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第4章 — 呼吁顺服
A. 摩西呼吁以色列民顺服
1. (1-4) 摩西要求以色列人从巴力毗珥的事件中吸取教训。
“以色列人哪,现在我所教训你们的律例、典章,你们要听从遵行,好叫你们存活,得以进入耶和华你们列祖之神所赐给你们的地,承受为业。所吩咐你们的话,你们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好叫你们遵守我所吩咐的,就是耶和华你们神的命令。耶和华因巴力毗珥的事所行的,你们亲眼看见了。凡随从巴力毗珥的人,耶和华你们的神都从你们中间除灭了。惟有你们专靠耶和华你们神的人,今日全都存活。
a. 以色列人哪,现在我所教训:摩西曾提醒以色列人,他们在旷野中多次悖逆神(申命记1:19-46)。如今,当他们准备好进入应许之地时,摩西希望他们能鉴于过去的悖逆行为,好好思考当下顺服的必要性。
i. 撒旦更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让信徒记住他们应该忘记的事情,忘记他们应该记住的事情。如果神的子民不记得他们过去的罪和对神的叛逆,他们就容易重蹈覆辙,陷入同样的犯罪模式和陷阱。
b. 好叫你们存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属灵的生死取决于以色列人的顺服与否。而从更直接的层面看,他们肉体的生死也取决于此。以色列即将攻打一个强大的民族,并将他们从应许之地赶走。如果以色列没有神的祝福,他们很快将会遭受重大失败,并被逐出迦南。
i. 以色列在应许之地的首次军事失利(约书亚记第7章)正是因为他们违背了神的命令。由于以色列中有一人(亚干)没有顺服神的命令,一场战斗因此而失败,有36人死于艾城。
c. 所吩咐你们的话,你们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这是关于神话语的重要原则。神的子民不可加添(即不能将人的传统思维或个人观点与神的律法等同),也不可删减(不能通过错误的教导、曲解经文,或宣称某些圣经作者不可靠或未得到默示)。这一观点在启示录22:18-19也被重申。
d. 耶和华因巴力毗珥的事所行的,你们亲眼看见了:在巴力毗珥,以色列与摩押和米甸女子行肉体和属灵的奸淫,犯了罪(民数记25:1-9)。这一灾难导致数千人在神的审判下死亡,且就发生在摩西向以色列人讲这些申命记话语的前几个月。
i. 摩西告诫那些今日全都存活,坚守信仰且未在巴力毗珥事件中受到神审判的人,他们必须要继续保持那份忠诚。
2. (5-8) 摩西谈到以色列,称其为一个伟大的民族,拥有一位伟大的神以及神伟大的律法。
我照着耶和华我神所吩咐的,将律例、典章教训你们,使你们在所要进去得为业的地上遵行。所以你们要谨守遵行。这就是你们在万民眼前的智慧、聪明。他们听见这一切律例,必说:‘这大国的人真是有智慧、有聪明。’
哪一大国的人有神与他们相近,像耶和华我们的神、在我们求告他的时候与我们相近呢?又哪一大国有这样公义的律例、典章,像我今日在你们面前所陈明的这一切律法呢?
