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 第1章 — 摩西回顾以色列人从西奈山到加低斯巴尼亚的旅程
A. 引言:摩西回忆从西奈山(何烈山)的出发。
1. (1) 以下所记的是摩西……所说的话。
以下所记的是摩西在约旦河东的旷野,疏弗对面的亚拉巴,就是巴兰、陀弗、拉班、哈洗录、底撒哈中间,向以色列众人所说的话。
a. 在约旦河东:此时,以色列人扎营在摩押平原,他们能够看到约旦河对面的应许之地。那是神应许给他们的迦南地,但他们已经有400年未曾占领这片土地了。
b. 旷野:以色列人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旅程,从埃及出发—— 由于他们的不信,以及第一代出埃及的成年人死亡,这段旅程更变得加漫长和艰难。
c. 以下所记的是摩西……向以色列众人所说的话:在以色列历史的这一关键时刻 —— 处于应许之地的门槛上,且即将确立真正的民族身份之际,摩西在申命记这卷书中向以色列人讲话。特拉普认为,摩西用了十天或更短的时间,就向以色列人传达了申命记的全部内容。
i. 申命记的这名称意思是“重申律法”。这是摩西律法的第二次颁布,第一次是在西奈山(出埃及记20-23章)。摩西不得不向以色列人重申神的律法,因为当律法最初在西奈山宣告时,那些准备进入应许之地的人即便当时已经出生,也都还只是孩子。
d. 摩西对全体以色列人所说的话:从本质上来说,申命记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布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由三场布道组成的系列讲道,是摩西怀着深切而热忱的心情向以色列人宣讲的。
i. 摩西的心情沉重,因为他知道自己将无法与以色列人一起进入迦南应许之地。他在米利巴对神命令的违背(民数记20:1-13),意味着他无法见证以色列人出埃及这一历程的最终完成。
ii. 摩西的心满怀热情,因为他知道如果这一代人(这是有信心的一代,不同于在旷野中灭亡的那一代)不遵守神的律法,那么神的约就会转而与他们为敌,并降祸于他们。因此,耶和华通过充满激情的摩西在申命记中热切地呼吁,恳求以色列人选择生命!(申命记30:19)
iii. 因此,申命记是一本充满重复教导的书,也是一本关于预备的书。神的子民永远都需要被提醒,正如彼得所说的那样,你们虽然晓得这些事,并且在你们已有的真道上坚固,我却要将这些事常常提醒你们。(彼得后书1:12)。
iv. 除了摩西向以色列人所讲的一系列讲道外,申命记也是耶和华与以色列之间的一份契约。许多解经家指出,申命记的结构与古代统治者和臣民之间所订立的契约存在相似之处。“在开篇的这些经文中所使用的措辞揭示了这本书的性质。”‘以下所记的’(第1节)暗示了宗主—附庸之间契约的序言。”(卡兰德)
v. 申命记中记录的三篇讲道(1:1-4:43,4:44-26:19,以及27:1-34:12)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传达给以色列人的,很可能都是在同一个月内。与以色列人出埃及相关的四卷书中,每卷所涵盖的时间跨度很有意思。
· 出埃及记涵盖了大约80年的时间,从摩西出生到以色列人抵达西奈山。
· 利未记所记述的事情发生在以色列人在西奈山停留的那一年。
· 民数记涵盖了大约38年,从以色列人在西奈山开始,直到他们来到摩押平原,迦南地的边缘。
· 申命记时间跨度大约为一个月,记录了摩西在摩押平原对以色列发表的三篇讲道。
e. 摩西对所有以色列人说……在旷野:申命记同样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书卷,因其在教导与属灵预备方面对耶稣大有益处。在旷野受试探期间,耶稣显然曾默想申命记,因为我们的救主在回应撒旦时,三次引用了其中的内容。申命记对耶稣而言是一部珍贵的书卷,书中的真理对他有着切实的帮助。
