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第3章 — 摩西回忆进军迦南地,以及约书亚的任命
A. 摩西回忆击败巴珊
1. (1-2) 神命令以色列攻击巴珊。
“以后,我们转回向巴珊去。巴珊王噩和他的众民都出来,在以得来与我们交战。耶和华对我说:‘不要怕他,因我已将他和他的众民,并他的地都交在你手中,你要待他像从前待住希实本的亚摩利王西宏一样。’
a. 以后,我们转回向巴珊去:当以色列人越来越靠近应许之地,向西朝着约旦河行进时,他们经过了巴珊王噩的领地。
i. “巴珊位于加利利的北部和东北部,这一地区森林茂密,以牧场和高山闻名,如今是德鲁兹人的聚居地。”(汤普森)
b. 不要怕他,因我已将他和他的众民,并他的地都交在你手中:尽管巴珊王噩身材高大(申命记3:11),神还是特意吩咐摩西和全体以色列人不要惧怕他。神会赐给以色列同样的胜利,就如他们在战胜亚摩利王西宏时所获得的胜利一样(民数记21:31-32)。
2. (3-11) 以色列击败巴珊。
“于是耶和华我们的神也将巴珊王噩和他的众民,都交在我们手中,我们杀了他们,没有留下一个。那时,我们夺了他所有的城,共有六十座,没有一座城不被我们所夺。这为亚珥歌伯的全境,就是巴珊地噩王的国。这些城都有坚固的高墙,有门、有闩;此外还有许多无城墙的乡村。我们将这些都毁灭了,像从前待希实本王西宏一样,把有人烟的各城,连女人带孩子,尽都毁灭。惟有一切牲畜和城中的财物,都取为自己的掠物,那时我们从约旦河东两个亚摩利王的手,将亚嫩谷直到黑门山之地夺过来。(这黑门山,西顿人称为西连,亚摩利人称为示尼珥。)就是夺了平原的各城,基列全地、巴珊全地,直到撒迦和以得来,都是巴珊王噩国内的城邑。(利乏音人所剩下的,只有巴珊王噩。他的床是铁的,长九肘,宽四肘,都是以人肘为度。现今岂不是在亚扪人的拉巴吗?)”
a. 那时,我们夺了他所有的城,共有六十座:对巴珊王噩的征服,使以色列人在约旦河东岸拥有了更多的领土。这场胜利向他们表明,靠着神的力量,他们能够战胜在约旦河西岸即将面对的迦南人。
i. 所有的城,共有六十座:“然而,‘城’这个词不一定意味着这些地方人口众多。有些城有数千居民,而其他的城只有几百人。”(卡兰德)
b. 利乏音人所剩下的,只有巴珊王噩:显然,噩是约旦河东岸他所在地区最后一个利乏音人。
i. 在这前三章中反复提到利乏音人,表明以色列人只要信靠神,就能战胜这一令人畏惧的战士种族。这也表明,大约40年前,以色列人对这些人的恐惧(民数记13:32-33有记载)是毫无根据的。考虑到下一代人凭信心取得的胜利,以色列人在加低斯巴尼亚所说的理由(民数记13章记载)不过是借口而已。
c. 他的床是铁的:按照现代的度量,噩的床长14英尺,宽6英尺(4米长,2米宽)。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描述的是他的石棺。无论这是他的床还是棺材,都表明了噩身材高大。
i. “假设这床比噩的身高长一肘,这肯定合理,并且假设一肘约为18英寸长,因为这大概是人一肘的平均长度,那么噩有12英尺高。或许我们觉得这非同寻常,甚至几乎令人难以置信。因此,许多评注者便按照自己的想象,把那张床架加长,把那个人的身高缩短,使得床架比躺在上面的人还要长出三分之一,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把噩(Og)的身高缩减到六肘;但即便如此,他们也算出他至少有9英尺高。”(克拉克)
ii. 岂不是在亚扪人的拉巴吗:“历史学家说,由于这张床构造独特、尺寸惊人,它成了一件博物馆展品,在他所处的时代仍在亚扪人的拉巴城展出。”(梅里尔)
B. 摩西回忆在约旦河东岸定居的支派。
1. (12-17)约旦河东岸被征服的土地在流便支派、迦得支派以及玛拿西半支派之间的分配情况。