a. 将律例、典章教训你们:摩西领导以色列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导以色列人神的律法,以及如何将律法应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在他们将要进去得为业的地上,遵守神的律法,是他们蒙福并在那地昌盛的关键。
b. 这大国的人真是有智慧、有聪明:这就是以色列因着对神律法的顺服而蒙福、昌盛时,他们的邻邦会对他们的评价。神的旨意是,通过以色列对圣约的顺服,使他们在列国中得高举,成为见证。这样,外邦人(比如所罗门最辉煌时期,示巴女王的来访)会看到耶和华以色列的神确实是独一的真神(列王纪上10章)。
c. 哪一大国的人有神与他们相近:从大多数的衡量标准来看,以色列并非大国,因为他们在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方面都不出众。然而,当他们遵守圣约时,就能享受神应许的祝福,并避开神所警告的咒诅(利未记26章,申命记27-28章)。这将使他们成为大国。
i. 以色列成为大国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领受了神的话语和律法(公义的律例、典章,像……这一切律法)。神将他的启示,即他的圣言,托付给了以色列人(罗马书3:2)。
ii. 这不仅是赐给以色列的礼物,更是全人类的遗产。“几乎世上所有民族都通过借鉴摩西法典的核心内容,印证了他们对犹太人的这一评价。若除去亚洲和欧洲 —— 无论古今 —— 从摩西律法中借鉴的内容,其余可堪称卓越的文明成果将寥寥无几。”(克拉克)
3. (9-14) 摩西督促以色列人从西奈山(何烈山)的经历中汲取教训。
“你只要谨慎,殷勤保守你的心灵,免得忘记你亲眼所看见的事,又免得你一生这事离开你的心,总要传给你的子子孙孙。你在何烈山站在耶和华你神面前的那日,耶和华对我说:‘你为我招聚百姓,我要叫他们听见我的话,使他们存活在世的日子,可以学习敬畏我,又可以教训儿女这样行。’那时你们近前来,站在山下,山上有火焰冲天,并有昏黑、密云、幽暗。耶和华从火焰中对你们说话,你们只听见声音,却没有看见形像。他将所吩咐你们当守的约指示你们,就是十条诫,并将这诫写在两块石版上。那时耶和华又吩咐我将律例、典章教训你们,使你们在所要过去得为业的地上遵行。”
a. 你只要谨慎:摩西提醒以色列人牢记他们在旷野年间所目睹、经历和学习的一切。这既包括神施行大能的良善与供应,也包括神对以色列民中不信与抱怨者所执行的审判。
b. 亲眼所看见的事:神将以色列人的信仰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这些事件真实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以色列人的信仰并非基于推测性的神学、神话、传说或哲学,而是基于神真实的、历史性的作为。
i. 这种模式在新约中得以延续,并且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基督徒的信仰并非基于推测性的神学、神话、传说或哲学,而是基于耶稣基督真实的、历史性的作为,尤其是他的死和复活(哥林多前书15:13-20)。
c. 总要传给你的子子孙孙:以色列人被吩咐只要谨慎。但他们不能只顾念自己,还需要将信仰传给他们的子子孙孙。
i. 这种教导有着明确的目的,就是让后代在存活在世的日子中学习敬畏耶和华。“敬畏耶和华’是旧约中一个主导思想。它被视为一个人对神应有的正确回应。这是神的恩赐,它能引导人尊崇神的位格,遵守他的诫命,并且憎恨罪恶(耶利米书32:40;希伯来书5:7)。”(汤普森)
d. 在耶和华你神面前的那日:对子孙的教导必须包括以色列人在何烈山(西奈山)与神的经历 —— 这一经历发生在申命记所记事件的约38年前,即便有在场目睹到这件事的人当时也只是孩童(出埃及记19:17-20:1)。
i. 在何烈山,以色列民听到神向他们所说的话(我要叫他们听见我的话)。这是他们需代代相传的经历。
ii. 两块石版:“最合理的解释是这两块石版是副本,每块均刻有全部十诫。这反映了古代立约的惯例 —— 立约双方各持一份文本存档,以备日后参照。(梅里尔)
e. 他将所吩咐你们当守的约指示你们:在西奈山,以色列人领受了神的律法,也进入了与耶和华所立的约(出埃及记24:1-8)。这个约中的应许,包含了以色列在顺服时会蒙受的祝福,以及在以色列在悖逆时会遭受的诅咒。(利未记26章)。
i. 律法虽在旷野时期已适用,但最终是为以色列在迦南地的生活而赐下。
ii. 他……的约:“这是‘berit’这个词在申命记中首次明确出现,它是表达圣约概念和圣约关系的基本术语。该词在旧约中出现超过三百次,在申命记中约出现二十八次,可以泛指所有类型的约—有条件或无条件的、双边或单边的、王室恩约、或是宗主国与附庸国之间的约 —— 或者像这里一样,仅指圣约的一个部分或要素。(梅里尔)
