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第19章-与亚扪人和亚兰人的战争
A. 亚扪人的冒犯。
1.(1-2)在亚扪人的王去世后,大卫差遣使者前去吊唁。
此后,亚扪人的王拿辖死了,他儿子接续他作王。大卫说:“我要照哈嫩的父亲拿辖厚待我的恩典厚待哈嫩。”于是大卫差遣使者为他丧父安慰他。大卫的臣仆到了亚扪人的境内见哈嫩,要安慰他。
a. 我要……厚待:大卫是该地区具有统治地位的王,但他并不是一个残酷的暴君。这里,大卫向一位外邦君王显示善意,表达同情,要为他经历丧父之痛安慰他。
b. 于是大卫差遣使者……安慰他:大卫不仅对哈嫩心怀善意,还付诸行动,派人去安慰这位悲痛中的人。
2.(3-5)亚扪新王哈嫩羞辱以色列使者。
但亚扪人的首领对哈嫩说:“大卫差人来安慰你,你想他是尊敬你父亲吗?他的臣仆来见你不是为详察窥探、倾覆这地吗?”哈嫩便将大卫臣仆的胡须剃去一半,又割断他们下半截的衣服,使他们露出下体,打发他们回去。有人将臣仆所遇的事告诉大卫,他就差人去迎接他们,因为他们甚觉羞耻。告诉他们说:“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胡须长起再回来。”
a. 大卫差人来安慰你,你想他是尊敬你父亲吗?为什么亚扪王哈嫩的这些谋臣要对王说这些话?这让人感到十分不解。他们可能真的怀疑大卫,或者他们想用这种方式在哈嫩王面前表现自己,显得他们很有智慧、足智多谋。说谎成性的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谎,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b. 哈嫩便将大卫臣仆的胡须剃去一半,又割断他们下半截的衣服……打发他们回去:这对以色列的使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侮辱。有一种说法是,在当时文化中,剃光胡须是奴隶的标志,自由人都留胡须。因此,在那种文化背景下,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被剃掉胡须。
i.“希伯来人以及其他东方民族普遍极为看重胡须,将其视为男人最显著的装饰,剃掉一半胡须,对使者而言是所能遭受的最大侮辱,而且这种侮辱还通过使者指向了他们的国王大卫。”(基尔和德里茨Keil and Delitzsch对撒母耳记下第10章的注释)
ii.“在东方,胡须极受人重视:拥有美髯者将其视为自己最引以为傲的装饰;他们常会指着自己的胡须发誓;而且,由于胡子的重要性无可比拟,他们还会以胡子作为抵押担保。再没有什么担保比这类担保,更让人感到放心的了;其拥有者会不惜冒生命危险来赎回保住自己的胡子。”(克拉克Clarke对撒母耳记下第10的注释)
iii. 割断他们下半截的衣服,割掉他们衣服的下半截,同样是明显的侮辱和羞辱。“这样他们的赤身露体,尤其是割礼的部位,就会暴露出来,这会被外邦人嘲笑。”(特拉普Trapp对撒母耳记下第10:的注释)
iv. “毕斯卡托(Piscator)说,这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尚追随者是个警示;他们穿着紧身的衣服和短小的斗篷,连屁股都遮不住。”(特拉普)真不知道清教徒传道人约翰・特拉普看到今天那些穿着低腰衣服,以至于露臀的人会作何感想。
v. 侮辱使臣就是侮辱差遣他们的君王。这就如同他们对大卫本人做了这些事。关于大君王耶稣和他的使者,也是同样的道理。耶稣提醒他的门徒: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注:或作“该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约15:18)。
