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纪上 第20章 — 神带领以色列两次战胜亚兰
A. 便哈达围攻撒玛利亚。
1.(1-6)亚兰王便哈达的要求。
亚兰王便哈达聚集他的全军,率领三十二个王,带着车马上来围攻撒玛利亚。又差遣使者进城见以色列王亚哈,对他说:“便哈达如此说:‘你的金银都要归我,你妻子儿女中最美的也要归我。’”以色列王回答说:“我主我王啊,可以依着你的话,我与我所有的都归你。”使者又来说:“便哈达如此说:‘我已差遣人去见你,要你将你的金银、妻子、儿女都给我。但明日约在这时候,我还要差遣臣仆到你那里,搜查你的家和你仆人的家,将你眼中一切所喜爱的都拿了去。’”
a. 亚兰王便哈达聚集他的全军,率领三十二个王:这是对以色列发起的一次来势汹汹的军事进攻。尽管在亚哈作王期间,以色列在政治和军事上表面看起来强大,但还不足以吓退这样的进攻。
i.“便哈达可能是列王纪上15:18中亚撒招聚来攻击巴沙的那个王;或者可能是与那个王同名的儿子或孙子。”(戴迪)
ii.“这三十二个王包括一些小部落的首领。”(怀斯曼)
b. 我主我王啊,可以依着你的话,我与我所有的都归你:亚哈对便哈达的反应符合他的个性特点。他是一个追求奢侈和舒适生活的人,因此没有勇气面对这样的威胁。亚哈无条件地向便哈达投降。
i. 亚哈认为自己无力抵抗便哈达。毫无疑问,刚刚结束的三年半的旱灾和饥荒极大地削弱了以色列的国力和军力。
c. 搜查你的家和你仆人的家:便哈达得寸进尺,比起初所要求的更多。“当亚哈轻易同意了便哈达的条件时,便哈达又提出了额外的要求,要随意搜查王宫和亚哈官员的房屋,带走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帕特森和奥斯特尔)
2.(7-9)长老们劝亚哈抵抗。
以色列王召了国中的长老来,对他们说:“请你们看看,这人是怎样地谋害我。他先差遣人到我这里来,要我的妻子、儿女和金银,我并没有推辞他。”长老和百姓对王说:“不要听从他,也不要应允他。”故此,以色列王对便哈达的使者说:“你们告诉我主我王说:王头一次差遣人向仆人所要的,仆人都依从,但这次所要的,我不能依从。”使者就去回复便哈达。
a. 以色列王召了国中的长老来:在向亚兰人投降之前,亚哈向国内的长老们征求意见是较为明智的做法。现在,从他发出投降信息后,到妻妾可能被实际掳走和财物被夺走之前,他寻求他人的建议。
b. 不要听从他,也不要应允他:以色列的长老们确切意识到,如此向便哈达和亚兰人投降,是以色列彻底丧失主权的第一步。如果以色列想继续保持一个王国的地位,就必须抵制这种威胁。
c. 但这次所要的,我不能依从:亚哈告诉便哈达,他会满足他的大部分要求,但不会满足全部。然而,在一点上拒绝一个暴君的要求,就等于拒绝他所有的要求。亚哈可以预料,便哈达会有严厉的反应。
3.(10-12)便哈达威胁亚哈并预备军队。
便哈达又差遣人去见亚哈说:“撒玛利亚的尘土,若够跟从我的人每人捧一捧的,愿神明重重地降罚与我。”以色列王说:“你告诉他说:才顶盔贯甲的,休要像摘盔卸甲的夸口。”便哈达和诸王正在会幕里喝酒,听见这话,就对他臣仆说:“摆队吧!”他们就摆队攻城。
a. 愿神明重重地降罚与我:耶洗别曾对以利亚发过类似的复仇誓言(列王纪上19:2)。
b. 才顶盔贯甲的,休要像摘盔卸甲的夸口:虽然这是亚哈一反常态的豪言壮语,但它也是一句精彩的智慧话语。它的意思是,你的夸耀应该在战后,而不是在战前。
c. 他们就摆队攻城:亚兰及其盟友做好攻城准备,撒玛利亚城也严阵以待,准备迎接一场猛烈的进攻。
B. 以色列的胜利。
1.(13-15)先知应许胜利。
有一个先知来见以色列王亚哈说:“耶和华如此说:‘这一大群人你看见了吗?今日我必将他们交在你手里,你就知道我是耶和华。’”亚哈说:“藉着谁呢?”他回答说:“耶和华说:‘藉着跟从省长的少年人。’”亚哈说:“要谁率领呢?”他说:“要你亲自率领。”于是亚哈数点跟从省长的少年人,共有二百三十二名。后又数点以色列的众兵,共有七千名。
a. 有一个先知来见以色列王亚哈:这个无名先知似乎不是以利亚或以利沙。他是以色列中默默忠心于耶和华的七千人中的一个。
i. 亚当·克拉克有一个有趣的想法(虽然不太可能):“奇怪的是,在这样的场合,我们没有听到以利亚或以利沙的消息。有没有可能是其中一人乔装改扮的呢?”