4. (15-20) 以色列在西奈山的经历是对偶像崇拜的警告。
“所以你们要分外谨慎,因为耶和华在何烈山从火中对你们说话的那日,你们没有看见什么形像。惟恐你们败坏自己,雕刻偶像,仿佛什么男像女像,或地上走兽的像,或空中飞鸟的像。或地上爬物的像,或地底下水中鱼的像。又恐怕你向天举目观看,见耶和华你的神为天下万民所摆列的日、月、星,就是天上的万象,自己便被勾引敬拜侍奉它。耶和华将你们从埃及领出来脱离铁炉,要特作自己产业的子民,像今日一样。
a. 耶和华在何烈山从火中对你们说话的那日,你们没有看见什么形像:在何烈山所领受的命令以色列人必须遵守。因为他们没有以任何形象看见神,所以神命令他们绝不可造任何代表他的像。
i. “无论神选择以何种方式显现或彰显自己,他都刻意不呈现任何可描述的形象。他不容许人崇拜某种形像,因为他是个灵,所以凡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克拉克)
ii. 以色列人被禁止敬拜任何男像女像。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但人不是神。敬拜唯独归属于神,而非任何人 —— 无论其本人还是其形像。
iii. 以色列人被禁止崇拜神所创造的物。没有地上走兽的像,或空中飞鸟的像。或地上爬物的像,或地底下水中鱼的像配得被崇拜。如果这样行就是将受造之物置于造物主之上(罗马书1:25)。
b. 耶和华将你们从埃及领出来脱离铁炉:因为神拯救了以色列,所以他有权要求他们的忠诚和效忠。神拯救他的子民,不是为了让他们随心所欲,而是为了让他们行他所喜悦的事。全人类都有义务尊崇并顺服作为造物主的神。而神身为他子民的救赎者,他子民理应以更大的尊崇和顺服回应神,回应那将他们领出来脱离铁炉的神。
i. “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就如同将他们从炼铁炉中救出。埃及的严酷奴役及其伴随的苦难,被比作当时最炽热的火焰。”(卡兰德)
ii. “神能够将一个无力反抗的奴隶民族从强大帝国的掌控中拯救出来,以此使这帝国蒙羞,这充分证明了神的无可匹敌。”(梅里尔)
5. (21-24) 摩西激励以色列人从他自身的失败事例中吸取教训。
耶和华又因你们的缘故,向我发怒起誓,必不容我过约旦河,也不容我进入耶和华你神所赐你为业的那美地。我只得死在这地,不能过约旦河;但你们必过去得那美地。你们要谨慎,免得忘记耶和华你们神与你们所立的约,为自己雕刻偶像,就是耶和华你神所禁止你作的偶像,因为耶和华你的神乃是烈火,是忌邪的神。
a. 耶和华又因你们的缘故,向我发怒起誓:神因以色列人的缘故管教摩西,不允许他进入应许之地。以色列人需要明白,没有任何人能凌驾于神的律法之上,即便是摩西也如此。他们还需明白,约书亚带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实为更好的安排。
b. 我只得死在这地,不能过约旦河;但你们必过去得那美地:摩西在以色列人面前谦卑地承认自己在米利巴的罪和失败(民数记20:2-13)。摩西也明白,即使没有他,以色列人也能成功攻取迦南。神在以色列人中的工作不会因摩西的离世而结束。神会使用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得那美地。
i. 摩西知道自己是可被替代的。神的工人来来去去,但神的工作永不停止。若一项工作随工人的离世而终结,便有理由质疑其是否真是神的工作。
c. 你们要谨慎,免得忘记耶和华你们神与你们所立的约:以色列人能否成功得着应许之地,主要并不取决于约书亚作为领袖的能力(尽管神使用了约书亚的智慧和其领导才能)。这更多地取决于他们对与神所立的约的忠诚,以及对偶像(雕刻偶像)的弃绝。
d. 因为耶和华你的神乃是烈火:摩西想要阐明的是:“若神在我犯罪时不姑息我,你们转去事奉别神时,也别指望他会姑息你们。神是烈火,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他和对他的顺服。”希伯来书12:29引用了这一观点。
i. 忌邪的神:“忌邪’(qanna)这个词的含义与英语中的‘jealous’(嫉妒)不同,它实际上指的是因耶和华的神圣而产生的,对践行公义的一种积极的热切心肠。鉴于此,耶和华不会容忍以色列人效忠于任何别神。(汤普森)
B. 摩西警告以色列民悖逆所带来的危害。
1. (25-28) 侍奉别神的代价:被分散流亡到外邦。
