。
塞斯(Seiss)没有按照同样的模式来描述老底嘉教会,因为他觉得在他那个时代(1900年),它还没有真正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克拉伦斯·拉金(Clarence Larkin),《世界上有关时代论真理的最伟大著作》(The Greatest Book on Dispensational Truth in the World)(1918)
以弗所式:公元70年至公元170年——“退后的教会”
士每拿式:公元170年至公元312年——“受逼迫的教会”
别迦摩式:公元312年至公元606年——“淫乱的教会”
推雅推喇式:公元606年至公元1520年——“松懈的教会”
撒狄式:公元1520年至公元1750年——“死的教会”
非拉铁非式:公元1750年至公元1900年——“蒙恩宠的教会”
老底嘉式:公元1900年至末日——“不冷不热的教会”
泰勒·邦奇(Taylor Bunch),《基督的七封书信》(The Seven Epistles of Christ)(1947)
以弗所式:“使徒时代的普世教会,或第一世纪的基督教。”
士每拿式:第二世纪和第三世纪,“殉道的时代,当时信奉异教的罗马皇帝试图用武力摧毁基督教。”
别迦摩式:(从君士坦丁大帝到查士丁尼大帝),共250年的时间,“教会通过与国家政治结合或联姻,而得到高升,享有王权和君主地位。”
推雅推喇式:公元538年至1520年,中世纪腐败的政治教会。
撒狄式:1520年到18世纪中期(“无疑包含了整个新教历史,直到传福音时期的结束”);宗教改革的教会,以及不完全的工作。
非拉铁非式:从18世纪中期直至目前;18世纪和19世纪复兴时期的教会,世界各地的宣教运动,以及重新对耶稣再来的满怀盼望。
老底嘉式:19世纪中期到基督教传教时代的结束,“现代基督教得到的可悲评语。”
查克·史密斯(Chuck Smith),《世界即将面对什么》(What the World is Coming To)(1977)
以弗所式:早期教会,直到约翰逝世。
士每拿式:公元2世纪至4世纪,罗马逼迫时期。
别迦摩式:始于公元316年,“康斯坦丁统治下,政教结合体制的发展时期”。
推雅推喇式:不悔改、不忠心的教会,注定要经历大灾难。
撒狄:死的、没有生命的侠义基督教主义。
非拉铁非式:末世忠心的教会。
老底嘉式:末世变节背教的教会。
评估以上注解
这种从历史角度来研究《启示录》中七个教会的方法是有用的,只要把这些时期视为是对教会历史广泛、笼统的描述,允许大量的重叠时期。例如,看起来最后四个教会将一直存在,直到耶稣再来(参见启2:25;启3:3;启3:11;启3:20)。如果将这七封书信当作描述教会历史发展的信,那我们就无需把它们看作是排他的、严格按照时间次序的。
记住这一点很好:如果这些书信是教会历史进程的预言,那这就是它们的次要意义。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些书信是写给真实存在的第一世纪的教会,以及“所有有耳愿听之人”。正如亨利·莫里斯(Henry Morris)所说的那样:
“因为基督并没有直接说这是要求——甚至也没有说这是建议;所以就不能太偏重这样一种(先知性的)应用,不能偏重于以文学方法来研究《启示录》。”
同样,我们必须记住,每一个时代的教会,都有所有七个教会的一些特点。尽管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以这些信件中提到的情况为标志,但我们绝不能说“只有一封信”适用于我们或我们的时代。约瑟夫·塞斯(Joseph Seiss)说得好:
“有新教中的教皇至上主义者,也有天主教中的新教教徒;有属于某个宗派的反宗派主义者,也有不是分裂主义者的党派主义者;在许多背叛和叛教的人中间有圣徒,而在最热忱和积极的信徒中有不洁之人;在黑暗中有光明,在光明中有黑暗。”
我们应当留心听圣灵对众教会(从复数的意义上来说)所说的话,而不仅是某一个教会。
(c) 2021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