“那时,我们得了这地。从亚嫩谷边的亚罗珥起,我将基列山地的一半,并其中的城邑,都给了流便人和迦得人。其余的基列地和巴珊全地,就是噩王的国,我给了玛拿西半支派。亚珥歌伯全地乃是巴珊全地,这叫作利乏音人之地。玛拿西的子孙睚珥占了亚珥歌伯全境,直到基述人和玛迦人的交界,就按自己的名称这巴珊地为哈倭特睚珥,直到今日。我又将基列给了玛吉。从基列到亚嫩谷,以谷中为界,直到亚扪人交界的雅博河,我给了流便人和迦得人,又将亚拉巴和靠近约旦河之地,从基尼烈直到亚拉巴海,就是盐海,并毗斯迦山根东边之地,都给了他们。
a. 那时,我们得了这地:以色列人已经征服了约旦河东岸的大片土地。流便和迦得支派请求得到这片领土(民数记32;1-5),这片土地就分给了他们和玛拿西半个支派(民数记32:33)。
b. 我给了:这些词的重复强调了土地属于神,他按自己的意愿分配土地。
2. (18-20) 对居住在约旦河东岸支派的命令:要协助其余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地。
“那时,我吩咐你们说:‘耶和华你们的神已将这地赐给你们为业。你们所有的勇士都要带着兵器,在你们的弟兄以色列人前面过去。但你们的妻子、孩子、牲畜(我知道你们有许多的牲畜),可以住在我所赐给你们的各城里。等到你们弟兄在约旦河那边,也得耶和华你们神所赐给他们的地,又使他们得享平安,与你们一样,你们才可以回到我所赐给你们为业之地。’
a. 那时,我吩咐你们:摩西回顾了民数记32:17-33中记载的与两个半支派的协议。神同意把这片土地赐给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支派,条件是他们要派勇士过河,成为以色列各支派联军的一部分。
b. 等到……你们才可以回到我所赐给你们为业之地:约书亚记22:1-9描述了住在约旦河东的支派光荣地履行了他们的承诺。他们与其他支派一起战斗了至少七年,征服了迦南人的主要城邦。
C. 摩西回忆约书亚的任命。
1. (21-22) 摩西鼓励约书亚。
那时我吩咐约书亚说:‘你亲眼看见了耶和华你神向这二王所行的,耶和华也必向你所要去的各国照样行。你不要怕他们,因那为你争战的,是耶和华你的神。’”
a. 那时我吩咐约书亚:约书亚肩负一项艰巨的使命 —— 带领整个民族进入一片不受欢迎的土地,并且必须通过战斗才能拥有神合法赐给他们的产业。
b. 你不要怕他们:这个命令是基于一个承诺—— 那为你争战的,是耶和华你的神。既然神曾为以色列人争战,战胜了这二王(亚摩利人的西宏和巴珊的噩),以色列人就可以完全信靠他。记念神过去的信实,是约书亚在当前和未来困境中信靠神的关键。这一原则对今日的信徒同样适用。
i. “他再次以圣战的语言宣告‘不要惧怕’,因为神是为他们争战的‘战士’。”(卡兰)
ii. “我们必须清楚知道,神为他们争战并非意味着神站在他们一边,而是他们站在神的一边。若他们的事业不义,神就不会为他们争战。正因为他们的争战是在遵行神的旨意,神才为他们争战……除非我们确知自己与神同行,否则在任何冲突中都无权要求或期待神为我们争战。”(摩根)
2. (23-29) 摩西回忆他当时请求神让他能进入应许之地。
“那时,我恳求耶和华说:‘主耶和华啊,你已将你的大力大能显给仆人看,在天上、在地下,有什么神能像你行事、像你有大能的作为呢?求你容我过去,看约旦河那边的美地,就是那佳美的山地和黎巴嫩。’但耶和华因你们的缘故向我发怒,不应允我,对我说:‘罢了!你不要向我再提这事。你且上毗斯迦山顶去,向东、西、南、北举目观望,因为你必不能过这约旦河。你却要嘱咐约书亚,勉励他,使他胆壮,因为他必在这百姓前面过去,使他们承受你所要观看之地。’于是,我们住在伯毗珥对面的谷中。”
a. 那时,我恳求耶和华说……求你容我过去,看:摩西在旷野的米利巴犯下大错,因严重悖逆神的指示,耶和华明令禁止他踏入应许之地(民数记20:10-13)。然而,摩西知道神有丰富的怜悯和赦免。他知道请求神改变先前的决定,允许他踏入迦南—— 这片他毕生带领以色列人所向往的土地—— 并无不妥。