“你们在那地住久了,生子生孙,就雕刻偶像,仿佛什么形像,败坏自己,行耶和华你神眼中看为恶的事,惹他发怒。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们作见证,你们必在过约旦河得为业的地上速速灭尽!你们不能在那地上长久,必尽行除灭。耶和华必使你们分散在万民中,在他所领你们到的万国里,你们剩下的人数稀少。在那里你们必侍奉人手所造的神,就是用木石造成,不能看、不能听、不能吃、不能闻的神。
a. 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们作见证:摩西设想以色列人在那地繁衍多代,住久了后的情形。如果那时他们开始敬拜雕刻的偶像或别的神,连受造之物本身都会指证他们。那时以色列民将惹他发怒,在神应许赐给他们的土地上被速速灭尽。
b. 耶和华必使你们分散在万民中:神将应许之地赐给以色列,但并非无条件。如果他们坚持拜偶像,神会将他们从那地赶走,分散到各国中。
i. 约550年后,犹大被掳至巴比伦时,这一切果然发生了。然而,神虽因审判将以色列人分散在列国,但这不会持续到永远。神会将他们带回那地,以此见证他对以色列永恒的应许(耶利米书31:34-37)。
c. 在那里你们必侍奉人手所造的神……不能看、不能听、不能吃、不能闻的神:若以色列被掳分散,他们将饱尝偶像之苦。神将使他们置身于满是偶像的地方。
2. (29-31) 神对被掳流亡以色列民的怜悯
但你们在那里必寻求耶和华你的神。你尽心尽性寻求他的时候,就必寻见。日后你遭遇一切患难的时候,你必归回耶和华你的神,听从他的话。耶和华你神原是有怜悯的神,他总不撇下你、不灭绝你,也不忘记他起誓与你列祖所立的约。
a. 但你们在那里必寻求耶和华你的神……就必寻见:神不会在流亡中完全抛弃以色列。当他们准备好回转归向耶和华时,他也会准备好接纳他们。
i. “即便身处流放的困境,人们依然可以寻求并寻见神。耶和华与以色列所立的约,与世俗条约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悖逆者可以归回(‘悔改’)耶和华,得到赦免,从而有望开启降服于神的新生活。”(汤普森)
b. 你尽心尽性寻求他:然而,以色列人若要寻见神,他们必须尽心尽性寻求他。
i. 在这种语境下,尽心寻求神意味着怀着热心寻求他,出于对神真正的委身与奉献去寻求他。尽性寻求则意味着用思想、意志和情感去寻求神,将人全然降服在神面前。
c. 你必归回耶和华你的神,听从他的话:归向神,将引领以色列人听从他的话。真心诚意地寻求神,会促使一个人顺服神。如果以色列人顺服归向神,神应许会记念与以色列所立的约,并复兴他们。
i. “主在此鼓励罪人归向他,寻得丰盛的恩典。他鼓励那些违背了他最清楚诫命的罪人,那些制造偶像、因而败坏自己,并因此遭遇了流放和其他惩罚的人—— 他邀请他们转离恶行,寻求他的面。
ii. 司布真指出,这些经文提供了:
· 一个被提到的时间(现在,在那里)。
· 一条被指定的途径(寻求耶和华,唯独他)。
· 一种被给予的激励(他总不撇下你)。
3. (32-40) 侍奉神的理由。
“你且考察在你以前的世代,自神造人在世以来,从天这边到天那边,曾有何民听见神在火中说话的声音,像你听见还能存活呢?这样的大事何曾有、何曾听见呢?神何曾从别的国中将一国的人民领出来,用试验、神迹、奇事、争战、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并大可畏的事,像耶和华你们的神在埃及、在你们眼前为你们所行的一切事呢?这是显给你看,要使你知道,惟有耶和华他是神,除他以外,再无别神。他从天上使你听见他的声音,为要教训你;又在地上使你看见他的烈火,并且听见他从火中所说的话。因他爱你的列祖,所以拣选他们的后裔,用大能亲自领你出了埃及,要将比你强大的国民从你面前赶出,领你进去,将他们的地赐你为业,像今日一样。所以今日你要知道,也要记在心上,天上地下惟有耶和华他是神,除他以外,再无别神。我今日将他的律例、诫命晓谕你,你要遵守,使你和你的子孙可以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的地上得以长久。”
a. 你且考察:摩西让以色列人仔细回想以前的世代,思考神是否曾以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其他任何民族。以色列在神的计划中有特殊的地位,他们需要记住这一点。以色列是蒙受独特祝福的民族,在神逐步展开的计划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i. 以色列人确实是被拣选的子民,然而从关键意义上来讲,他们并非是为了得救而被拣选的。施洗约翰如实地警告犹太人,仅仅身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并不能保证他们得救(马太福音3:9)。以色列被拣选在神永恒计划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特殊使命:领受并保存希伯来圣经中的神圣启示,成为照亮列国的属灵灯塔,蒙受神赐的独特祝福,而尤为重要的是 —— 这个民族将孕育出那位既是以色列受膏者、更是全人类救主的弥赛亚。