b. 今日我必将他们交在你手里,你就知道我是耶和华:这是神对亚哈和以色列极为大方的承诺。他们顽梗的偶像崇拜行为并弃绝神,应遭神抛弃。神完全有权利不管他们,任凭他们在没有神的帮助下灭亡。然而,神有丰富的怜悯,他向亚哈和以色列彰显了怜悯。
i.“你就知道我是耶和华,”这句话有点讽刺意味。亚哈在迦密山上目睹了耶和华对异教神巴力的胜利 —— 然而他并没有完全信服。神仁慈地给他更多的证据。
c. 亚哈说:“藉着谁呢?”亚哈环顾他的军队和军队首领,自然想知道神如何能使用他们打败一个强大的敌人。亚哈想知道谁来领导这场战斗,神告诉他:“你”。神想通过亚哈手下那些不太可能的人做工,赢得这场胜利。
i. 每当要为神做一件事情时,我们常常会问亚哈所问的问题:“藉着谁呢?”当许多基督徒领袖问神这个问题时,他们期望神的回答是给他们带来一个新的人,一个可以做工或至少可以帮助做工的领袖或勇士。然而,神想要通过亚哈已有的,那些看似不太可能成功的人来赢得这场胜利。
ii. 神将用一支仅七千人的军队攻打亚兰和便哈达。毫无疑问,这七千人并不是以色列中那七千个忠心于神的人,但他们人数上的对应表明,神能够也将会通过每一群人来成就他的工作。
2.(16-21)以色列得胜。
午间,他们就出城;便哈达和帮助他的三十二个王,正在会幕里痛饮。跟从省长的少年人先出城。便哈达差遣人去探望,他们回报说:“有人从撒玛利亚出来了。”他说:“他们若为讲和出来,要活捉他们;若为打仗出来,也要活捉他们。”跟从省长的少年人出城,军兵跟随他们,各人遇见敌人就杀。亚兰人逃跑;以色列人追赶他们。亚兰王便哈达骑着马和马兵一同逃跑。以色列王出城攻打车马,大大击杀亚兰人。
a. 便哈达和帮助他的三十二个王,正在会幕里痛饮:促使便哈达攻击以色列的那颗罪恶之心,也使他成为酒鬼。在某种程度上,是他自己软弱的性格打败了他。
b. 他们若为讲和出来,要活捉他们;若为打仗出来,也要活捉他们:便哈达的意思可能是想说,如果以色列人出来是要打仗,就应该攻击并杀死他们。也许他是在醉酒的混乱状态下说话,给士兵们下达了愚蠢的命令。
c. 亚兰人逃跑;以色列人追赶他们:神赐福于以色列的军队和亚哈所拥有的那些将领,甚至也赐福于亚哈亲自对军队的领导。尽管胜算很小,但他们还是赢得了这场战斗。
i.“他们的作战策略似乎是派出一支人数不多但训练有素的先遣部队,他们也许可以在不太引起警觉的情况下接近亚兰人,然后一接到信号,就发起进攻,此时,亚哈的主力军也加入战斗,使喝醉的亚兰人猝不及防,陷入混乱。这个计划的成功程度超出了亚哈的想象。”(帕特森和奥斯特尔)
3.(22)先知建议亚哈做好迎战准备。
那先知来见以色列王,对他说:“你当自强,留心怎样防备,因为到明年这时候,亚兰王必上来攻击你。”
a. 那先知来见以色列王:这位无名先知再次向亚哈建议。战胜便哈达并没有结束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的冲突。
b. 你当自强,留心怎样防备:先知指示亚哈要做好准备,因为第二年春天亚兰必会再次来攻击以色列。先知知道神会通过他子民的精心准备来成就事情。
C. 第二次战胜亚兰人。
1.(23-25)亚兰人第二次来犯。
亚兰王的臣仆对亚兰王说:“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所以他们胜过我们,但在平原与他们打仗,我们必定得胜。王当这样行:把诸王革去,派军长代替他们;又照着王丧失军兵之数,再招募一军,马补马,车补车,我们在平原与他们打仗,必定得胜。”王便听臣仆的话去行。