i. “动词恳求是一个表达力度很强的词,意思是‘恳切请求’、‘乞求关照’、‘祈求’。
ii. 摩西生命的前40年,自信能拯救以色列人。随后40年生活在照顾岳父的羊群的过程中,这份自信被彻底摧毁;最后40年成为神的器皿,他成为了神用以带领并拯救以色列的器皿。然而,因为他在米利巴没有顺服神(民数记20:10-13),他至死未能进入迦南。难怪摩西如此恳求耶和华。
b. 罢了!你不要向我再提这事:神不想听摩西对于这件事的诉求。对于摩西的罪,神不会改变他的决定(民数记20:10-13)。由于摩西身处于领袖的地位,以及他作为领受并教导神话语的人,他的罪受到了更严厉的审判(雅各书3:1 )。
i. 根据雅各书3:1,教师和带领者应当接受更严格的审判,但这不意味着要以完美标准苛求他们。尽管百姓的行为比摩西更恶劣,但这与此无关。
ii. 在米利巴的罪中(民数记20:10-13),摩西有损通过磐石出水对基督救赎的预表。新约明确指出,这供应活水的磐石就是耶稣的预表(哥林多前书10:4)。耶稣被击打一次,就为所有信靠他的人赐下生命(约翰福音7:37)。但若再次击打,甚至连续两下击打,便是不必要且不义的 —— 因为神的儿子只需一次受苦(希伯来书10:10-12)。如今我们可以凭信心来到耶稣面前(罗马书10:8-10),正如摩西本应以信实的话语为以色列带来活水。某种意义上,摩西破坏了这一预表基督工作的图景。
iii. 金茨伯格(Ginzberg)记载了一则拉比传说:当摩西击打磐石而非用话语吩咐时,磐石流出的是血与水。“神给他的兆头是要显明,在水流出之前,米利巴的磐石会因摩西急躁、不耐烦的话语而流血 —— 这话语最终导致他被定罪。”
c. 你不要向我再提这事:摩西是一位伟大的代祷者—— 也许是圣经中最伟大的代祷者之一。然而,即使对摩西的祷告,神也会说“不”。神有时会对他最有力的代求者说 “不”(耶利米书15:1)。
d. 上毗斯迦山顶去:这是摩西能远远看到迦南,随后离世的地方—— 也是申命记将结束的地方。
i. “这座高地,其现代名称很可能是拉斯埃斯 —— 西亚加赫,座落于尼波山以北,在约旦河流入死海处以东约十英里的地方。从这一制高点,可以望见迦南全境,北至黑门山,南至别是巴,西抵地中海。摩西等到离世时刻才登上此山(申命记34:1–5),因此,望到应许之地成为他漫长一生的最后一幕。”(卡兰德)
e. 你却要嘱咐约书亚,勉励他,使他胆壮:尽管摩西不能进入迦南地,但他有责任尽他所能帮助他的继任者约书亚取得成功。这是神子民中领袖的敬虔榜样,今天的领袖总是应该勉励和坚固下一代的领袖。
i. 摩西有一颗真正的牧者的心。他知道他的事工不是以自己和自己的满足为中心的,而是以神和他的子民为中心。
ii. “事实上,直到第34章才记载摩西的死,因此申命记全书以摩西即将离世的宣告开始,以他实际离世的宣告结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以色列伟大立法者摩西的属灵遗嘱。”(汤普森)
f. 使他们承受你所要观看之地:带领以色列进入那地的是约书亚,不是摩西。但摩西在毗斯迦山将看见应许之地,并确信神的应许必成就 —— 以色列终将得着那地。
i. “我们要不住地祷告;常常祷告,永不灰心;祈求、寻找、叩门。但有些事情,神会说:‘不要向我再提这事。’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事情与他人有关,但更多时候与我们自己有关,就像使徒保罗的情况(哥林多后书12:9)……即使他不赐下所求的,也必赐下毗斯迦的异象和更多恩典。”(迈耶)
ii. “从地上的福乐被带入天上荣耀的人,实在没有理由抱怨。神在这事上向摩西显明了他的恩慈与严厉。”(克拉克)
©1996–present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