b. 这是显给你看,要使你知道,惟有耶和华他是神:以色列能够知道耶和华是神,是因为神在他们民族的历史中行了诸多奇妙之事。这些事包括听见神的声音、试验、神迹、奇事、争战,以及神大能的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向以色列证明耶和华他是神。
i. 克拉克对34节的注释:“在这节经文中,摩西列举了全能者用以拯救以色列的七种不同方式。”
c. 天上地下惟有耶和华他是神:这是对以色列所闻、所见、所经历之事的理性回应。
i. “尽管世上列国留存着各自神明护佑先祖的神话史诗,但唯有以色列的出埃及事件 —— 将一群涣散怯懦、手无寸铁的奴隶,从当时世界头号强权的铁蹄下彻底解放,这一壮举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梅里尔)
ii. 天上和地下是神无所不在的另一种表述。“神在哪里?更确切地说,神不在哪里?他高过诸天,深过阴间,广过海洋,长过大地……他无处可寻,却又无所不在;他不远离任何地方,却又不被任何地方所限。”(特拉普)
d. 我今日将他的律例、诫命晓谕你,你要遵守:鉴于神的属性及其为以色列所行的一切,遵行他的诫命是必然的选择。悖逆如此慈爱大能的神实为愚昧之举。
i. 神向人发出邀请:“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以赛亚书1:18)。当我们权衡各种选择时,事奉神是唯一的选择。我们常常觉得事奉主很艰难,但没有他,我们的处境会更糟糕。有人说过:“抛开所有其它的制度,民主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政府制度。”同样,人也可以说:“事奉神是最艰难的生活方式,但其他方式更艰难。”
4. (41-43) 摩西在约旦河东设立逃城。
那时摩西在约旦河东,向日出之地,分定三座城,使那素无仇恨、无心杀了人的,可以逃到这三城之中的一座城,就得存活。为流便人,分定旷野平原的比悉;为迦得人,分定基列的拉末;为玛拿西人,分定巴珊的哥兰。
a. 那时摩西在约旦河东,向日出之地,分定三座城:这是在进入应许之地前,一项神指定的一项预备工作。神吩咐在约旦河两岸各预备三座逃城(民数记35:14),这里所划定的是约旦河东岸的三座城。
i. 这些经文作为摩西在摩押平原讲道的补充附录,标志着申命记三大部分中第一部分的正式结束。
b. 约旦河东……分定三座城:摩西无法划定全部六座逃城,因为他们还未占领约旦河西岸的土地。尽管他不能完全遵行神划定六座逃城的命令,但他尽其所能 —— 划定了约旦河东岸的三座城。
i. “因此,我们应当明白,即便我们无法立刻完全遵行神吩咐我们做的事,我们也绝不可懈怠。除非我们迅速按照神的命令开始行动,以完成他的旨意,否则阻碍我们的唯有纯粹的懒惰。”(加尔文)
5. (44-49) 摩西对以色列的第二次讲道的引言。
摩西在以色列人面前所陈明的律法,就是摩西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后所传给他们的法度、律例、典章。在约旦河东伯毗珥对面的谷中,在住希实本亚摩利王西宏之地,这西宏是摩西和以色列人出埃及后所击杀的。他们得了他的地,又得了巴珊王噩的地,就是两个亚摩利王,在约旦河东向日出之地。从亚嫩谷边的亚罗珥,直到西云山,就是黑门山。还有约旦河东的全亚拉巴,直到亚拉巴海,靠近毗斯迦山根。
a. 摩西在以色列人面前所陈明的律法:这标志申命记第二篇章的开端,即摩西对以色列人第二篇讲道的开头。这是申命记三篇讲道中最长的一篇,一直延续到第26章结束。
i. 以色列人站在应许之地的门槛上,他们需要再次学习神大约38年前在西奈山赐给他们的律法。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安营时,摩西在离世和约书亚接任前,向新一代宣告并阐释了神的律法。
b. 在约旦河东:如果以色列人要攻取应许之地,就必须学习神的话语。他们无法凭借自行其是的属灵方式征服迦南,唯有靠顺服神永不改变的话语才行。对于今天的信徒也是如此,若不遵循神的话语,就永远无法活出神为他们预备的丰盛生命。
i. 西云山: “这是黑门山的另一个名字,西云,可能与3:9和诗篇29:6中的西连是同一座山。除此之外其它地方并未有详细记录。”(汤普森)
©1996–present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