vi.“亚扪人的态度并不能抹杀大卫的高尚之举。通过遣使之举,大卫证明他并没有忘记拿辖曾经厚待他的情谊。”(摩根,Morgan)
c. 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胡须长起再回来:大卫没有利用这些人作为政治工具,来激起民众对亚扪人的仇恨和怒火。他更关心他们个人的尊严和荣誉,所以大卫允许他们在返回耶路撒冷之前,另寻一处地方等待胡须重新长起来
3.(6-8)亚扪人和以色列人开始备战。
亚扪人知道大卫憎恶他们,哈嫩和亚扪人就打发人拿一千他连得银子,从美索不达米亚、亚兰、玛迦、琐巴雇战车和马兵。于是雇了三万二千辆战车和玛迦王并他的军兵。他们来安营在米底巴前,亚扪人也从他们的城里出来,聚集交战。大卫听见了,就差派约押统带勇猛的全军出去。
a. 亚扪人知道……憎恶他们:他们也知道自己所做之事令人憎恶。大卫本没有拒绝亚扪人;他们倒使自己成了以色列所厌恶的。
b. 亚扪人就打发人拿一千他连得银子……雇战车和马兵:这在古代世界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亚扪人眼看自保无望,所以他们就花钱请雇佣兵。
c. 大卫听见了,就差派约押统带勇猛的全军出去(注:新钦定本“就差派约押和全军的勇士出去”):重要的是要明白一点:没有他手下这群勇士,大卫算不得什么;没有大卫,这群勇士算不得什么。大卫是他们的领袖,但没有追随者,领袖就算不得什么 —— 而大卫有全军的勇士,这支强大的队伍跟随他。这些人不一定一开始就是勇士;起初他们中许多人是生活窘迫的、负债的、心里苦恼的人,来到亚杜兰洞投奔大卫(撒母耳记上22:1-2)。
i. 其中一个勇士是伊斯尼人亚底挪,因他一次击杀了八百人而出名(撒母耳记下23:8)。另一个勇士是雅朔班,他一次举枪杀了三百人(历代志上11:11)。还有一个勇士叫比拿雅,他在下雪的时候,在坑里杀了一头狮子,又夺过一个埃及巨人战士的矛枪,杀死了这个巨人(历代志上11:22-23)。
B. 以色列赢得胜利。
1.(9-13)约押将军队分为两队。
亚扪人出来在城门前摆阵;所来的诸王另在郊野摆阵。约押看见敌人在他的前后摆阵,就从以色列军中挑选精兵,使他们对着亚兰人摆阵。其余的兵交与他兄弟亚比筛,对着亚扪人摆阵。约押对亚比筛说:“亚兰人若强过我,你就来帮助我;亚扪人若强过你,我就去帮助你。我们都当刚强,为本国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愿耶和华凭他的意旨而行。”
a. 约押看见敌人在他前后摆阵:当这支勇士的队伍接近亚扪人的城市时,他们发现自己腹背受敌。在他们前面,是亚扪人在城门前摆阵。在他们背后,是亚扪人雇来的诸王在郊野摆阵。以色列军队所处的情势看起来十分不妙。
b. 亚兰人若强过我,你就来帮助我:约押在战斗中只有一个策略 —— 进攻。许多将军在腹背受敌,前后都被敌人包抄时会考虑投降,但约押不会。他号召全军士兵鼓起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奋战到底。
i.“有趣的是,观察他的布兵安排,会发现他不给失败留地步,压根没有考虑过他与亚扪人的遭遇战会彻底战败……他似乎从未想过敌方的联军对他和亚比筛来说是一个过于强大,不可战胜的力量。”(摩根,Morgan)
c. 我们都当刚强,为本国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愿耶和华凭他的意旨而行:这是约押在战前的一番精彩演讲。他至少提出了三个有说服力的要点。