i. 当撒旦试探耶稣,让他用神圣力量将石头变成面包时,耶稣引用申命记8:3回答撒旦: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而是靠神口中所出的一切话(马太福音4:3-4)。
ii. 当撒旦试探耶稣,让他在时机未到之前试探天父,显明自己是弥赛亚时,耶稣引用申命记6:16回答撒旦:不可试探主你的神。(马太福音4:5-7)
iii. 当撒旦试探耶稣,通过跪拜魔鬼来绕过十字架时,耶稣引用申命记6:13回答撒旦: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马太福音4:8-10)。
iv. “申命记是那条银色的小溪,那条珍贵的涓涓溪流,我们的大能者,主基督正是从其中挑选出那三块光滑的石子,在那激烈的交锋中,用它们击倒了来自地狱的歌利亚。”
v. “申命记是旧约中最伟大的书卷之一。它对各个时代的家庭和个人信仰的影响,超越了圣经中的任何其他书卷。它在新约中被引用超过八十次,因此它属于旧约中被早期基督徒频繁引用的四部书卷之一(其他三卷是创世纪、诗篇和以赛亚书)。”(汤普森)
2. (2-4) 从何烈山到加低斯·巴尼亚的旅程。
从何烈山经过西珥山,到加低斯巴尼亚,有十一天的路程。出埃及第四十年十一月初一日,摩西照耶和华藉着他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话都晓谕他们。那时,他已经击杀了住希实本的亚摩利王西宏,和住以得来、亚斯他录的巴珊王噩。
a. 加低斯·巴尼亚:在民数记第13章和第14章中所记载发生的事,正是在这个地方,以色列人听信了那些不忠的探子的报告,从而背叛了神,他们拒绝信靠神,也不愿进入应许之地。
b. 从何烈山经过西珥山,到加低斯巴尼亚,有十一天的路程:从何烈山到加低斯巴尼亚的旅程仅用了十一天。然而,从加低斯巴尼亚(那片应许之地的入口处)出发,再回到加低斯巴尼亚(又回到了应许之地的入口处),却耗费了三十八年的时间。
i. 这是因为那一代不信的人(即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的成年人),在旷野三十八年的时间里死去之后,又有新一代信靠神的人兴起,取代了他们。
ii. 第四十年:“这一年在各个方面对希伯来人来说都是令人忧伤的一年;这一年的第一月,米利暗离世,民数记20章;第五个月的第一天,亚伦去世,民数记33:38;这一年结束之时,摩西本人也去世了。”(克拉克)
c. 他已经击杀了住希实本的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当以色列人最初来到加低斯·巴尼亚,有机会进入应许之地时,他们极为害怕的是,自己会被迦南人的军事力量击败。但当新一代信靠神并向前迈进时,神立刻让他们战胜了两位异教的王(西宏和噩)。一旦以色列人准备好以信心来接受,神就赐给他们胜利,战胜仇敌。
3. (5) 摩西: 律法的讲解者。
摩西在约旦河东的摩押地讲律法说:
a. 在约旦河东:传达申命记中所记录的信息,是摩西为以色列百姓最终进入应许之地所做的最后几件事之一。摩西明白,神的子民需要了解神的话语。
b. 摩西……讲律法:在申命记中,摩西是以色列的讲解教师。译为“讲”的希伯来语一词源于“深入挖掘”或“开采”的概念。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是揭示、清晰化、全面解释。摩西将为百姓挖掘出神真理的财富,帮助他们预备好进入迦南。
4. (6-8) 从何烈山出发的命令。