a. 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在古代,地方性神灵的观念非常盛行。他们认为特定的神灵对特定的区域拥有管辖权。因为最近的这次胜利是在山地地形上取得的,叙利亚王的臣仆们认为以色列的神是一个地方性的神灵,只对山地有掌控力,而对平原没有掌控力。
i. 在这里,他们想象着可以把神塑造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或者是他们能够理解的样子。“人造神的行为在人类中很常见。人们不是通过启示去了解神,然后谦卑地相信神所启示的自己,而是坐下来自己思想神应该是怎样的。这样的话,他们比那些用泥土、木头或石头造神的人更加愚昧。”(司布真)
ii. 如今许多人认为神是山上的神,而不是平原的神。他们认为神是过去的神,而不是现在的神。他们认为神是少数特别蒙宠之人的神,而不是所有子民的神。他们认为神是某种特定试炼中的神,而不是另一种试炼中的神。“要坚信,既然撒旦不能像狮子一样吼叫着杀死教会,他现在就会试图像熊一样紧紧抱住教会来压垮她。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全部的真理。我的弟兄们,你们真的认为神不能在教会目前所经历的这场特殊试炼中保守她吗?难道他只是迫害之山的神,而不是繁荣之谷的神吗?”(司布真)。
iii.“神会帮助怀特菲尔德,却不帮助在草地上不厌其烦地传道的贫穷地方传道人吗?他会帮助向成千上万的人讲道的热心牧师,却抛弃向十二个小孩子讲述古老的十字架故事的单纯女孩吗?神的行事方式是青睐杰出之人而忽视卑微之人吗?耶稣会看不起那些从微小起步的阶段吗?”(司布真)
b. 但在平原与他们打仗,我们必定得胜:鉴于他们的神学,他们所建议的行动是合乎逻辑的。他们的神学信仰指导了他们的建议和行动。
2.(26-28)以色列集结军队和神应许得胜。
次年,便哈达果然点齐亚兰人上亚弗去,要与以色列人打仗。以色列人也点齐军兵,预备食物,迎着亚兰人出去,对着他们安营,好像两小群山羊羔。亚兰人却满了地面。有神人来见以色列王说:“耶和华如此说:‘亚兰人既说我耶和华是山神,不是平原的神,所以我必将这一大群人都交在你手中,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a. 以色列人……对着他们安营,好像两小群山羊羔。亚兰人却满了地面:当便哈达来为他们之前的失败复仇时,他是带着有压倒性优势的军事力量。便哈达不想冒再次被羞辱的风险。
b. 亚兰人既说我耶和华是山神,不是平原的神,所以我必将这一大群人都交在你手中:神把亚兰人有缺陷的神学看作是对他的侮辱。我们对神错误和有缺陷的观念总是有损于他的荣耀和威严,而不会增添他的荣耀。
i.“神憎恶他们的亵渎,并且决定惩罚他们。他们现在必将遭到挫败,从而显明神的能力无处不在,任何庞大的军队在他面前都算不了什么。”(克拉克)
3.(29-30)以色列再胜亚兰人。
以色列人与亚兰人相对安营七日,到第七日两军交战。那一日以色列人杀了亚兰人步兵十万,其余的逃入亚弗城,城墙塌倒,压死剩下的二万七千人。便哈达也逃入城,藏在严密的屋子里。
a. 那一日以色列人杀了亚兰人步兵十万:这显然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是通过现有的以色列军队实现的,而不是借助其他外部力量。神想要表明,尽管看起来不太可能,但他能够通过这个表面上软弱且低效的工具来成就大事。
b. 城墙塌倒,压死剩下的二万七千人:在战场上大获全胜后,神又使用非同寻常的方式击败亚兰人。这些亚兰人曾错误地理解神,亵渎神的名。
