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第28章-大卫对所罗门的公开嘱咐
A. 大卫在大会上对以色列众人和所罗门的公开讲话。
1.(1)以色列会众聚集聆听大卫王讲话。
大卫招聚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领和轮班服事王的军长与千夫长、百夫长,掌管王和王子产业、牲畜的,并太监,以及大能的勇士,都到耶路撒冷来。
a. 大卫召集以色列所有的领袖……都到耶路撒冷来(注:和合本“大卫招聚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领和轮班服事王的军长……都到耶路撒冷来”,和合本圣经未翻译第一节):这是大卫向所罗门“传递火炬”的公开仪式,重点强调的是建造圣殿的责任。尽管如此,大卫的另一个儿子(亚多尼雅,参见列王记上第1-2章)仍企图在大卫死后篡夺王位。
b. 以色列所有的领袖:可能这就是前面几章经文里集中提到的各个群体的人。
i.“历代志上最后几章中的事件,是历代志上23:2里大会的后续,以色列王召集众首领,由此拉开了这些事件的帷幕。”(佩恩,Payne)
2.(2-8)大卫在以色列大会上的发言。
大卫王就站起来说:“我的弟兄、我的百姓啊,你们当听我言!我心里本想建造殿宇,安放耶和华的约柜,作为我神的脚凳,我已经预备建造的材料。只是神对我说:‘你不可为我的名建造殿宇,因你是战士,流了人的血。’然而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在我父的全家拣选我作以色列的王,直到永远。因他拣选犹大为首领;在犹大支派中拣选我父家;在我父的众子里喜悦我,立我作以色列众人的王。耶和华赐我许多儿子,在我儿子中拣选所罗门坐耶和华的国位,治理以色列人。耶和华对我说:‘你儿子所罗门必建造我的殿和院宇,因为我拣选他作我的子,我也必作他的父。他若恒久遵行我的诫命典:,如今日一样,我就必坚定他的国位,直到永远。’ 现今在耶和华的会中,以色列众人眼前所说的,我们的神也听见了。你们应当寻求耶和华你们神的一切诫命,谨守遵行,如此你们可以承受这美地,遗留给你们的子孙永远为业。
a. 大卫王就站起来:由于这发生在大卫晚年,生命接近尾声之际,所以那时他健康日衰(列王记上1:1-4)。历代志作者注意到大卫站立讲话的姿态,考虑到他的年纪和背景,作者展现了极为戏剧性的一幕。
b. 你不可为我的名建造殿宇:尽管大卫渴望为神建造殿宇,但神客气地婉拒了大卫的提议,反而提出要为大卫建立家室,即一个延续不断的王朝(撒母耳记下7)。
i. 值得注意的是,大卫称圣殿为安息之所。“正如神在创世时的安息(创世记2:1-3),神的安息代表着他工作的完成。安息的概念对于圣殿至关重要,尽管大卫作为‘战士’的角色,在为建造圣殿创造必要条件的准备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但这使他自己不适合建造圣殿。只有所罗门,这个、‘有安息的人’(历代志上22:9),才完全适合这项任务。”(塞尔曼,Selman)
c. 耶和华……在我儿子中拣选所罗门坐……国位: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在此之前,以色列从未有过世袭君主制。以色列前任国王扫罗死后,他的儿子中无一人继承其王位。
d. 我就必坚定他的国位,直到永远:神应许,只要大卫的王室后裔保持忠心,持续顺服神,耶和华神就必保守他们的王位,保护以色列国,而且大卫的子孙必不断人坐以色列的王位。
e. 你们应当寻求耶和华你们神的一切诫命(注:新钦定本“你们务要谨慎寻求耶和华你们神的一切诫命”):大卫择一良言,劝勉以色列的百姓,这是对他们的重要劝勉。
·劝勉他们要谨慎,即要将这一责任视为至关重要且值得关注的事。
·劝勉他们要寻求神的诫命,殷勤查考圣经。
·劝勉他们要寻求一切诫命,不可只关注少数几条喜爱的诫命而有所妥协。
3.(9-10)大卫对所罗门的叮嘱。
我儿所罗门哪,你当认识耶和华你父的神,诚心乐意地事奉他。因为他鉴察众人的心,知道一切心思意念。你若寻求他,他必使你寻见;你若离弃他,他必永远丢弃你!你当谨慎,因耶和华拣选你建造殿宇作为圣所。你当刚强去行。”
a. 你当认识耶和华你父的神:大卫对所罗门的劝勉,从最重要的方面入手 —— 强调与永生神建立真实且诚挚的关系。大卫实际上是在告诉所罗门:“我成功的秘诀在于我与神的关系。你也需要追求同样的关系。”
b. 诚心乐意地事奉他(注:新钦定本“要心怀忠诚,头脑乐意事奉他”):大卫还勉励所罗门服事神,要诚心乐意事奉神,要用心和头脑去事奉他。有些人用心去事奉神,却没有用脑子;还有一些人用脑子去事奉神,却没有用心。要真正事奉他,就要用心,也要用脑子,二者同样重要。
i. 我们注意到,认识神的诫命先于事奉神的诫命。“认识神就是事奉神。所有事奉的失败,都是由于对神的认识缺失、误解,而这源于与神的疏离。”(摩根,Morgan)
ii. 对于要用心和头脑来对待神,大卫告诉所罗门这样做的理由是:因为他鉴察众人的心,知道一切心思意念。一旦我们正确地认识神,知道他无所不知,我们就会更真实自然地来事奉他,按照我们应有的样式来服事他。
c. 你若寻求他,他必使你寻见;你若离弃他,他必永远丢弃你:这两点在所罗门的一生中都得到了验证。当所罗门在基遍寻求耶和华时,他确实寻见了神(列王记上3:1-15)。当所罗门离弃神,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确被丢弃了(列王记上11:1-13)。