“耶和华我们的神在何烈山晓谕我们说:‘你们在这山上住的日子够了,要起行转到亚摩利人的山地和靠近这山地的各处,就是亚拉巴、山地、高原、南地、沿海一带迦南人的地,并黎巴嫩山又到幼发拉底大河。如今我将这地摆在你们面前,你们要进去得这地,就是耶和华向你们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应许赐给他们和他们后裔为业之地。’
a. 耶和华我们的神在何烈山晓谕我们:从西奈山出发(何烈山和西奈山是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名称)这一事件记录在民数记第10章中。然而,民数记第10章的叙述并没有呈现这里记录的细节。
i. 回顾从西奈山到以色列目前在摩押平原扎营之地的旅程,是对神信实的重要见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们将跨越约旦河,并信靠神使他们征服迦南人。这需要对神极大的信心,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对神过去信实的认识之上。
ii. “如果每个基督徒都能这样回顾自己过往的人生,他将会看到同样多的证据,表明神对自己肉身与灵魂都关怀备至;也会看到同样多的证据,来证明神在拯救他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永恒的怜悯。”(克拉克)
b. 你们在这山上住的日子够了:简单地说,神告诉以色列人要继续前进。在西奈山待了一年已经够了;他把他们从埃及领出来,并不是让他们永远住在西奈。如今是时候在信心中前进,去得着应许之地了。
i. 加拉太书4章和希伯来书12章,象征性地将西奈山与基于行为和律法的旧约联系起来。对于现今的基督徒而言,花些时间研习律法十分重要,正如加拉太书3:24-25所揭示的,律法能教导信徒,让他们认识神圣洁的品性,以及需要救主的迫切性。然而,神从未打算让基督徒在西奈山的律法之下度过属灵的一生。凭着信心,信徒必须迈向应许之地。
ii. 今天许多基督徒已经在律法主义的思维模式下生活了够长的时间了,他们应该信靠神,生活在他的恩典之下。“律法并非是让人一直遵循,而只是在一段时期内引导他们,直至他们与基督联合(加拉太书3:16-25)。”人必须谦卑下来,并经历一段时间的锤炼;先有对痛苦的感知,才会有蒙怜悯的体会。”(特拉普)
iii. 查尔斯·司布真思考过信徒可能在某些方面停留过久(日子够了),需要继续前行的诸多情形。
· 有些人在西奈山下律法的约束中停留得太久 —— 而他们本应继续前行,走向各各他。
· 有些人在小信的山上停留太久—— 他们应该迈向更大的信心。
· 有些人在无尽质疑的山上停留太久—— 他们应该在基督的简单质朴中找到安息。
· 有些人在计划和策划的山上停留太久—— 他们应跨出这一步,付诸行动。
c. 转身,如今我将这地摆在你们面前:尽管这会是一项挑战,但神已将应许之地摆在以色列人面前。在此,摩西回想起耶和华在西奈山对他们讲话,吩咐他们继续前行并夺取那片土地的时刻。
i. “他们的南界可能延伸到亚摩利山地;他们的西界到地中海沿岸;他们的北界到黎巴嫩;他们的东界到幼发拉底河:这曾是所罗门统管的范围;见列王纪上4:21。”(克拉克)
ii. “确实,这片土地的理想边界一直延伸到幼发拉底河。可能只有在大卫的时代,这一理想才大致实现(撒母耳记下8:3;参见创世纪15:18)。”(汤普森)
5. (9-18) 当摩西在以色列人中任命各支派领袖的时候
“那时,我对你们说:‘管理你们的重任,我独自担当不起。耶和华你们的神使你们多起来。看哪,你们今日像天上的星那样多。惟愿耶和华你们列祖的神使你们比如今更多千倍,照他所应许你们的话赐福与你们。但你们的麻烦,和管理你们的重任,并你们的争讼,我独自一人怎能担当得起呢?
