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第10章-扫罗之死
“在前文的族谱中确定了以色列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界限后,历代志作者现在进入其主要主题 —— 希伯来王国的历史,并得出神学上的结论。
A. 扫罗王之死。
1.(1-2)基利波山战役。
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人争战。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在基利波山有被杀仆倒的。非利士人紧追扫罗和他儿子们,就杀了扫罗的儿子约拿单、亚比拿达、麦基舒亚。
a. 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人争战:在亚伯拉罕时代,这片土地上就有少量非利士人,但直到以色列人从埃及来到迦南后不久,他们才大规模涌入。他们组织成五个城邦。考古学家还告诉我们关于非利士人的另外两件事:他们酗酒,并且是该地区最早有效使用铁器的,他们对铁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利用。
i. 非利士人是一个航海民族,与遥远海岛上的居民有贸易往来。因此,他们从希腊引进了更新更好的军事技术装备,成为以色列人的一大劲敌。当时,以色列人与摩押人和亚扪人相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势均力敌。但希腊的军事装备(头盔、盾牌、铠甲、刀剑和长矛)使非利士人成为更可怕的对手。
b. 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非利士人长驱直入以色列境内,发动攻击(撒母耳记上28:4),而扫罗集结军队,预备在基利波山迎战非利士人(撒母耳记上28:4)。因为他对耶和华神极其叛逆,所以扫罗面对战斗惶惶不安,准备不足:扫罗看见非利士的军旅就惧怕,心中发颤(撒母耳记上28:5)。有这样的领袖,以色列士兵在非利士人面前站立不住,就不足为奇了。
i.“不要奇怪扫罗会死于非利士人之手,他的罪以及神对他的罪的惩罚,使非利士人武装起来攻击他。”(普尔,Poole)
c. 非利士人……杀了扫罗的儿子约拿单、亚比拿达、麦基舒亚:可悲的是,神审判扫罗,他的儿子们也因此受影响。勇敢且令人敬重的约拿单也战死沙场,他的死,正如他的生一样 —— 忠心耿耿、奋勇作战,为他的神、他的国家、他的父王,一直战斗到最后一息。
2.(3-6)扫罗死在战场上。
势派甚大,扫罗被弓箭手追上,射伤甚重,就吩咐拿他兵器的人说:“你拔出刀来,将我刺死,免得那些未受割礼的人来凌辱我。”但拿兵器的人甚惧怕,不肯刺他。扫罗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拿兵器的人见扫罗已死,也伏在刀上死了。这样,扫罗和他三个儿子并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
a. 势派甚大(注:新钦定本“攻击扫罗的战事激烈”):扫罗身中数箭,受了重伤,他知道他已经彻底失败,无法挽回,就让为他拿兵器的人杀了他,但这人不肯,于是扫罗就自尽身亡(扫罗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
i.“他军队的精兵倒在他的四围;以色列的勇士们在血泊中丧生。接着,非利士人撇开其他人,将攻击集中在那个在逃跑者中高大威严的身影上,他头盔上戴着王冠,手臂上的皇家手镯闪闪发光。”(梅尔,Meyer)
ii. 按照大多数人对自杀的看法,扫罗的死算不得自杀。克拉克(Clarke)的解释一语中的:“他求替他拿兵器的人给他一个痛快,结束他残余的生命,当时看起来,他显然受了致命伤……虽然这伤加速了他的死亡,但这并不能算成是导致他死亡的原因。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受了致命伤,他要快速结束生命是因为他确信自己已必死无疑。”(克拉克Clarke对撒母耳记上的注释,)
iii. 关于这一点,就圣经的全部教导来看,我们可以说,神将自杀视为罪,自我谋杀的罪。然而,如果我们认为这是不可饶恕的罪,那我们就错了。任何自杀的人都屈服于撒但的谎言和欺骗,而杀害和毁坏正是撒但的目的(约翰福音10:10)。
iv. “自杀向来是最懦弱的行为。就扫罗的例子,以及许多类似的例子而言,这完全是自然的反应;但绝不要将其美化成英勇行为。这是不敢直面生活之人的最后的逃避手段。”(摩根,Morgan)
b. 这样,扫罗和他三个儿子并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以色列的第一位国王就这样以悲剧收场,他起初充满希望,但在位末期,给自己、儿子以及王国都带来了灾难。
i. 扫罗的家族中仍有一些幸存者,然而“所有跟随他参战的家族成员都战死了;他的三个儿子作为首领被提到。”(克拉克,Clarke)
ii.“撒母耳记下第1章中那个亚玛力人关于扫罗死亡的说法被忽略了,可能是因为在古代和现代,人们都对其真实性存疑。”(塞尔曼,Selman)