i.“亚弗城里被杀的两万七千人,包括城墙倒塌时城里的所有人。”(怀斯曼)
4.(31-34)亚哈乐意与神的敌人讲和。
他的臣仆对他说:“我们听说以色列王都是仁慈的王,现在我们不如腰束麻布,头套绳索,出去投降以色列王,或者他存留王的性命。”于是他们腰束麻布,头套绳索,去见以色列王,说:“王的仆人便哈达说:求王存留我的性命。”亚哈说:“他还活着吗?他是我的兄弟。”这些人留心探出他的口气来,便急忙就着他的话说:“便哈达是王的兄弟。”王说:“你们去请他来。”便哈达出来见王,王就请他上车。便哈达对王说:“我父从你父那里所夺的城邑,我必归还,你可以在大马色立街市,像我父在撒玛利亚所立的一样。”亚哈说:“我照此立约,放你回去。”就与他立约,放他去了。
a. 现在我们不如腰束麻布,头套绳索,出去投降以色列王:不久前,便哈达对亚哈和以色列王国发出了严厉的威胁(列王纪上20:1-6)。此刻,他极尽所能地放低姿态,希望能博得这位出乎众人意料而大获全胜的以色列国王的怜悯和好感。
i.“缠在头上的绳索是恳求的标志,他们的样子就像在得胜者战车的车轮旁做苦工的车夫。”(帕特森和奥斯特尔)
ii. 罪人应该像便哈达这样来到神 —— 万王之王的面前。他们应该带着真诚、谦卑、降服、诚挚来,并密切留意是否会有任何怜悯的迹象临到他们。
b. 他还活着吗?他是我的兄弟:对这个有着极其异教的神观念的异教国王,亚哈产生了一种亲近感。也许亚哈想获得便哈达和亚兰的友谊,把它作为一种保护,对抗强大和有威胁的亚述帝国。如果是这样,那他就找错了朋友。
i.“这不是礼节,而是愚昧。不久之后,这个“兄弟”便哈达将用亚哈所赐的那条命来攻打亚哈(列王纪上22:31)。”(特拉普)
c. 我照此立约,放你回去:亚哈根本无权签订这个条约。这场胜利属于耶和华,并不属于亚哈;他没有权利通过谈判放弃这场胜利。
5. (35-38)一个先知准备去质问亚哈王。
有先知的一个门徒,奉耶和华的命对他的同伴说:“你打我吧!”那人不肯打他。他就对那人说:“你既不听从耶和华的话,你一离开我,必有狮子咬死你。”那人一离开他,果然遇见狮子,把他咬死了。先知的门徒又遇见一个人,对他说:“你打我吧!”那人就打他,将他打伤。他就去了,用头巾蒙眼,改换面目,在路旁等候王。
a. 有先知的一个门徒:这似乎与本章前面提到的那个先知不是同一个人。这再次提醒我们,耶和华的七千名忠实追随者在以色列很活跃。
i.“虽然没有提到名字,但约瑟夫认为第35节所说的匿名‘门徒‘是米该雅,他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他认为,正是因为米该雅的预言性谴责,王才把他关进了监狱。”(戴迪)
ii.“这是第一次提到这些特殊的先知群体(列王纪下2:3-7;2:15;4:1;4:38;5:22;6:1;9:1),他们出现在暗利王朝的关键时期,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证据表明他们的存在。”(怀斯曼)
b. 你打我吧:在神的指示下,这位先知需要弄出一处伤口给亚哈王看。当他的同伴拒绝时,先知宣布了对这个同伴的审判,审判的方式很不寻常 —— 会有狮子来攻击他(必有狮子咬死你)。
i. 同伴不仅仅是以色列国中的一个普通人。言外之意,他是一个先知的门徒。他自己是一个跟随神的人,对神在先知中的工作很敏感。他应该更清楚这是神的命令。虽然这个意思在新钦定本中不是很清楚,但在其他译本中很清楚(译注:和合本也不是很清楚):“有一群先知,其中的一个奉神命令要另一个先知打他”(现代译本);“一位先知奉主的命令叫另一位先知打他,但那人却不肯动手”(当代译本)。