你们要按着各支派选举有智慧、有见识、为众人所认识的,我立他们为你们的首领。’ 你们回答我说:‘照你所说的行了为妙。’
我便将你们各支派的首领,有智慧为众人所认识的,照你们的支派,立他们为官长、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管理你们。
“当时,我嘱咐你们的审判官说:‘你们听讼,无论是弟兄彼此争讼,是与同居的外人争讼,都要按公义判断。审判的时候,不可看人的外貌;听讼不可分贵贱,不可惧怕人,因为审判是属乎神的。若有难断的案件,可以呈到我这里,我就判断。’ 那时,我将你们所当行的事都吩咐你们了。
a. 我独自担当不起:民数记第11章讲述了摩西遭遇危机的情形。当时百姓再次抱怨神所赐的食物。为帮助摩西分担重担,神指示他挑选七十位长老,协助他在管理民众的压力下坚持下去。
i. 正如在民数记11章中所描述的,这些长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要和摩西一同站立(民数记11:16),要有与摩西相同的灵,并和摩西同当这管理百姓的重任(民数记11:17)。
b. 要从你们的支派中选举有智慧、有见识、为众人所认识的,我立他们为你们的首领:这描述了在民数记11章中记载的长老的任命。在那之前,曾有过挑选士师来帮助摩西的事(出埃及记18章),但那是另一回事。
c. 我便将你们各支派的首领,有智慧为众人所认识的,照你们的支派,立他们为官长:摩西在自己与会众的认可下挑选了以色列的长老。然后,他向这些长老传授了公义领导的原则,藉此摩西减轻了许多负担。
i. 审判的时候,不可看人的外貌:“切勿因富人或权贵那副傲慢、张狂的模样,就促使你做出不公正的裁决;也不要因穷人那副凄惨无助的神情,就在非正义的事情上偏袒他;或是在压迫者的要求下做出不利于他的判决。要清正廉洁、不可腐败,因为审判是属乎神的;你们是在代替神行事,行事要像他一样。”(克拉克)
B. 摩西回忆以色列人因不信拒绝进入应许之地。
1. (19-21) 摩西记起自己在加低斯巴尼亚时,对以色列民众的恳切劝诫。
“我们照着耶和华我们神所吩咐的,从何烈山起行,经过你们所看见那大而可怕的旷野,往亚摩利人的山地去,到了加低斯巴尼亚。
我对你们说:‘你们已经到了耶和华我们神所赐给我们的亚摩利人之山地。
看哪,耶和华你的神已将那地摆在你面前,你要照耶和华你列祖的神所说的上去得那地为业,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
a. 从何烈山起行:民数记10:11-36描述了以色列人从西奈山那激动人心的启程。以色列人按照各支派遵神所吩咐的次序行进。白天有云柱引领,夜晚有火柱指引,约柜在队伍前方开路,就这样,以色列人离开了西奈山。
i. 他们艰难地穿越旷野,来到加低斯·巴尼亚。“到达加低斯·巴尼亚时,他们一定感到极大的宽慰,这是一个有丰富水泉和草场的大绿洲。”(梅里尔)
b. 看哪,耶和华你的神已将那地摆在你面前;上去得那地为业:当以色列人抵达加低斯巴尼亚时,他们已然见证了神的信实,因神帮助他们穿越了亚摩利人的地界。摩西已预备好带领以色列民进入迦南地。
c. 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这种鼓励很重要,因为这是以色列的关键时刻。他们离开埃及才一年多,已准备好进入应许之地。那地就在他们面前,只要他们不惧怕不惊惶,凭信心就能得着。
2. (22-23) 摩西回忆以色列人提议派探子的事情。
“你们都就近我来,说:‘我们要先打发人去,为我们窥探那地,将我们上去该走何道,必进何城,都回报我们。’这话我以为美,就从你们中间选了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
a. 你们都就近我来,说:‘我们要先打发人去’:当摩西回忆以色列人对他提出的建议时,心中满是遗憾。其实并没有紧迫的理由要派探子前往应许之地。