i. 我们都当刚强……作大丈夫:勇气和力量并非取决于感觉和环境,而是关乎选择,尤其是当神将他的力量赐给我们时。我们可以在主里刚强,靠着他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弗6:10)。
ii. 我们都当……为本国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约押提醒他们要记住可能失去的一切。如果他们输掉这场战斗,他们将失去自己的百姓和城邑。这场战斗的意义远超他们自身,这些勇猛的战士必须牢记这一点。
iii. 愿耶和华凭他的意旨而行:约押尽其所能,为战斗做了明智的准备,并全力以赴争取胜利。同时,他也明白,最终的结果终究掌握在神手中。
iv. 约押信靠神必动工,而他竭尽全力,尽自己的本分。“相信神必成就一切,因此就袖手旁观,什么都不做;这种观念,与相信神不留下我们单打独斗,是一样糟糕。”(梅尔,Meyer)
2.(14-15)约押打败亚兰人,亚扪人退回拉巴城。
于是,约押和跟随他的人前进攻打亚兰人。亚兰人在约押面前逃跑。亚扪人见亚兰人逃跑,他们也在约押的兄弟亚比筛面前逃跑进城。约押就回耶路撒冷去了。
a. 亚兰人在约押面前逃跑:经文甚至都没说约押与亚兰人交战。这支雇佣兵军队在勇猛的以色列军队面前逃跑,是因为神与以色列军队同在。神曾应许,若以色列顺服就会有这样的祝福(申28:7)。
b. 他们也在亚比筛面前逃跑进城:亚扪人看到雇佣兵撤退,他们也跟着撤退了。他们与亚兰人一样,无法抵挡这支勇猛的军队。
i.“这个时候,约押没有趁胜围攻拉巴;可能是因为一年中这个时候太晚了。”(佩恩,Payne)
3.(16-19)大卫横扫亚兰的防御工事。
亚兰人见自己被以色列人打败,就打发使者将大河那边的亚兰人调来,哈大利谢的将军朔法率领他们。有人告诉大卫,他就聚集以色列众人过约旦河,来到亚兰人那里,迎着他们摆阵。大卫既摆阵攻击亚兰人,亚兰人就与他打仗。亚兰人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大卫杀了亚兰七千辆战车的人、四万步兵,又杀了亚兰的将军朔法。属哈大利谢的诸王见自己被以色列人打败,就与大卫和好,归服他。于是亚兰人不敢再帮助亚扪人了。
a. 亚兰人见自己被以色列人打败,就打发使者将大河那边的亚兰人调来:以色列的敌人在一次失败之后没有就此死心。他们是顽固的敌人,再次卷土重来,又来发动攻击了。
b. 有人告诉大卫,他就聚集以色列众人:大卫聚集以色列其余的军队,来抵挡这支亚兰人的增援部队,以免勇猛的军队孤军作战,寡不敌众。战斗取得了荣耀的胜利:亚兰人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
i. 经文强调“以色列众人”,这点十分重要。“至此,整个事件展示了‘以色列众人’在大卫的带领下共同行动,为建造圣殿创造了必要的‘安息’条件。”(塞尔曼,Selman)
ii. 本章结尾,拉巴城的事情还未了结。冒犯以色列的亚扪人仍在城中,而约押已返回耶路撒冷。春天,大卫王将再次派约押和军队出征,攻打拉巴,而他自己留在耶路撒冷。当他安逸地留在耶路撒冷时,他与拔示巴犯下了罪。
iii. 我们大多知道大卫与拔示巴的罪,也知道当大卫本应率军攻打拉巴却留在耶路撒冷时,犯罪的事就发生了。从撒母耳记下10章我们看到,神让大卫明白他有必要亲自出战对抗亚兰人,以此给他一个警告。在历代志上19章(以及撒母耳记下11章)中,大卫试图让约押去打仗,但他的军队需要他,而当大卫亲自出战时,神赐福于他,借此让他明白这一点。这些事件是神仁慈的警告,可惜大卫白白浪费了。
iv. 对于像大卫所陷入的这类罪,“时刻警醒是唯一的安全保障。即便有真诚的意愿和极大的祝福,如果自己不内心警醒,也是不够的。”(摩根,Morgan)
©1996–present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