B. 扫罗王死后的影响。
1.(7)以色列在战场上一败涂地。
住平原的以色列众人见以色列军兵逃跑,扫罗和他儿子都死了,也就弃城逃跑,非利士人便来住在其中。
a. 见以色列军兵逃跑,扫罗和他儿子都死了:当领袖(扫罗王)倒下时,恐慌在神的百姓中间蔓延开来。耶稣知道撒但会故技重施,用利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他自己的门徒:“耶稣对他们说:‘你们都要跌倒了,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可14:27)
i. 扫罗的罪、顽固的悖逆以及最终的毁灭,影响的远不止他自己和他的直系亲属。实际上,这危及了整个以色列民族。
b. 以色列众人……就弃城逃跑,非利士人便来住在其中:非利士人的胜利如此彻底,以至于约旦河另一边的人(撒母耳记上31:7)也在非利士人面前惊恐逃窜。非利士军队占领了约旦河另一边的领土,将以色列从西到东一分为二。以色列其余部分已完全处于非利士人征服的威胁之下。
2.(8-10)扫罗死后受到更多侮辱。
次日,非利士人来剥那被杀之人的衣服,看见扫罗和他儿子仆倒在基利波山,就剥了他的军装,割下他的首级,打发人到非利士地的四境(注:或作“送到”)报信与他们的偶像和众民;又将扫罗的军装放在他们神的庙里,将他的首级钉在大衮庙中。
a. 报信与他们的偶像和众民:扫罗的惨死给了耶和华神的敌人机会,使他们可以趁机亵渎他的名。在那种文化背景下,自己的尸体被如此对待被认为是比死亡本身还要悲惨的命运。其次,扫罗的死被用来美化异教神明,并且是对永生神的嘲弄。
3.(11-12)基列耶琳人的勇气与忠诚。
基列雅比人听见非利士人向扫罗所行的一切事,他们中间所有的勇士就起身前去,将扫罗和他儿子的尸身送到雅比,将他们尸骨葬在雅比的橡树下,就禁食七日。
a. 基列雅比人:这些英勇的人因感恩而受到认可。许多年前,扫罗曾从亚扪人手中解救他们的城市(撒母耳记上11:1 -11),他们回报了神借扫罗之手向他们施予的恩惠。大卫登上王位后,恰当地感谢了这些勇敢的人,因为他们铭记着对扫罗、约拿单以及扫罗其他儿子的恩情(撒母耳记下2:4-7)。
b. 所有的勇士就起身前去:在这样一个充满耻辱、损失和悲剧的时刻,神依然有他勇敢的子民去执行他的旨意。基列雅比人把扫罗和他儿子们的尸体从受辱之地取了下来,并给予了他们体面的安葬。
i. 神从来不缺属他的勇士。当一个神的仆人从历史舞台上退去,另一个神的仆人就会兴起,接替他的位置。倘若扫罗离去,神就会兴起大卫。倘若以色列的军队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神仍有属他的勇士毅然前行。神的工作远大过任何人、任何组织。
4.(13-14)扫罗王悲剧的属灵原因。
这样,扫罗死了。因为他干犯耶和华,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又因他求问交鬼的妇人,没有求问耶和华,所以耶和华使他被杀,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
a. 这样,扫罗死了。因为他对神不忠(注:和合本圣经“这样,扫罗死了。因为他干犯耶和华,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未翻译“不忠”一词):扫罗王的故事是圣经中的一大悲剧。在开始时,他为人谦卑,然而我们看得出他没有与神建立真实的、灵里的联系,他轻而易举就被骄傲和恐惧打倒,被其腐蚀。扫罗成了浪费恩赐与潜力的可悲例子。
i.“扫罗曾拥有无人能及的大好机会,却以灾难性的大失败收场。在国内地位显赫,被神明确呼召和差遣,享有撒母耳的友谊,周围还有一群被神感动的人,一切都对他有利。但从一开始他就失败了;他的行为和品格一步步堕落,直到最终灭亡。”(摩根,Morgan)
b. 他……没有求问耶和华:扫罗与神之间没有真实的联系,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没有寻求神。他求问交鬼的妇人,而没有求问耶和华神。
i. “当一个人被神呼召去服事时,神总会通过直接的属灵沟通给予那个人指引。如果人不顺服,这种指引必然会撤回。然后,被弃绝的人渴望超自然的帮助,就会转向巫术、魔法、招魂术;而结果总是毁灭性的。”(摩根,Morgan)
ii. 在撒母耳记上28:6里,确实说扫罗求问了耶和华。“像扫罗这样微不足道、敷衍了事的求问,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根本不算求问;就像哥林多前书11:20中所说的,那些以有罪和不合规矩的方式吃主的晚餐的人,就不算吃了主的晚餐。”(普尔,Poole)
c. 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在撒母耳记上13:14里,神应许要将国从扫罗手里收回,赐给一个“合他心意的人”。直到许多年后,这才成为事实;不过,在扫罗死亡之际,大卫已成为以色列的王。
i.“关于服事之责任这个大的主题,扫罗的故事是最为严正的警戒。”(摩根,Morgan)
©1996–present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