i. 神已经告诉他们那地是美好的(出埃及记3:8,13:5;利未记20:24)。除非他们不相信主,否则没有理由通过他们的探查来确认这一点。神还告诉他们,他们将占领居住在那里的各族人的土地(出埃及记3:17,23:23)。除非他们不信耶和华,否则根本没有理由去窥探那些敌人,来验证神能否战胜他们。
b. 这话我以为美:摩西一定是带着某种遗憾回忆这一件事。百姓提出派探子去迦南,摩西同意了这个计划。这个计划他以为美。然而,当十二个探子中的十个带着充满恐惧和不信的报告回来时,百姓相信了那些不忠的探子,拒绝相信神的应许去占领迦南地。
i. 仅从民数13:2的记载来看,似乎这个派遣探子进入迦南的计划是神发起的,而不是百姓。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民数记载13:2主要涉及派遣探子的数量(12)和如何选择他们(每支派一人)。申命记告诉我们,这个计划最初是由百姓提出的,然后摩西批准,接着得到神的允许和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耶和华回应以色列人的想法是:“如果你们要派探子,就派十二个,每支派要派一人,让他们代表整个民族。”
ii. “根据民数记13:1-3中的叙述,以及这里所写的内容,情况似乎是这样的:是百姓最初提议进行这次侦查行动,然后摩西批准了这个想法,将请求递呈给了耶和华,耶和华同意了,并吩咐每个支派都派出一个代表。”(卡兰德)
3. (24-25) 摩西回忆探子的行程和报告。
于是他们起身上山地去,到以实各谷,窥探那地。他们手里拿着那地的果子下来,到我们那里,回报说:‘耶和华我们的神所赐给我们的是美地。’
a. 到我们那里,回报:明显的是,摩西没有提到不信的探子的恶信(民数记13:28-29)。似乎这个记忆过于痛苦,以至于摩西不想去想它。
b. 拿着那地的果子下来:归来的探子们不仅向以色列人讲述那片土地何等富饶,还带回了实物证明,其中就有迦南令人称奇的果实。这包括一大串葡萄、石榴和无花果(民数记13:23)。以实各这个名字可以意味着“一串”或“一束”。
c. 耶和华我们的神所赐给我们的是美地:以色列民族得到约书亚和迦勒这两位敬虔探子的报告,这原本已足够。除此之外,十二位探子一致宣称那片土地富饶,是神赐予以色列的礼物(民数记13:27)。
4. (26-33) 摩西记起以色列人因不信而拒绝进入应许之地,尽管他曾劝他们凭信心去占领那片土地。
“你们却不肯上去,竟违背了耶和华你们神的命令,在帐棚内发怨言说:‘耶和华因为恨我们,所以将我们从埃及地领出来,要交在亚摩利人手中,除灭我们。我们上哪里去呢?我们的弟兄使我们的心消化,说:那地的民比我们又大又高,城邑又广大又坚固,高得顶天,并且我们在那里看见亚衲族的人。’我就对你们说:‘不要惊恐,也不要怕他们。在你们前面行的耶和华你们的神必为你们争战,正如他在埃及和旷野,在你们眼前所行的一样。你们在旷野所行的路上,也曾见耶和华你们的神抚养你们,如同人抚养儿子一般,直等你们来到这地方。’你们在这事上却不信耶和华你们的神。他在路上,在你们前面行,为你们找安营的地方。夜间在火柱里,日间在云柱里,指示你们所当行的路。”
a. 却:在这种情形下,这是个令人不安的词。当那十个胆小的探子向以色列人报恶信时,他们口中说到的正是这个词(民数记13:28-33)。
i. 从本质上讲,那十个探子和全体以色列人都是在说:“我们进入了迦南地,发现那是一片美好的土地,正如耶和华所说的。在这一点上,神的话是真的。”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不相信神能使我们战胜这地的敌人并占有它。”