i.“所罗门的回应,前后不一,有始无终,是典型的人性。虽然他曾确实寻求神(历代志下1:5),却不是‘全心’寻求神,而他的三心二意最终导致了王国的分裂。”(塞尔曼,Selman)
d. 耶和华拣选你建造殿宇作为圣所。你当刚强去行:大卫勉励所罗门,以一句极为真挚殷切的嘱咐作为结束 —— 要建造圣殿。如果所罗门没有完成由大卫开始的工作,那么大卫为建造圣殿费心费力所做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将付诸东流。
B. 圣殿的规划。
1.(11-13)大卫将对圣殿的规划。
大卫将殿的游廊、旁屋、府库、楼房、内殿和施恩所的样式,指示他儿子所罗门。又将被灵感动所得的样式,就是耶和华神殿的院子、周围的房屋、殿的府库和圣物府库的一切样式都指示他。又指示他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与耶和华殿里各样的工作,并耶和华殿里一切器皿的样式,
a. 大卫将……样式,指示他儿子所罗门(注:新钦定本“大卫将……规划设计,交给他儿子所罗门”):综合来看,大卫几乎为建造圣殿做了所有事,唯独没有亲自建造。他为所罗门提供了安全保障、选址、土地、资金、材料、管理人员、工人,以及一个运营圣殿的组织团队。在此,我们还看到,大卫将……样式,指示他儿子所罗门。
b. 将被灵感动所得的样式:就如圣殿仆人的组织安排一样(历代志下29:25),这些实际细节并非源于人的智慧,而是受圣灵的启示。
i.“此外,圣殿是神自己的居所。至高者难道不应有一座符合他心意的殿宇吗?如果他是居住者,这殿宇难道不应按他的喜好建造吗?除了神自己,谁又知道神对居所的要求呢?”(司布真,Spurgeon)
2.(14-19)圣殿的华丽陈设。
以及各样应用金器的分两,和各样应用银器的分两,金灯台和金灯的分两,银灯台和银灯的分两,轻重各都合宜,陈设饼金桌子的分两,银桌子的分两,精金的肉叉子、盘子和爵的分两,各金碗与各银碗的分两,精金香坛的分两,并用金子做基路伯(注:原文作“用金子做车式的基路伯”)。基路伯张开翅膀,遮掩耶和华的约柜。大卫说:“这一切工作的样式,都是耶和华用手划出来使我明白的。”
a. 用金器:这六节经文十一次提到“金”(注:参见新钦定本圣经,和合本圣经里八次提到“金”)。大卫为制作圣殿里的器具,积累了数量惊人的黄金。
b. 用金子做基路伯(注:原文作“用金子做车式的基路伯”)(注:新钦定本“又用金子做基路伯,像车的构造样子”):“之所以称为车,是因为神坐在它们中间(诗篇99:1,坐着基路伯飞行(诗篇18:10);这些基路伯所代表的天使,被称为神的战车(诗篇68:17);希伯来人有句俗语,说古时看见神的人,只看见Merchavah velo harocheb,即神乘坐的战车,却未看见车上的驾驶者。”(特拉普,Trapp)
i.“一些解经家在此处的注释也很精妙 —— 即,通过这基路伯的战车,神让他的子民明白,他在约柜中的同在并非固定不变,如果他们因罪激怒他,他就会离开他们,绝尘而去。”(特拉普,Trapp)
c. 工作的样式,都是耶和华用手划出来使我明白的:神指示大卫的,不仅有圣殿工人和建筑者的组织规划、圣殿的规划图样,神还告诉大卫圣殿里的这些器具样式。
3.(20-21)大卫对所罗门的最后嘱咐。
大卫又对他儿子所罗门说:“你当刚强壮胆去行!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耶和华神就是我的神,与你同在;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直到耶和华殿的工作都完毕了。有祭司和利未人的各班为要办理神殿各样的事,又有灵巧的人在各样的工作上乐意帮助你,并有众首领和众民一心听从你的命令。”
a. 你当刚强壮胆去行!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这里,大卫的话与神对约书亚的勉励遥相呼应。在约书亚即将带领神的百姓进入应许地之前,神也是这般鼓励约书亚(约书亚记1:5-7)。这样做十分恰当,因为摩西虽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却只能带领以色列人走一段路程 —— 剩下的路程则要交给约书亚来带领。在大卫和他的继任者所罗门身上,也适用同样的模式。
i.“在描述大卫对建造圣殿的规划时,历代志作者特别用心刻画了这样的形像:大卫就如第二个摩西,而所罗门就如第二个约书亚。”(佩恩,Payne)
b. 去行(注:新钦定本“去做”):很容易看出,这对大卫来说是何等重要。他耗费了极大的心血,努力做好建造圣殿的预备工作;然而除非所罗门付诸实际行动,去做,否则大卫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无用。
i.“不要夸夸其谈;不要坐在那里梦想规划,想象它们将有多么令人赞叹,然后便把计划搁置一旁;而要‘刚强壮胆去行’。”(司布真,Spurgeon)
c. 有祭司和利未人的各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大卫将书卷交到所罗门手中,里面是圣殿的建筑规划,以及圣殿事工的组织安排。现在,这份工作交到了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的手中。
©1996–present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