ii.“这似乎是一个严厉的措施,但这样做有充分的理由。这个人也是先知门徒中的一员,他知道神常常以这种方式传达他的旨意,本应该立即服从;因为当神命令时,打人并非不善,当他的同伴要求他这么做时,这对他的同伴并非是冒犯或伤害。”(克拉克)
c. 用头巾蒙眼,改换面目:带着弄好的伤口,这位先知等着亚哈王的到来,以便能把神的信息传达给王。
6.(39-40)先知给出一个实例教训。
王从那里经过,他向王呼叫说:“仆人在阵上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人来,对我说:‘你看守这人,若把他失了,你的性命必代替他的性命,不然,你必交出一他连得银子来。’仆人正在忙乱之间,那人就不见了。”以色列王对他说:“你自己定妥了,必照样判断你。”
a. 仆人在阵上的时候:这位匿名先知效仿其他先知的方式,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给亚哈王传达信息。
b. 仆人正在忙乱之间,那人就不见了:先知的故事讲到有一个人负责看守另一个人,以此说明了自己的不忠诚。在故事中,这个有罪之人的借口是他忙乱,这根本不是借口。他应该专注于他当做的事。
i.“在战场上,这种情况很可能发生。你不可能一边看守俘虏,一边还忙别的事情。”(梅尔)
ii. 先知所编造的故事中的虚构借口,在许多人的生活中,尤其是许多福音传道者的生活中成为了现实。“如果一个人被呼召去传讲神的话语,却忙于一百件与他的核心工作无关的事情,从而失去了传讲的机会,那么他就彻底失败了。我们被神指定要做的工作,我们必须去做。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失败了,那么我们的‘忙乱’,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是徒劳的。”(摩根)
iii. 那人就不见了:正如故事中的俘虏逃跑了一样,在我们的基督徒生活中,很多机会也从我们手中溜走了。“今天早上,我希望你们能记住,如果我们生命中的任何部分不是在服侍神之中度过的,那它就不见了。时间过去就不见了。你无法再让它回来,甚至连刚才溜走的最后一刻,也无法让它返回。”(司布真)
c. 你自己定妥了,必照样判断你:在先知的故事中,他没有尽到看守托付给他的东西的责任。亚哈正确地判断出,他应该为自己没有看守好托付给他的东西而承担责任。
7.(41-43)神的斥责。
他急忙除掉蒙眼的头巾。以色列王就认出他是一个先知。他对王说:“耶和华如此说:‘因你将我定要灭绝的人放去,你的命就必代替他的命,你的民也必代替他的民。’”于是以色列王闷闷不乐地回到撒玛利亚,进了他的宫。
a. 以色列王就认出他是一个先知:这表明为什么先知认为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刚从战场上回来的士兵是明智的,以及为什么身上有伤是必要的。因为亚哈有意识地躲避先知。
b. 因你将我定要灭绝的人放去,你的命就必代替他的命,你的民也必代替他的民:神原本打算让便哈达彻底灭亡,但他也打算让这件事通过以色列军队来实现。神在意的不仅仅是便哈达的死亡,还包括他死亡的方式。
c. 于是以色列王闷闷不乐地回到撒玛利亚,进了他的宫:亚哈闷闷不乐,但他没有悔改。亚哈知道自己是个罪人,但他感到很难过的是罪的后果,而不是对罪本身。
©1996–present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