ii. 当神的子民看到神的应许是真实的,却仍在未来的大事上不相信他,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剧。“纪念神往日的恩典和怜悯,我们便能对当下和未来充满信心。”(司布真)
b. 你们却不肯上去,竟违背了耶和华你们神的命令,在帐棚内发怨言……你们却不信耶和华你们的神:神已经多次向以色列人证明了自己的信实。尽管一路上历经艰辛,他们无法指出任何将他们弃而不顾的例子。然而,他们却以悖逆、抱怨和不信来回应神的信实。
i. 他们无法确信神的爱,难以信赖这位他们心存疑虑的神。今天的基督徒同样应当坚信神的爱。许多信徒在与神同行的道路上受阻,正是因为他们并未真正相信神对他们的爱。他们应当自问:“究竟要怎样,才能最终让我确信神真的爱我?”我们不能等到神给予我们想要的一切后才去爱他。那会是目光短浅的孩子提出的自私要求,就如同孩子因不能随心所欲地吃到所有糖果,便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一样 。
ii. 神已经给出了他爱的终极证明: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5:8)。耶稣为罪人而死,是神的爱的终极表现;他无法做出比他在耶稣身上所做的更伟大的事情。现在,我们只需坦然地接受他的爱。
c. 在你们前面行的耶和华你们的神必为你们争战,正如他在埃及和旷野,在你们眼前所行的一样:摩西尽最大努力用这些话鼓励百姓信靠神。他呼吁他们要特别纪念神过往的信实,并思考神有能力使他们在征服迦南地过程中取得胜利。
i. 信徒的属灵对手(撒旦)喜欢让信徒忘记他们应该记住的事情(神过去为我们成就的得胜与神迹)。他也喜欢让信徒记住他们应该忘记的事情(过往的罪和过去老我的生命)。
ii. 也曾见耶和华你们的神抚养你们,如同人抚养儿子一般:‘没有哪一天没有磨难、没有教训、没有危险;但也没有哪一天神不会用他大能的手托住我们,就像一条大河支撑着传教探险者的船一样。’(迈耶)
d. 你们在这事上却不信耶和华你们的神:从某种意义上说,阻止以色列进入应许之地的并不是罪,而是不信(尽管不信确实是罪)。以色列的罪可以通过赎罪祭来遮盖,但他们对神爱的怀疑和不信使他们无法信靠神。
i. 信徒们常常认为是某种特定的罪阻碍他们与主同行。确实,主希望处理这样的罪并将其清除,但实现这一点的方法是加深与主之间的爱与信任的关系。不信和缺乏信任才是真正的敌人。
C. 摩西回忆以色列在加低斯·巴尼亚悖逆的后果。
1. (34-40) 摩西记起神对不信的以色列人发出的审判誓言。
“耶和华听见你们这话,就发怒起誓说:‘这恶世代的人,连一个也不得见我起誓应许赐给你们列祖的美地;惟有耶孚尼的儿子迦勒必得看见,并且我要将他所踏过的地赐给他和他的子孙,因为他专心跟从我。’耶和华为你的缘故也向我发怒,说:‘你必不得进入那地。伺候你、嫩的儿子约书亚,他必得进入那地,你要勉励他,因为他要使以色列人承受那地为业,并且你们的妇人孩子,就是你们所说必被掳掠的,和今日不知善恶的儿女,必进入那地。我要将那地赐给他们,他们必得为业。至于你们,要转回,从红海的路往旷野去。’
a. 就发怒起誓:因以色列人的不信和缺乏对神爱的信任,神发誓(诗篇95:11)出埃及的成年一代将不会承受应许之地,而是要死在旷野中。
b. 惟有耶弗尼的儿子迦勒:唯一的例外是迦勒和约书亚。在从应许之地回来并带回报告的十二个探子当中,只有他们二人是忠心的(民数记14:6-10)。
c. 你必不得进入那地:就连摩西自己也不会进入应许之地。尽管这一点在民数记第14章中并未明确宣告(后来在民数记第20章才提及),但当时就可推断出来,因为摩西并不在两个被点名的例外(约书亚和迦勒)之中。
d. 约书亚……他要使以色列人承受那地为业:摩西是圣经和整个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之一。然而,尽管摩西伟大,他无法也不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这一任务留给了摩西之后的约书亚。
i. 勉励他:神吩咐摩西勉励约书亚,神知道约书亚将接替摩西的职位。摩西给予鼓励,这对他而言是分内之事;约书亚领受这番鼓励,也大有益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前往迦南地的使命,终将借由约书亚承接完成。
ii. 摩西是伟大的立法者,他代表人们通过律法与神建立的关系。这可能会让一个人与神建立一种“旷野”般的关系,但永远不可能让他们与神建立起“应许之地”的关系。只有约书亚才能做到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希伯来语名字约书亚与耶稣的名字完全对应。只有耶稣才能将我们带入与神“应许之地”的关系当中。
e. 并且你们的妇人孩子,就是你们所说必被掳掠的……他们必进入那地:以色列人在加低斯·巴尼亚对不信的借口是,“如果我们要去占领这片土地,我们的儿女会被杀”(民数记14:3)。针对他们不信的借口,神回应道:“你们会被杀,你们的儿女却要得着那片土地。”
i.“实际上,当心灵倾向于妥协时,任何事情都可以作为借口。”(司布真)
ii. 想想神竟能如此轻而易举、迅速且透彻地识破人们给出的借口,着实令人警醒。我们常常对自己的借口信心满满,因为其他人觉得难以质疑这些借口。但神能看透借口,明白每个人真正的动机。
2. (41-46) 摩西记起他们敷衍的悔改和徒劳的进攻尝试。
“那时,你们回答我说:‘我们得罪了耶和华,情愿照耶和华我们神一切所吩咐的上去争战。’于是你们各人带着兵器,争先上山地去了。耶和华吩咐我说:‘你对他们说:不要上去,也不要争战,因我不在你们中间,恐怕你们被仇敌杀败了。’我就告诉了你们,你们却不听从,竟违背耶和华的命令,擅自上山地去了。住那山地的亚摩利人就出来攻击你们,追赶你们如蜂拥一般,在西珥杀退你们,直到何珥玛。你们便回来,在耶和华面前哭号,耶和华却不听你们的声音,也不向你们侧耳。
于是你们在加低斯住了许多日子。”
a. 我们得罪了耶和华;情愿上去争战:听到他们拒绝神会带来的后果后,以色列人改变了心意。然而,他们是凭自己的力量出去攻打敌人,而非凭信心,因为神并未引领他们。
i. “正如人类的本性那样,当那早期叛逆的一代人被禁止进入迦南(见35、40节)后,他们当即决定要去攻打敌人的城,但这被神禁止。”(梅里尔)
b. 违背耶和华的命令:他们在所谓的忏悔中这样违背神。他们的哀伤并非因为伤了神的心,而是因为还要在旷野中多待三十八年。因此神看到,即便在他们肤浅的悔改中,他们仍然违背了他的命令。
c. 住那山地的亚摩利人就出来攻击你们,追赶你们如蜂拥一般:他们凭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攻打敌人的城,结果以失败告终。他们彻底的失败让他们痛哭流涕。但这还是出于被发现做了错事所带来后果,而非因为伤了神的心,也不是因为他们不信任神的爱这样的罪。
i. “亚摩利人‘如蜂拥一般’追击他们,这形容敌人数量的庞大、紧追不舍且异常凶猛。”(卡兰德)
d. 于是你们在加低斯住了许多日子:申命记的其余部分对于以色列人从加低斯出发又回到那里,且大部分时间在旷野中游荡的这许多年只字未提。甚至民数记对这超过三十五年间所发生的事情也记载甚少。民数记仅提到可拉的叛乱(民数记16:1-40)、以色列人发怨言(民数记16:41-17:13)、米利暗的死亡(民数记20:1)以及以色列人在米利巴的悖逆(民数记20:2-13)。
i. “尽管旷野的道路充满艰辛,但神并没有撇下他们独自在其中摸索前行。神始终行在他们面前,在每次停下时为他们选定安营之地,指示他们应该在何处搭建帐篷”(摩根)
©1996–present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